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近年来党报特别是地市级党报的通讯员队伍正在萎缩,高素质通讯员的比例正在下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问题,也暴露出了一些报社在新时期通联工作中存在的严重不足。从用稿情况来看,虽然通讯员上稿量接近整个用稿量的一半,但以“豆腐块”居多,稿件质量不高。笔者对《恩施日报》此前5个月的用稿量进行统计,通讯员稿占47.34%,而通讯员的重头稿仅占重头稿总量的13.85%。  相似文献   

2.
报社为了抓一版稿件的质量,大都制定不少鼓励措施,激励记者想方设法采写重大新闻、头条稿件.作为记者,时时想着采写重头稿件是绝对正确的,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每一条重头稿件都能上头条、上一版,也并不是每条重头稿件的价值别人都能理解、认识.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正确的态度是:能争就争,能等就等,不能争、不能等,就赶紧发.新闻贵在新.要相信广大读者,是金子终会发光的.好的末条稿,有时比头条稿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我们《启东报》从1990年10月复刊之日起,就把制度建设作为办报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先后制订了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考绩制度、奖励好稿制度等。一年多时间的实践证明,这些必要的制度建设,增强了报社编采人员的责任心,在整体上促进了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与驻地记者或报道组的同行聊业务,常听到他们如此叹息:不怕采访时跑断腿,写稿时熬长夜,只怕辛辛苦苦采访出来的稿子见不了报,或者自认为的精品登出来时却被改得面目全非,连重头稿的边也沾不上。自以为是好稿,编辑却要“枪毙”;自以为是精品,编辑却当次品。这是为...  相似文献   

5.
评优稿,议职称,出作品,人们常把欣羡的目光投向记者,却很少有人会想到编辑的辛劳。有的报社对记者特别看重,什么“营养费”、“补助费”、“休假日”接踵而至,超过定额上了稿还有可观“稿酬”;这还不算,什么“进修”、“培训”、“深造”也纷至沓来。这些,无疑应该,  相似文献   

6.
报刊、电台要多出精品.最起码的一条就是要有源源不断的好搞。好稿从哪里来?除了专门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以外.长期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通讯员怎样才能写出新闻精品呢?我认为,要把握六个要点:一是要有精品意识。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相比,通讯员出精品的难度会大些。但是,通讯员写好稿出精品,也并不是完全办不到。听听广播、翻翻报纸,看看各种好新闻评比.有许多好新闻就出自通讯员之手。实践证明.只要树立起精品意识.再下上~番苦功夫,通讯员照样可以写出好稿和精品来。要树立精品意识,首先要认…  相似文献   

7.
与驻地记者或报道组的同行聊业务,常听到他们如此叹息:不怕采访时跑断腿,写稿时熬长夜,只怕辛辛苦苦采访出来的稿子见不了报,或者自认为的精品登出来时却被改得面目全非,连重头稿的边也沾不上。 自以为是好稿,编辑却要“枪毙”;自以为是精品,编辑却当次品。这是为什么?细加分析,原因多多。如机遇不好,自己采写的稿件正要上版,却被更重要的新闻冲掉了;编辑对自己的稿件并不赏识;本部记者与驻地记者争版面上稿;等等。还有一个常被驻地记者与报道组工作人员所忽略的原因,这就是: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恰当有关。  相似文献   

8.
1999年12月24日,中国记协在京举行第九届中国新闻奖和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颁奖大会,60多位获奖的记者、编辑,喜领获奖证书和奖杯。作为全国新闻界年度综合性新闻作品的最高奖励,本届中国新闻奖本着“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主旨,共评选出获奖作品186件,其中...  相似文献   

9.
河北日报1996年9月在报纸版面改版的同时,实行“编采分离”,即从报社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抽调七、八位业务功底较强的编辑组成“来稿编辑室”,专门编辑稿件。各专业部一律不再编外来稿(个别部有专版除外),编辑们同驻外记者站记者一样,统统按指标任务下去采访写稿。回顾一年来的实践,我认为“编采分离”是办好报纸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为驻站的一名老记者,我体会“编采分离”最大的好处是:编稿速度快、质量高、不压稿、不丢稿,有利于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出精品、办好报纸。 过去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搞“编采合一”弊病太多,最突出的表现是编辑对编稿兴趣不大,不认真。为什么呢? 因为编辑工作默默无闻,是为他人作嫁衣,不如当记者。既然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们的新闻队伍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一部分记者缺乏写好稿,出精品的意识和工作状态,感到没有什么压力,不肯铺下身子,扎扎实实地采访、写稿,而是浮在上面看材料、听汇报,结果写出的稿件平平淡淡,没有棱角,没有特点,成不了精品也获不了奖。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记者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从提高队伍素质和宣传报道质量的角度出发,目前我们有必要呼吁:记者要有一点压力,要向着多出精品、多出成果、尽快成才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报道:兰州军区驻祁连山下某油库党委一班人注意发现基层文字功底好、爱好写作、有潜力的战士,并积极为他们创造成才环境,不但给他们征订了《军事记者》、《新闻写作》等十几种新闻业务资料,还选送部分人员到报社学习,使他们尽快走上成才之路,挑起基层报道工作大梁。目前,这个部队已培养出10余名优秀基层报道员。今年以来,该单位60%的见报稿出自他们之笔,有力地促进了该库的新闻报道工作。某油库党委积极为基层培养新闻人才@喻华刚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山东威海日报社于4月18日决定设立总编辑创新奖,对在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创新奖规定:凡是有利于树立报社品牌形象、提高报社各方面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报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新点子、新建议、新做法均可申报。威海日报社还设立了总编辑创新奖年度奖,每月评出的创新奖还将参加每年一次的工作创新奖评选。  相似文献   

