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不同人群开展体质状况的研究,探讨体力活动水平分组对BMI(体重指数)和WC(腰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的人群对BMI和WC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年龄39 ~ 79岁之间)进行体力活动评估(PA),并测量受试者(受试者均来自于同一个民族人群)身高、体重、年龄、腰围等指数.首先进行相关分析,其次在控制年龄的变量下,采用多元方差分析体力活动对体重指数和腰围(WC)的影响.结论:体力活动明显地减弱了对BMI和WC的影响,对不活动组的BMI和WC影响的效果量大于活动组.体力活动水平对体重指数与腰围的影响要大于性别与年龄对其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研究表明体重和腰围指数的增加可以通过进行体育活动的生活方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湖北体育科技》2015,(9):783-785
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P值和相对危险度OR,研究湖北省成老年男性体质指数(BMI)、腰围(WC)与高血压的关系。成年男性居民将BMI和WC分别控制在24和85cm之内;老年男性居民将BMI控制在24之内,可适当放宽腰围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黄茜 《湖北体育科技》2016,(4):346-348,289
目的:探讨湖北省20-69岁成人超重/肥胖指标评价方法的一致性。方法:分析第3次湖北省国民体质监测的资料,选取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的数据,计算BMI、WHR、WHt R的指标,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差分析、检验、kappa一致性检验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男女性WHR、WHt R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WC、BMI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WC、BMI在成年乙组达到峰值。WC、WHt R与BMI判定肥胖的一致性为中等(p值均<0.05,kappa值几乎均介于0.41-0.60之间),WHR与BMI判定肥胖的一致性为一般(p值均<0.05,kappa值几乎介于0.21-0.40之间)。单独使用BMI判定肥胖老年女性的漏诊率可能高达60%以上,老年男性40%以上。结论:BMI与WC或WHt R联合使用能够降低肥胖的漏诊率,尤见于老年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0-69岁人群血压以及不同BMI、腰围、腰臀比水平等与血压值和高血压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取52614例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中成年人组、老年人组调查资料,统计年龄、性别、城乡种类、BMI、腰围、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体质评分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血压值与年龄、性别、城乡种类、BMI、腰围、腰臀比、体质评分关系密切(P<0.01);收缩压、舒张压、脉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子的血压值显著高于女子(P<0.01);乡村居民的血压值高于城市体力劳动者(P<0.01),城市体力劳动者血压值高于城市非体力劳动者(P<0.01);体质未合格组的血压值高于体质合格、良好、优秀组(P<0.01);以BMI分类人群的血压值依次是肥胖﹥超重﹥正常﹥偏轻(P<0.01);腰围超标和腰臀比超标人群的血压值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高血压总检出率为17.4%,男性为20.53%,女性为14.44%,男子的检出率高于女子(P<0.01);在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组之间检出率差异显著(P<0.01);腰围和腰臀比超标者检出率高于正常者(P<0.01);在不同体质等级之间高血压检出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血压值随年龄、体重增长,并呈现明显的性别、体型、体质等级、城乡差异;高血压检出率与性别、体重、体型、体质有密切关系,控制体重和腰围,增强体质,是非药物降低血压值、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乡村居民肥胖诊断指标间关系及增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肥胖与国民科学健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受试者为北京市郊区乡村常住居民。首先,用BCAⅡ体成分仪与DEXA测定134人的体成分。然后,整群随机抽取1876岁乡村居民有效样本6 256人,采集身高、体质量、腰围(WC)、臀围(HC)、体成分,并计算体质指数(BMI)与腰臀比(WHR)。结果 BCAⅡ与DEXA测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男性BMI、WC、WHR、FM%与其肥胖检出率均在3076岁乡村居民有效样本6 256人,采集身高、体质量、腰围(WC)、臀围(HC)、体成分,并计算体质指数(BMI)与腰臀比(WHR)。结果 BCAⅡ与DEXA测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男性BMI、WC、WHR、FM%与其肥胖检出率均在3039岁时最大;女性BMI、WC、FM%与其肥胖检出率3039岁时最大;女性BMI、WC、FM%与其肥胖检出率3069岁时呈升高趋势,6069岁时呈升高趋势,6069岁时最大,WHR与其肥胖检出率7069岁时最大,WHR与其肥胖检出率7076岁时最大。1876岁时最大。1876岁男性与50岁之后女性,均以BMI与WC的相关系数最高;WHR对预测FM%的贡献较小,BMI、性别、年龄等变量预测FM%时能解释的变差比例为83.7%。结论乡村居民男性肥胖症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过早地(3076岁男性与50岁之后女性,均以BMI与WC的相关系数最高;WHR对预测FM%的贡献较小,BMI、性别、年龄等变量预测FM%时能解释的变差比例为83.7%。结论乡村居民男性肥胖症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过早地(3039岁)出现中心性肥胖;女性早期(1839岁)出现中心性肥胖;女性早期(1849岁)为均匀性脂肪分布,50岁之后腹型肥胖明显。FM%与WHR结合使用,能更准确地诊断因体脂含量过多或分布异常造成的肥胖症。  相似文献   

6.
