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武昌起义爆发至清帝逊位期间,即狭义的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的著述不限于《救亡论》与《共和政体论》。依据他这一阶段的著述,康有为提出的“虚君共和”主张内容较为复杂,存在很强的张力,学界有关康有为以英国为“虚君共和”典范、其有关思想不过是他君主立宪主张翻版等传统观点,尚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依据“共和”国体与政体的内涵,康有为的失败似乎也不在于“虚君”,或可以说名在“虚君”,而实在“共和”。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共和思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末民初的共和主义思想潮流中,章太炎力拒时贤普遍认同的以“代议制”为表征的西方式现代民主共和政体,主张就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创充一个有别于西方诸国的“第三种”共和政体,此一共和政体以五权分立与制衡(立法、行政、司法、教育、监察)为其运作形式,以“损上益下”、“抑强辅微”为其内在精神,充满了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章氏由于拒斥“代义制”,将“公民主权”落产在卢梭意义的“公意”上,以“法治”(体现“公共利益”的统治)与“道德”作为其创设的共和政体的根干,导致了其向古典共和主义理想的趋附,使其创设的“第三种”共和政体有着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3.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它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那么,根据此宪法建立的法国政体属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哪种类型呢?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I)《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一课表述为总统制共和制,但我们认为教科书的表述与1875年宪法内容并不完全吻合。尽管1875年宪法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最高统帅,但法国的政体并非是纯粹的总统制共和制。下面,结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特征和法国1875年宪法内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它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那么,根据此宪法建立的法国政体属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哪种类型呢?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一课表述为总统制共和制,但我们认为教科书的表述与1875年宪法内容并不完全吻合。尽管1875年宪法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最高统帅,但法国的政体并非是纯粹的总统制共和制。下面,结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特征和法国1875年宪法内容分析如下。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可分为议会…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典共和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共和政体思想是在中庸哲学基础上阐发的,具有明显的折衷调和色彩.他认为共和政体应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公益为依归,符合并促进全邦人民的共同幸福;以中产阶级为领导阶级,维护城邦的长治久安;以法治为治理原则,用法律来规范、制约权力,确立法的至高权威;以混合与平衡为政体建构原则,并使各种力量在国家政权中保持恰当的均衡.  相似文献   

6.
建国初期的美国,因其社会和文化中浓厚的古典氛围,充分利用了古典世界的民主与共和政治遗产.在制定宪法过程中,代表们就有关中央政府权威、参众两院的设置、行政首脑的单人负责制以及常备军的创设进行辩论时,都从正面或者反面参照了古代的先例.在批准宪法过程中,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围绕着近代国家中共和政体是否可行、议员与选民的关系、选民的权利和政府的权力、常备军在近代国家的角色等,都借用古典传统做了深入讨论.反联邦派的理想,在许多方面复活了古典共和与民主传统.可以说,古典传统在构建近代美国的基本政体过程中,确实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不管是联邦党人还是反联邦党人,都对古代做了创造性的解读,给古代历史添加了不少近代的内容,也忽略了古代政治中很多非常关键的因素.他们是在近代国家的框架和制度中来利用和改造古代传统,代表制、总统制、独立的司法系统和常备军的创设,典型地反映了近代国家的要求而非古代的传统.当美国政体初步稳定下来并表现出活力时,古典传统就逐渐退居幕后,不复成为美国政治中的根本因素.潘恩和杰斐逊对古代传统的拒绝,代表了当时美国相当一批政治精英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18世纪席卷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一场适应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荡涤了旧世界,使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确立了西方现代化社会的基本原则。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以其彻底的反封建性质对欧洲、美洲以及对以后的亚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就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略做探讨。启蒙运动最早出现于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了许多反映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政治思想派别,各派思想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由主义是这一时期启蒙思想的主流。由于英国革命的目标始终停留…  相似文献   

8.
西方历史上的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次声势浩大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始于英国,蓬勃发展于法国,随后波及德、意、俄等欧洲一些国家。启蒙者在对物质世界的理解上即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他们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实体,宣称“唯物主义是唯一的真理”。在政治上反对绝对主权和专制暴政,主张“理性的国家”,大都赞成那种维护资产阶级发展的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也就是所谓的“开明君主制”,个别的主张共和制。他们有的用理论著作,有的用文艺创作,有的二者并用,对王权和暴政进行严厉指控。在宗教观上,少数的由对宗教的…  相似文献   

