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前,听学校任教三年级的赖老师聊起这样一段教学经历——在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时,让学生自主探索"12×10"的计算方法,结果发现班上部分"优生"只想到一种算法,即先算"12×1"得12,再在"12"的末尾添上一个"0",算出"12×10"等于120.而让他们再想想"有没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却怎么也没想出来.相反,其他一些"中等生"、"后进生"却想出了多种不同的算法:有的先算"12×5"得60,再用"60×2"等于120;有的先算"10×10"得100,"2×10"得20,再用"100+20"等于120;还有的是1个10、2个10这样数的,一直数到12个10,结果是120……为了能让那些"优生"也能衍生出一些不同的算法来,赖老师又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们.最终他们想到了用"先算‘12×11’得132,再用‘132-12’等于120"、"先算‘13×10得130,再用130-10’等于120"等不同的算法.赖老师见"势"不妙,赶紧中断了交流.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在教学中也存在些许困惑.困惑于课堂教学,困惑于学生,困惑于现实.为什么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为什么学生讨厌上作文课?为什么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放不开,无话可说?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为什么会一问三不知?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强,听、读、写就容易多了."  相似文献   

3.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一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静无声,教师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不进位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科书中计算单元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计算课的教学应达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掌握算法,二是理解算理。于是,第一次执教时,在学生交流了各种算法以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先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一个0,结果就是60这种算法深入思考: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呢?学生无语。尴尬之余我只得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5.
案例背景 在郑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习班进行的"课堂观察"专题培训活动中,听到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小熊购物"一课.课后,我和几个学生进行了闲谈. 我问:"这节课你们都学了什么?学会了吗?"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回答:"学了加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会了,先算乘再算加嘛.  相似文献   

6.
二年级的熊老师上识字课,她问:"同学们怎样记住‘虹’这个字呢?"一男生举手说:"由一个‘虫’字旁加上一个‘工’字。"另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虹’字是虫字旁呢?"老师听到学生的疑问,笑着说:"问得好,下课我们再一起找答案好吗?"老师就这样把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处理了。  相似文献   

7.
"1□×1□"也能口算?同学们不相信吧?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如果是‘1□×10’可以口算,可是像‘11×12’、‘13×16’、‘18×19’这样的计算题也能口算吗?"不要着急,先来看看我发现这个口算规律的过程吧。  相似文献   

8.
刘晓婷 《江西教育》2012,(35):17-20
复习课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然而,众多教师常常把复习课上成练习课,"先通过基本训练进行知识梳理,再通过变式训练进行强化练习,最后做书上的练习题"。或者是重复知识点,"把原有的知识进行‘冷饭重炒’,对学生反复强化训练"。在这样的复习课中,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也失去了复习的真正价值。那么,复习的目的是什么?单元复习课应该复习什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复习课充满"生长力"?对此,我在  相似文献   

9.
2÷2/3怎样算?这个问题不难教,教师讲一讲,学生练一练,轻轻松松就能掌握算法。但2÷2/3为什么等于2×3/2?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却十分困难。于是,有教师认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教了也不懂",那还不如不教。也有专家提出:对一些程序性知识,可以先知其然,然后逐步知其所以然。""说一千道一万,要会用这种程序来解题。"  相似文献   

10.
一、创设情境。教《做妈妈的小帮手》一课,我将课后练习中的是非题拍成录像片。在新课之前让学生观看录像后问:‘你认为珊珊和小宇在家里的态度对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相机设问:‘是呀,那么在家里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对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做妈妈的小帮手》这一课。 二、实物演示。如教《珍惜劳动成果》,先出示几种实物:小玩具、铅笔、红领巾、纸等,让学生观察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东西都是人们的劳动成果。接着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劳动成果  相似文献   

11.
教读《老王》一课,最后升华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学生讨论的结果在往我备课时设定的方向靠,课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因此计算教学过程中应先帮助在感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再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计算训练,才能形成真正的计算技能。下面就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为例,说说如何在低年级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提高计算技能的?  相似文献   

13.
质疑与释疑     
哪一种方法更简便呢?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大家都认为后一种方法更简便。这时,有一位学生问,“为什么用4907×(99 1),其中的‘1’是哪里来的?”于是,我请学生们来释疑。一个学生说:“4907×99表示求99个4907是多少,再加上1个4907,一共是100个4907。要求100个4907是多少,用4907乘以100得490700。”另一个学生说:“4907×99 4907可以理解成4907×99 4907X1,这样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计算,得4907×(99 1)二4907×100=490700。”  相似文献   

14.
师:(多媒体出示)23减2得多少?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把23分成20和3,先算3减2得1,再算20加1得21.所以,23减2得21. 师:如果把减数"2"改成"7",该怎样算呢?请用"23-2"的口算方法做这道题,看你发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5.
案例:探讨"24× 3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很轻松地算出了12×4的积,那么这些题你会不会算?(手指黑板上其余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请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刘晓婷 《江西教育》2012,(12):17-20
<正>复习课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然而,众多教师常常把复习课上成练习课,"先通过基本训练进行知识梳理,再通过变式训练进行强化练习,最后做书上的练习题"。或者是重复知识点,"把原有的知识进行‘冷饭重炒’,对学生反复强化训练"。在这样的复习课中,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也失去了复习的真正价值。那么,复习的目的是什么?单元复习课应该复习什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复习课充满"生长力"?对此,我在  相似文献   

17.
1"巧算24点"——游戏中的"数的运算""巧算24点"是一种数学游戏,据传是由华人孙士杰先生发明的,其游戏规则如下:在一副扑克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牌,(也可以只用其中的1—10这40张牌)任意抽取4张牌,用加、减、乘、除(可以用括号)运算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个牌面上的数必须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么算式可以是9×8-6×8=24,或(9-8)×3×8=24,或(9-8÷8)×3=24,或3×8÷(9-8)=24等.  相似文献   

18.
数学阅读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终身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其阅读兴趣;通过"课前问题导读"、"课中指导学生巧用‘五到’法、‘出声思考’法,并对其加强语言转译和‘三自’训练"、"拓展课外阅读内容"等,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学会主动阅读和自主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数学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设疑悬念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授课开讲的头几分钟最佳时机,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把学生导入问题情境中去。如有一位教师在开讲《死海不死》一文时,先板书并带点课题:死海不死,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死海’在什么地方?地理课学到过吗?这个‘海’为什么叫‘死海’呢?既然是‘死海’,可为什么又说‘不死’呢?‘不死’是指什么?课文最后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篇说明文,仔细阅读,看作者是怎么说明‘死海’的死——不死——死,这样一些奇特情况  相似文献   

20.
课堂最好的施教点便是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教学。从学生的课前探究入手,结合先拆数再简算"36×25"的教学,谈一谈如何教学才能达到量身定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