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的《丈夫》与金裕贞的《雷阵雨》是中韩两国三十年代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二者都是描写为摆脱生活贫困及丈夫授意的前提下"妻子"靠出卖肉体换取金钱的短篇小说。这两部作品中的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缺失,被商品化及成为封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同时通过对传统文明和现代社会的矛盾进行乡土反思挖掘这两部作品的内在联系及内涵。  相似文献   

2.
路遥小说中的关键词是"交叉地带",路遥设定的"交叉地带"指的是陕北镇、县、地区级的中小城市和环绕这些城镇的农村。在这条特殊地带生存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生存苦难、困惑与理性,苦难是来自生活与精神,困惑源于理性与情感的平衡,而理性是如何在城与乡之间做出选择。这都是路遥所赋予他们的,是路遥在描写乡土小说所秉持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废名和他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派 ,特立独行 ,他通过小说所表达的东方形态的生命智慧、创作风格以及他在作品中对中西方文学沟通的自觉实践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桥》和《莫须有先生传》都表达了废名对中国传统的“禅”文化和“妙悟”的理解与运用 ,而两部小说行文风格上的大不相同又体现了废名对“禅”认识的变化。同时莫须有先生身上那挥之不去的堂吉诃德色彩又展现了废名在中西方美学沟通上所作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空间环境都有着相当程度的现实指涉,要将之转化成绘画而又要忠实于小说,就需要画家对小说所指涉的现实内容有所把握,也即图像要与语言具备某种"共相"。丰子恺熟悉江南的地域特征与人物特色,又对语言与图像这两种符号的基本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努力追求"语图共相",因而他的绘画取得了成功;而其他如刘岘、刘建庵等同时代画家的作品与小说缺少"共相",往往归于失败。因此"语图共相"的概念可以为以图像演绎具有较强现实指涉的文学文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伤逝》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唯一的一部反映男女爱情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在于其主人公子君、涓生的爱情生活及其艺术价值,更重要的在于这篇小说创作的时代意义与丰富的思想内涵。整个小说的情节都在展示着一种人的矛盾性心理与矛盾行为,然而却又与小说创作时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性有着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音乐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始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法国作家纪德的日记体小说《田园交响曲》短小精悍,语言优美,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聆听交响曲般的音乐感受。而读者之所以有这种音乐美感,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而且因为小说的内容与形式都与音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纪德小说的题目《田园交响曲》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同名,这也暗示了小说与音乐的内在联系。本文将通过音乐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推动和小说对音乐主导动机的借用两个方面分析文本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小说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小说艺术形式的变革更为明显,甚至在它刚刚开始变化时所带来的小说面貌的“怪异”就引起了人们的瞠目。小说面貌格式的变化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过欣喜、活跃,也带来过困惑和担忧。在匆匆而过的十几年中,小说翻新了无数的花样,西洋的、拉美的、本土的、超前的、远古的……什么都试过了,什么都尝遍了,什么都拥有了,然而,孰优孰劣——艺术的、技巧的、文化的、观念的——难以选择,又“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8.
前人对萧红小说的研究已经涉及到时间的问题,但往往局限于小说的时空架构。本文从两个方面切入萧红小说,一是被讲述事件内部,时间与人物意识和命运之间的关系;二是叙事时间在萧红小说中的独特形式。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在萧红小说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与萧红的小说内涵及小说风格的形成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叶基莫夫是当今活跃在俄罗斯文坛几位老作家之一,他善于创作传统俄罗斯农村文学,是俄罗斯农村文学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在他的农村题材作品中,叶基莫夫不仅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通过描写这些"平凡的小事"揭露出当时俄罗斯社会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叶基莫夫式小说包含着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诗学特征。叶基莫夫发表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短篇小说《治疗之夜》(又译《童心》)是这类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不仅"以小见大",独具特色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而且更流露出作者的创作天分,表现出叶基莫夫式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0.
王朔在语言上树立的风格和语言平民化方面的探索是十分成功的。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出王朔独特的传播艺术。其语言机智幽默,叙事新鲜直白,没有一本正经但又绝不超出常规。他的小说字里行间都是市井里流行的语言,但文字出于俗而又不俗,有生活,有生命,寓庄于谐,极富可读性和感染力。王朔小说的传播力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1.