探讨有氧运动训练与针刺穴位对中老年大鼠腹部脂肪、体重、体长、腰围及Lee's指数影响的变化规律。选用雄性3D健康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运动训练组、针刺穴位组和运动针刺结合组,实验过程中记录进食、水量,测体重、体长及腰围,计算Lee's指数,并观察大便质量、睡眠等状态,实验后剖腹称重腹内脂肪量。结果表明,运动针刺结合减肥方法对大鼠有良好的降脂、减重、缩腰的作用;单一的针刺减肥具有减重、降脂、缩腰作用;单一运动减肥对体重无明显变化,具有减少腹部脂肪及缩腰作用,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老年大鼠腹部脂肪量的增加与腰围Lee's指数显著正相关(r=0.883,r=0.893,P<0.01),与体重无相关性;运动针刺结合减少大鼠腹部脂肪与体重、腰围、Lee's指数显著正相关(r=0.833,r=0.881,r=0.833,P<0.01)。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的方法对中国药科大学部分学生(n=2229人)的BMI指数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反映BMI指数的频数分布以及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BMI指数大部分(75.77%)分布在18.5—23.9的标准之间而且数据呈集中分布,但是还有部分的超重和肥胖(14.09%)的学生。2)BMI指数对台阶试验(心血管功能)影响不是很明显。3)对低体重组(10.14%)研究发现,低体重对坐位体前屈有负面影响。4)BMI指数超过正常范围,指数越高则肺活量体重指数越低。5)BMI指数超过正常范围时,指数越高则立定跳远成绩越低。  相似文献   

8.
陈磊  施曼莉 《体育学刊》2012,(4):134-139
分析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SBPR)与单纯性肥胖(超重)的关系,探索PSBPR延迟作为肥胖(超重)患者新的调控标志物的可行性。将169名志愿者按照身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超重)组(BMI≥24 kg/m2,n=91名)和正常体重组(18 kg/m2≤BMI<24 kg/m2,n=78名)。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一次递增负荷功率车实验,分别测定运动前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的收缩压,以运动后第3分钟的收缩压与运动后第1分钟收缩压的比值(第3分钟收缩压恢复比,rSBPR)超过1.0作为PSBPR延迟的指标。比较两组rSBPR和PSBPR延迟发生率的差别并分析肥胖指数(体脂百分比、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SR))与rSBPR的相关性。结果:肥胖(超重)组rSBPR(男:0.97±0.03;女:0.95±0.05)高于正常体重组(男:0.79±0.02;女:0.80±0.04)(均为P<0.01);肥胖(超重)组PSBPR延迟发生率(男:16.0%;女:23.4%)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男:2.7%;女:4.3%)(均为P<0.01);肥胖(超重)的男性和女性发生PSBPR延迟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8.0倍和4.6倍。相关分析显示,肥胖(超重)组男性体脂百分数、BMI与rSBPR相关系数分别为0.381(P<0.01)和0.316(P<0.01),肥胖(超重)组女性WSR与rSBPR相关系数为0.402(P<0.01),正常体重组男性体脂百分数、BMI与rSBPR相关系数分别为0.436(P<0.01)和0.310(P<0.01)。结果表明:PSBPR延迟可能是肥胖(超重)患者可调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BMI指数是反映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又与体脂含量密切相关,体现人体充实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把它作为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之一.BMI指数的大小,不仅影响人体其它机能和素质指标的变化,而且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状况.本研究利用2∞0年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所获得的成年人BMI指标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着重探讨以下问题:1.江苏成年人BMI均值在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城乡人群之间的变化规律,及其与97年数据的比较.2.依据国际公认的BMI指数评定标准,对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进行分类评价,分析不同BMI等级人群在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人群间的分布规律.3.通过对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与其它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的相关度分析,探讨BMI指数对体质的影响;通过对不同BMI等级人群患与肥胖相关疾病的情况统计,探讨BMI指数对健康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江苏成年人BMI指数均值男子高于女子,男女均随年龄增长呈逐步上升趋势,同97年相比,我省成年人BMI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有一半以上成年人BMI均值超标,其中男性、中年以人上群以及某些特定职业人群超标现象较为严重;BMI指数同大部分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均有显著性相关,体重超标对这些相关功能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人体过于超重或肥胖使成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风险大为增加.因此成年人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体重的过度增长,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参加"2009年上海巅峰暑期减肥运动营"23名重度肥胖女性儿童青少年运动减肥前后身体形态指标,经过4周运动减肥后,体脂百分比、体重指数(BMI)、脂肪体重、腰围、臀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体脂百分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BMI,腰围/身高比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臀围/身高比。与BMI比较,体脂百分比是评价肥胖程度和运动减肥效果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