9.
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深刻批判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法国作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人材辈出,相继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代丧人物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他们提出了一系列进步的政治主张,为后来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他们留下的著作成为人类进步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 ,从孟德斯鸠政体论与分权学说不可分割的联系中 ,才能准确地把握他的政治理想。割裂二者的那种揭示 ,会陷入误解。孟德斯鸠是既向前看又向后看的矛盾人物。他的政治理想既不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 ,也不是封建的君主政体 ,而是法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他的政治理想代表了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是两栖的人。他的分权学说的实质是阶级分权论、等级分权论与国家机关分工论三者的统一。把三者割裂开的观点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1.
孟德斯鸠的风俗思想述评王茂福孟德斯鸠是近代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他曾游历欧洲诸国并通过观察、文献等方法,搜集了大量的民俗资料。在他的多部著作之中有关风俗的论述散见长期以来未引起国内学者们的兴趣和重视。在笔者看来,他的风俗思想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曾极力鼓吹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在中国建立美式共和政体,后又转而主张“开明专制”。原因有三:康有为、黄遵宪等师友之劝诫;赴美国考察共和政体的优劣,对照中国国情,从思想上认识到美式共和不适合中国;在理论上对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等人的理论进行了探索,动摇了革命共和观念。粱启超的主张虽变,但在追求民主宪政的目的上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以“流质多变”、“保皇”、“倒退”等相责,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3.
受人性恶思想的影响,汉密尔顿在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后,主张成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他提出了联邦主义理论,积极推动召开制宪会议,为美国联邦宪法的批准、捍卫美国的独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尤其是他在吸收洛克、孟德斯鸠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美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的三权分立与制衡等法治理论成为美国治国安邦的政治良方。  相似文献   

14.
孟德斯鸠认为品德是共和政体的原则,商业精神能够大力推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而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最终可能反过来侵蚀商业精神本身,给古典的共和政体及其品德带来危害。他的分权制衡理论可以看作是一种政治上的补救措施。孟德斯鸠关于商业、美德与共和政体的论述对于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是共和主义从古典到现代发展的关键人物。他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共和主义观点和思想,例如宪政的价值和可行性,自由对于共和国的重要性,执政者对国家权力的运用、公民品德的培养等等,都成为美国立国的思想基础。美国共和宪政的灵魂是自由精神,其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保护私人利益和个人自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试图促进积极的、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权和领导权,以便在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美国共和政体的构成要素是人性与美德,通过制度偏好,即三权分立和联邦制来控制公民美德的衰败,在激发公民美德生长的同时,从而更好地维持共和政体的稳定;美国联邦党人的共和思想有限地保留了古典共和概念中的积极公民和民主,但用代议民主取代直接民主,并将共和有效地纳入宪政框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史学界对早期国家的政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东方专制主义”的说法提出了异议。我们认为这些讨论是广泛而有益的,但遗憾的是,许多同志在批判东方专制主义的同时走向了另一极端,认为东西方的历史发展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城邦到帝国,由共和到帝制的。我们认为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今仅就早期国家的政体问题,略抒管见,以就教于史学界专家及同行们。  相似文献   

17.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名启蒙学卢梭在其作《爱弥尔》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自然,反对压抑、摧残儿童的天性,号召教育要“归于自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然人。尽管这一教育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当今的素质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是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焦点,李大钊对此问题的思索就是一个缩影.在袁世凯统治时期,他抨击省界之见,赞成中央集权,其政治主张接近旧立宪党人;在段祺瑞当政时期,他反对专制主义,转向地方分权,其政治主张与国民系一致,具有联邦主义倾向;在联省自治前后,他弘扬民主自由,揭橥联邦主义,其政治思想也进一步升华.可以说,民国成立以来,他的思想经历了从主张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到主张单一制下的地方分权,再到主张联邦主义的变化.其思想演变折射出民国政争的波谲云诡,并与民初以来地方政治思潮上升的趋势相吻合.不同的是,在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不仅与资产阶级联邦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其国家结构思想极具特色.他的立论基础先是联治主义,后是平民主义,在当时都与众不同;他对联邦制国家结构的偏爱甚于其他主张联邦制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批判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但不反对联邦制度,他对联邦制的设计与中共“二大”的构想有所不同;他对世界联邦主义的设想也独树一帜.这些都体现出李大钊国家结构观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之一、哲学家、自然神论者。年轻时代的哲学家曾一度从政,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与罪恶。后来,他曾遍游欧洲,实地考察了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以及风土人情等社会状况,并初步研究了这些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748年,他出版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在这部巨著中,他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哲学、政治学思想,并最终奠定了自己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先驱者地位。  相似文献   

20.
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和法学理论创始人之一。他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这不仅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也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提供了政治模式和宪政原则。认真探讨其分权学说,对于加深了解资本主义制度,澄清某些思想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