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伟 《考试周刊》2012,(68):3-3
2012年高考落下帷幕的时候,江苏历史高考第22题无疑给一线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该题秉承了江苏高考演变的趋势:“稳中求新”。其“稳”是良好地继承了去年江苏高考第22题小论文的题型;而重要的是在于其“新”,新在史学理论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了论述式的考查。该题围绕的主题是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的变化和修正。它不在于考查学生掌握了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而在于考察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为何变化,为何修正?这就涉及历史认识论问题.从中也感受到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2.
罗勇 《教师》2015,(5):98
2013年历史高考中的40题第一问:归纳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该题总分为10分,学生答题情况不理想。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归纳思维。近几年高考中的40题,几乎年年都考“特点”的归纳思维题,这也提示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归纳思维的培养。一、归纳法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课程结构的重大变化为: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出现,每个模块由若干专题组成教  相似文献   

3.
材料分析题自1989年首次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以来,受到命题专家们的青睐和广大历史教师的好评,是历史高考的一个重要题型,一直沿用至今。特别是文科小综合试卷面世以来,其地位更为突出,占据历史学科总分值(约100分)的“半壁江山”(历史单科材料题一般为32分,在最后一道综合材料题中一般占20分)。  相似文献   

4.
历史材料解析题融阅读、辨析、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规律为一体,是测试历史学科能力的“多面手”:历史材料解析题又以提供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为基本特征,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活、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全、答案简明扼要等特点,在高考历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解析材料题呢?解析材料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里不妨将之归纳为读、审、找、答“四步曲”。  相似文献   

5.
《招生考试通讯》2011,(3):28-30
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历史学科新课标《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上保持一致.没有变化。在“考试目标与要求”中的“题型示例”上有四处变化:1.“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2题;2.“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35题:3.“描述和阐释事物”中的“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47题;4.“论证和探讨问题”中的“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能力中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40题。  相似文献   

6.
2005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笔者认为有三大看点,两处不足。看点一:首创“文本阅读”今年试卷第31题(“来自课本的历史片段)”,采用现行历史教材中的一段文字材料作为题干,组题设问。这一“文本阅读”题的创设,是今年试卷中的一大创新。此题的创设,相信对高三历史复习能起到导教促  相似文献   

7.
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功能,这一功能在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从主体适应客体以及主体同化客体两方面对主体能动性在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解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看出主体能动性在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完善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解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备考提示】以“十年”和“百年”为单位的“周年”问题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在2008年高考历史试卷中对周年问题的考查多有涉及,如江苏历史卷第20题考查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160周年);对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30周年)的考查,有宁夏文综卷第34题、广东历史卷第15题、上海历史卷第38题“中国的1978”等;  相似文献   

9.
刘新宇 《历史学习》2001,(10):33-35
2001年高考“3 2”科目组历史卷第33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原题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11年高考新课标文综第41题.可以说是自2007年开始新课标高考以来,文综历史非选择题命题的一次重要改革,各方好评如潮。首先,此题“短小精干”.材料较少,问题只有一个;其次,“一问多考”.考查了学生多种学科能力(阅读理解、概括分析、调动和运用知识、史论结合、审题表达等能力):第三,答案开放,即此题实际上有几种答案。...  相似文献   