艰难的超越--略论高加林与孙少平的人生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加林与孙少平是路遥笔下两个重要的农村青年形象,他们的人生轨迹具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他们同样厌倦农村,又同样向往城市,而且又都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徘徊;但是他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由农村走向城市:一个是背叛,一个是惜别.然而,他们的超越之旅是那样艰难曲折,正确的路究竟在何方?只有正视自己的弱点,走出农村文明而又返观农村文明,在对农村与城市两种文明的融合与再造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走出一条属于农村知识青年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中唐时期,传奇小说勃兴,其中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作品很多,最著者有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玄祐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景亮的《李章武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许尧佐的《柳氏传》等。这时期的爱情小说大都取材于高门大姓,尤其是崔、卢、郑、李、王五大士族。小说里的主人公或为这些士族的子女,或为其亲友,有的女主角则为长安名妓或神妖幻化女性。中唐时期为什么会产生许多爱情小说?这些爱情小说又为什么要写士族子女?这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从小说自身看,有它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王统照深受鲁迅的影响,他与鲁迅有许多直接的亲切交往,但更主要的是"神交".他对鲁迅的小说创作有天然的敏感期待;对鲁迅的人格有天然的敬仰热爱;对鲁迅的爱情婚姻观有天然的理解和认同.这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家庭生活背景和文学创作道路;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现代知识分子;又都具有余英时所说的传统的"宗教承当精神".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世界文学长廊中,有两位杰出的作家,一位是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另一位是孕育和创造中国白话文小说的鲁迅(1881~1936)。二者都是文学大师,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成就非常瞩目。笔者仔细梳理了二者的部分短篇小说,并对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从多个角度解读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从相同性上来说,二者在小说结构安排上都遵循"幸福—转折—拯救—死亡"的写作模式,而且在主人公的选取上以及从人物自身往往会反射出来一种戏剧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使小说看似有了结局,往往又留给人无尽的想象。从相异性上来看,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情感的融入与表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小说璀璨的百花园里,陕西这块园地显得格外的耀眼,它以其作家的大气,作品的厚度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但同为陕西作家,由于个性、气质、生活经历,成长环境,小说传统承袭关系及文化根基的不同,在寻找自己的创作优势和位置方面也有显著不同。 贾平凹与路遥,同为陕西中青年作家,同时来自农村。路遥出生于陕西清涧县王家堡村,这是一个极为恶劣最为贫穷的陕北小山村,父母均为目不识丁的农民;贾平凹则出生在商州一个小山村贫穷的教师家庭,商州界于陕南关中之间,贾平凹有着文秀温雅的南国气质,也具备关中人的厚道。两人求学时都经历过痛苦的心理历程。尽管如此,他们的创作,在历史角色选择,风格流派表现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萧红的小说中,有两种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父亲形象都是缺席的.出于对父亲的憎恨与惧怕,萧红极力避免言说父亲.但萧红为克服缺失,求得心理满足,在仅有的几篇"父亲在场"的小说中创造了"父思儿"的"白日梦".萧红渴盼父爱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以"父思儿"的悖反形式表现出来.在幻型世界中,作家的情感需求暂时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一情况曲折地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的革命派小说理论家,据现在所知,为数并不算少。从他们关于小说基本问题的观点来看,主要的有三个支派。其一,是以早期鲁迅为代表的一派,包括有周作人等人。其二,是以《小说林》为中心的一派,代表人物为徐念慈、黄摩西。其三,是围绕在《国粹学报》周围的一些小说理论家所构作的一派,代表人物为王旡生,章太炎、陆绍明、金松岑等人亦属其内。当然,在这三个支派以外,还有一些也有某种贡献的小说理论家。创办过《扬子江小说报》的胡石庵,港穗地区有名的小说家黄世仲等,就都发表过不乏精到见解的小说理论著述。但主要的还是上述的三个支派。它们各有特点,各有所长,都为革命派小说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关于前两个支派,笔者已另外为文进行论述。本文所要评述的,是末一支派的代表者王旡生的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19.
欲望叙事使苏童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电影化趋向,这正是其能有七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的根本原因。欲望叙事不仅是当代小说和电影都热衷表现的内容,而且也是它们共同仰赖的重要艺术表达手段。分析欲望叙事在苏童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苏童小说在被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其欲望叙事在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所发生的转换,以此探讨纯文学较之电影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京味小说"中,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北京的人、北京人的语言都是这种文学题材的一种标志性存在.虽然时代和城市的发展变化,使得"京味小说"中这些标志性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但是通过对这种变化过程的整理,总是能够理清脉络并追根溯源,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京味小说",认识"京味"."京味小说"作为具有鲜明独特审美内涵与艺术表达方式的文学形态,以其风格现象引人注目,特别是新京味小说,它不仅继承了旧京味小说的传统,在新的时期里,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和发展,值得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