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对公诉权的监督与制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诉权是将起诉权从审判权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国家权限,是由国家专门机关代表国家在刑事诉讼中行使的诉权。这种专门国家机关即公诉机关能否公正有效地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不仅关系到国家刑罚权的真正实现,而且关系到公民人权的切实保障,因此,加强对国家专门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制约和监督,其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立法保护亲密的配偶关系,和追诉犯罪一样,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一些国家和地区注重保护实质性的配偶关系、落实保护机制、有取舍地予以保护。在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能全面地保护配偶关系;配偶可能从对方犯罪的潜在证人转变为包庇、窝藏罪的被追诉人,从而难以发挥对配偶关系的刑事诉讼立法保护;此外,配偶的拒绝出庭作证特权有被架空的倾向。不妨将配偶的拒绝出庭作证特权改为配偶拒绝当面作证特权,在此基础上扩大有权拒绝当面作证的主体范围;并且赋予配偶免于强制搜查权。  相似文献   

3.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处于什么地位,法律应赋予他什么样的法律地位,在不同的诉讼制度里,其界定是不一致的。在我国古代弹劾式诉讼制度中,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不加区分,被害人拥有独立的起诉权。没有被害人的起诉,法院就不会自行主动地进行审判活动。随着国家追诉原则的产生,这种建立在私人追诉原则基础上的诉讼制度逐渐为纠问式诉讼制度所取代,对犯罪的追诉被视为国家专门机构的法定职责,追诉也被视为一种国家职能活动。被害人的地位在不同的诉讼制度里,先后有原告人的地位,处于证人的地位、准当事人地位。地位不同,权利义务不同,如何认识并予以保障是司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中常常有所争议之处。  相似文献   

4.
刑事公诉权作为一种求刑请求权,其运行就是形成公诉意见提起公诉或者不起诉的过程。但是,在达成公诉意见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利益因素种类和多寡的不同以及利益表达程度的差异性,往往导致公诉权运行结果的迥异。刑事公诉权的发展经历了从国家利益垄断到被追诉人利益的注入,再到被害人利益的加入,直至社会公共利益介入的漫长过程,其间的利益表达方式逐步从一元化发展为多元化,与之相适应的利益协调机制也日渐完善,日趋多向度。在公诉权的运行过程中,多种利益充分表达,此消彼长,最终形成动态的均衡协调状态。刑事公诉权的运行结果正是多种利益博弈和协调的表征。  相似文献   

5.
起诉书一本主义是刑事诉讼中公诉时的一种公诉形式,其基本目的在于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文件不得使法官在进行审判时产生预判,这是当事人诉讼模式中的一项制度,因其具有很大的合理性,而为一些法制改革的国家所重视和引入。本文试就起诉书一本主义的含义、价值和外国立法等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公诉运行机制改革引进该制度提出建议,以期使我国的刑事诉讼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6.
被害人地位的衰落开启了一场从理论上和立法上"重新发现被害人"的运动。以此为背景,有别于帕卡的"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的被害人参与模式理论被提了出来,它纠正了帕卡的"两种模式"只看到国家或者被追诉人的缺点,为其增加了新的元素。被害人参与模式能纠正我国刑事诉讼中犯罪控制因素过多、正当程序和被害人参与因素均过少的局面,使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朝向更加良性的制度化发展,达至对被追诉人和被害人的均衡人权保护。  相似文献   

7.
文章避开传统规范和价值分析途径,而是采用考察权力运行方式的政治学途径,来分析公诉工作惩治犯罪、保障人权是其产生及运行的两大天然价值目标。同时,在对当前普遍的倾向性观点——检察权应该是一种基于宪法定位的法律监督权进行分析反驳的基础上,认为检察权本质上是一种制约权,而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并非就是规定检察权是法律监督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将职务犯罪侦查权和公诉权纳入法律监督权的范畴,都存在一种牵强附会的逻辑缺陷。文章基于权力的效用来源于权力的流畅运行这种逻辑和经验认识,分析了我国检察权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运行来实现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两大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现代法律文化及司法成本充分性与司法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相互对立,是刑事诉讼价值必然冲突的法理成因。“线形结构”的刑诉模式、人民检察院公诉与监督职能一体化、犯罪嫌疑人辩护权的弱势保障及刑诉证据规则等制度缺陷,也决定刑事诉讼价值必然会产生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人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转变也对刑事诉讼价值的冲突提供了一定的生存土壤。  相似文献   