11.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史是历年来的高考重点,其内容分布广泛,设计题型多样。如“罗斯福新政”、“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标志”、“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第三次科技革命”、“欧洲一体化”、“19世纪欧亚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人类文明演进的标志”等题。仍可预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史,在高考中还将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申姣英 《中学文科》2008,(6):144-145
随着历史高考由“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为主考查的转变,历史选择题设计中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比重加大,特别是对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理论思维能力)的测试。这不仅体现在主观题的测试中,选择题也加重了考查比重。现以2007年高考历史题为例谈谈此类题的解答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3.
“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主干内容,也是历史与政治、地理学科知识结合的切入点和高考命题的重点,几乎每年的高考都要涉及“三农”问题。如,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第39题(《清明上河图》题)、40题(“丝绸之路”题),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第21题(“摊丁入亩”题)、38题(“长城题”)等。教材中关于“三农”问题的知识点比较繁杂,同学们在学习这个内容时没有“抓手”,有的同学只是单纯死记硬背有关的史实,就事论事,忽视了对知识点的贯通性理解以及对其中规律性问题与方法的探索,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和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4.
充分肯定世界上各种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重视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是近几年历史高考的显著特色。如2004年全国卷Ⅳ文科综合“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主题选择题(16—19题),上海历史高考卷37“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题;2005年全国卷Ⅲ文科综合“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经常见到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主题选择题(12—15题),北京文科综合卷“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主题选择题(12—14题);2006年全国卷Ⅰ文科综合37“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题(详见后面相关例题)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样的命题思路跟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讲的精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王叶军 《历史学习》2003,(10):26-28
历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有“一幅古代到现实高度浓缩的历史画卷”之美誉,其“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时代主旋律,凸现活的历史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命题的角度与技术乃至于命题的知识载体都起到了引领全国高考与中学历史教育的潮流。纵览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37题(长城题)借鉴了2001年上海卷37题(燕王夫人墓题)和2002年上海卷28题(秦砖·汉瓦与东汉·画像石题)而且与2003年上海卷第28题(唐代妇女三彩陶俑照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上海高考卷的特色。其一,命题立意现代化1.以考…  相似文献   

16.
历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有“一幅古代到现代高度浓缩的历史画卷”之美誉 ,其“以人为本 ,倡导人文关怀 ,弘扬时代主旋律 ,凸现活的历史教育”“强调学以致用 ,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 ,以及命题的角度与技术乃至于命题的知识载体都起到了引领全国高考与中学历史教育的潮流。纵览 2 0 0 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 ,第 40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战场开辟题 )借鉴了 2 0 0 0年上海卷第 42题 (世界大战的形势与中美关系变化题 ) ,特别是第 3 7题 (长城题 )借鉴了2 0 0 1年上海卷 3 7题 (燕王夫人墓题 )和 2 0 0 2年上海卷 2 8题 (秦·砖 …  相似文献   

17.
杨伟平 《新高考》2010,(3):41-42
历史概念是时间、空间、人物和事件的统一,历史时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历史高考对历史时间的考查一直非常重视,仅2009年实施新课标的高考省份中,直接考查时间的试题就有11题,如果算上那些间接考查的就更多了。所以掌握好历史时间,对于我们掌握历史知识和高考备考都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18.
每年高考试题一面世,总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件大事,对它们的评说纷至沓来,有褒有贬,但更多的是作为下届高三复习备考的“宝典”。它们是否就真的那么神秘?本文试图结合2006年高考全国卷和地方卷的部分试题,从高考命题的理念和方法着手,浅析对2007年复习的看法。一、历史概念题:历史概念是历史学科的最基本构成要素,是历史学习和历史高考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全国历史教学界普遍认为 ,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第 42题 (洋务运动历史作用评价题 )具有开创性。此题突破高考历史命题不得涉及学术之争的陈规 ,积极引导考生就一个学术界有争论的历史问题独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无论考生持什么观点 ,只要其解答有论有据 ,言之成理 ,都可公正合理地得分。此题的出现 ,表明“争鸣性历史试题”已作为一种题型堂堂正正地进入高考历史试卷中。与广大同行一样 ,笔者赞赏这一推动高考历史命题改革深入发展的举措。赞赏的理由很多 ,最根本的一条是此种题目重在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的素质…  相似文献   

20.
“孤证不立”是史学研究的准则之一。对2008年历史高考广东卷第4题,不少老师便以此条准则去解释该题的正确答案。笔者认为,该题考查的不是考生对“孤证不立”这一考据原则的把握,而是考查考生从史料中合符逻辑地推理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今年的广东卷又有试题直接强调史料与结论的关系,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几道题作些分析,以说明“孤证不立”与“材料不充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是2008年广东卷第4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