13.
新闻文摘     
“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能否涌现,一是取决于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努力,一是新闻单位要营造良好的‘成名’环境。”这是福建《泉州晚报》总编辑施能泉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的。 施能泉告诉记者,该报编委会已将此项工作列入“重中之重”,并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一是结合评析今年新闻评奖,号召大家争当“三名”。现在,该报编委会一班人已树立了培养“三名”有责的思想,积极培养“三名”人才。二是对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记者写出的优秀作品,安排在突出位置刊出;从要闻版至副刊,开辟个人专栏;在条件具备时,召开个人作品研讨、评价会议;在本报内部通联刊物甚至报纸版面上,宣传作出成绩、作出贡献的编采人员。三是修改奖励规定,加大奖励力度,特别是对获得省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晚报一等奖以上的优秀作品,规定给予重奖,并视不同情况予以表彰或茁年度考核,评优中予以奖励。同时,还筹措了一笔资金,成立‘出版奖励基金”,鼓励本报工作人员争当“三名”,并积极开展与报社业务相关的各种编、著述活动。凡有新闻等与报社业务工作有关的专著,报社负责联系出版、录入、组版、出片的全部费用和印刷费用的50%。  相似文献   

14.
專稿工作从今年1月底开始举办,五个月来,向报紙、杂志供应專稿一百四十多篇,已与各省和各大、中城市报紙、一些專業报紙和几家杂志,先后建立了供稿关系。目前專稿工作中最大的問題是滿足不了报紙的要求。同我們已建立起供稿关系的报紙每月需要量約为二百篇左右,现在我們供稿量最多一个月不超过四十篇,距报紙的需要量相去甚远。我們發出的稿子質量較好的約占25%,一般合乎要求的約占50%,勉强發出的或發给报紙試用的共約占25%。而报紙要的專  相似文献   

15.
刘涛 《视听纵横》2010,(3):79-80
谈到考核,一般会同意对采编人员实行打分制,以前我台也实行过在新闻采编人员中"量化考核"的办法,可是效果并不理想。一些记者满足于写稿"挣工分",而不愿意集中精力写好稿、创精品,甚至产生了下乡一次写稿五六篇的"高产"记者;  相似文献   

16.
沈阳日报社办《沈阳日报》、《沈阳晚报》两张报纸。1992年初以来,我们为了增强报社的凝聚力,充分调动起编采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加强管理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实行内部职称聘任制,取得了可喜成果。选准突破口——改革聘任制《沈阳日报》、《沈阳晚报》两个编辑部共有170多名编采人员,但过去却经常出现“稿荒”,特别是有分量的重点稿“稿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在分析原因时找到了症结,那就是相当一部分编采人员工作没有积极性,精力没有用在办报上。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有的记者不务正业,整天陷在应酬中,报社有关部门曾做过统计,有些记者平均每天至少参加一个会(产品鉴定会、新闻发布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记者、通讯员之家”的河南日报招待所,主要接待地、市、县委通讯员、报社驻各地记者和兄弟报社来宾。招待所的同志们处处为记者和通讯员着想,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吃好,休息好,工作好。记者、通讯员住下后要写稿、改稿,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志休息,招待所专设了写作室,还备有各种资料。饭菜卫生,价格合理。他们考虑到住所人员经济条件不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信息     
人民日报鼓励编辑记者多写高质量内参为鼓励报社编辑记者多写高质量的内参,向中央反映重要情况,人民日报从1989年1月1日起,设立内参好稿奖。好稿的标准:(1)事实准确,所反映的问题、情况新鲜、重要,对中央领导和有  相似文献   

19.
去年底以来,我们将竞争机制引入记者工作,一是规定记者每月见报的稿件数额,严格把好质量关,每月公布每人完成情况。超额完成者按稿件质量发稿费,完不成定额罚。二是打破记者分工的行业界限。过去记者把分管报道的行业视为“独家领地”,各占一方,常常造成有的记者“吃不了”。有的记者“吃不饱”,不少新闻在互相封锁中漏掉了。现在记者除了报道好分管行业的新闻外,发现别的行业有漏采的新闻、可以去抢,  相似文献   

20.
大学毕业后,我跨入新闻队伍,供职于河北日报社驻唐山市记者站,当记者、副站长、站长。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开始当记者,我不得要领,整天东奔西跑,忙忙碌碌。说起来滔滔不绝,采访本记得密密麻麻,弄来的材料一大堆,就是写不好新闻稿件。有时写了,有花天果,很是犯愁。自从学着写言论,好像有了转机,路子越走越宽了,稿子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上升。仅10年的统计,我就发表言论稿200多篇、新闻稿1200多篇,言论和新闻双丰收。报社规定,驻地记者每人每年的定额任务是40篇新闻、4篇内参,我每年超定额近两倍,在报社驻站记者中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