9.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我国刑事诉讼中一项新的制度,具有重要的刑事法律价值内涵。而在具体实践之中,关于被追诉人认罪认罚自愿性的保障方面存在着问题。鉴于此,通过厘清认罪认罚的具体内涵,从而更为清晰地把握认罪认罚中自愿性的主、客观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立权利告知制度、规范被追诉人庭前反悔权、完善值班律师参与制度、推动法庭审查实质化方式对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加以保障,从而进一步推动认罪认罚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相似文献   

10.
加强对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保障已成为现代刑事诉讼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上诉权是维护被害人利益的一项重要权利。本文对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上诉权的必要性作了探讨,对否认赋予被害人上诉权的观点作了分析,并对公诉案件被害人如何行使上诉权进行了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11.
李小东 《九江师专学报》2014,(1):113-115,125
由检察机关行使公诉权,在世界范围内,很多法治国家都是这样的做法。但是在我国,这种由检察机关行使的公诉权仅仅限于刑事诉讼,而把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排除在外,但是这样也并不能完全的掩盖检察机关行使行政公诉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检察机关行使行政公诉权不仅有利于实现其法律监督职能,也能够更好的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受到行政侵权时候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目前,许多国家拥有强大的公诉裁量权.为了防止其滥用,各国确立了歧视性起诉、报复性起诉和轻微犯罪起诉等滥用形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导致我国公诉裁量权不断扩大.为了保护被告人权利,我国也应当建立三类公诉栽量权滥用.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6,(9):47-53
刑事诉讼是国家运用公权力打击犯罪和控制社会的手段,必然打上时代价值的烙印。各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往往形成不同的刑事诉讼结构,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追求。我国长期奉行的以侦查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多元要求我国进行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建立由侦查、公诉、审判、辩护、执行构成的刑事诉讼结构新模式,突出审判中心地位,加强利益平衡,保护司法人权,规范证据标准。  相似文献   

14.
污点证人制度以其所具有的独立价值对刑事诉讼活动产生积极作用,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采纳。通过对我国司法实践现状的分析可知,虽然我国尚未在规范层面肯定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但适用该制度能够满足我国当前司法实践追诉犯罪的需求。为促进该项制度在我国的良好运行,可以从污点证人的适格性规则和监督保护机制两方面入手,构建我国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15.
刑事辩护的三大难题中,"会见难"属"三难"之最。辩护人会见权是一项基本的权利,也是辩护权的内涵。新刑事诉讼法对于辩护制度做了重大修改,而对会见权的完善,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辩护人和被追诉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公诉权与私诉权绝对不是各自“孤立”,它们是互相联系和补充的,并共同发展,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刑事诉讼制度所必须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语境下、从公诉权与私诉权互补性的内涵出发,在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借鉴之下,对完善我国的刑事起诉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否定非法证据之证据能力,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反映出国家的刑事诉讼价值理念,表现了国家在依法打击犯罪与保障公民权利之间的理性权衡。因此,根据我国的现实司法状况和建设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需要,合理地界定非法证据和适用排除规则,对于我国的现代民主法治进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刑事诉讼体系中,最后陈述权的主体是刑事被告人。包括自然人被告人和单位(法人)被告人,公诉案件被告人和自诉案件被告人,一审、二审、再审程序中的被告人。公诉人、自诉人、辩护人不是最后陈述权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不起诉权是公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形成了现行的不起诉制度,虽然这种制度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在司法实践中,它的运用与控制仍存在诸多弊端,其应有的诉讼价值未能完全体现。为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对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对不起诉制度的存在基础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如何规范运用与合理控制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公诉权与私诉权都是刑事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但同时是互相联系和补充的,并共生发展,这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刑事诉讼制度所必须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语境下,从公诉权与私诉权互补性的内涵出发,借鉴了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法律制度,对完善我国的刑事诉权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