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班超和班固是历史上两个重要的人物,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班固是其长兄,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班固在文学和史学上都很有造诣,关于他们兄弟关系的说法却各家有别。  相似文献   

2.
东汉"明、章之世",正统的尊汉思想得以确立与强化,促使文学"宣上德"之颂的现实功利性大大增强。作为一个官方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接受了这种思想,这使其文学思想有着十分强烈的"颂美"意识。同时,作为一个深受纯儒思想浸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思想深处还在坚持着"刺过"的文学传统观念。"刺过"和"颂美"这对矛盾统一体始终存在于班固的文学思想之中,并左右着他对诗歌、辞赋的认识以及对《离骚》、《史记》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他撰写了汉代国史——《汉书》,他也是著名的经学家,整理编撰了东汉国宪——《白虎通》,他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诗、赋、文兼善。班固一生著述颇丰,在其部分著作中,他还阐述了他的文学观念,虽不系统,却极有特色。班固的文学观念集中体现于他对屈原及其作品和对汉赋的评价上。班团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主要见诸《(离骚)序》和《(离骚)赞序》(均见《全后汉文》卷二十五)。在们离骚)赞序》中,班固对屈原的人品及作品作了评价:“……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  相似文献   

4.
清人论“史公三失”朱思红班固讥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受其影响,宋人轻诋司马迁为“乱道”。但自秦观、唐庚、晁公武等对班固的讥议以及“乱道”的说法表示诘难以后,经过一个时期的论争,清代学者完全同意班固看法的人就很少了。相反,对班固“史公三失”的说法加...  相似文献   

5.
班固文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班固 ,在阐述传统的儒家文艺观时 ,特别注重结合汉代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 ,作比较深入细致的评论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他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主张文学应发挥其社会功能 ,起到政治教化的作用 ;班固对屈原、司马迁及其作品的批评体现了他文学思想中正统的儒家文学观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对汉赋的评伦中 ,班固的文学思想充满着矛盾 ,那就是浓厚的儒家正统观念与严谨的史学家、审美的文学家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关于《楚辞》十六卷的结集,当代楚辞学者在旧有的“刘向结集《楚辞》说”之外提出了“王逸结集《楚辞》说”。在此之前,清季民初的楚辞学者郭焯莹提出了“班固结集《楚辞》”的全新看法,鲜为人知。郭氏认为:以刘向对东方朔人品与作品的了解,他不会将《七谏》编入《楚辞》;王逸《九怀序》所说的“史官录第”是指班固(而非刘向)编录了楚辞作品,但因为王逸不满于班固对屈原的指责,不想彰扬班固,所以将班固的名字隐匿;班固所结集的《楚辞》篇第是《楚辞释文》的篇第。郭氏提出的“班固结集《楚辞》说”可以补证,但也有可议之处。《九思序》所说的“谱录”指的是《楚辞目录》,是班固参与撰写的《书部》中的一种,这就是“史官录第”的含义;王逸对班固结集《楚辞》一事并非刻意隐匿;班固结集的《楚辞》篇第应是今本篇第而非《楚辞释文》篇第。郭氏提出的“班固结集《楚辞》说”虽有疑点,但仍有其合理性,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7.
文艺生态学思想是班固整个文艺美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极有价值、极富创见性的一部分。本文上篇“自然环境论”、下篇“社会环境论”从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角度,探讨了班固关于环境与文艺相互关连的思想。文章认为,班固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尤其是他对文学艺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在文艺思想史上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班固和司马迁是关中文化孕育出的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们用自己终生的志业参与了根源于关中地理空间的长安文化的建构;班固和司马迁都继承了由屈原开拓的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精神,在各自的人生境遇中,他们表达出一种对浪漫主义内在矛盾的自觉及其超越的可能性;虽然班固和司马迁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有明显的差异,但共同的地方性视野促使他们形成共同的问题意识;共同的问题意识决定了班固和司马迁的历史叙事具有某种神学本体论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刘歆、班固选扬雄赋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由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在扬雄赋的著录上,班固在《七略》原四篇赋的基础上增补了八篇,本文就这十二篇赋的篇名和刘歆、班固各选扬雄赋为哪几篇作考论,从而看出刘歆和班固著录扬雄赋的标准之差别,感受二人不同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0.
提到东汉班固写《汉书》,粗通文史的人都知道,但提到班固写《汉书》与其父班彪的教诲和其母的支持鼓励有密切关系,可能就鲜为人知了,但这是事实。班彪的祖父、父亲都是做官的,但班彪却独钟文学。汉光武帝很欣赏他的才学,想提拔他当官,但他还是愿意从事写作,特别是撰写历史。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是我国两汉时期著名的史书。司马迁和班固两人的家世、才学及遭遇都有许多共同之处,然而史学思想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本文分析了这种差异,并从两汉统治者对史学的影响来探考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班固和崔骃作为东汉明章时期的文学名人,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读《答宾戏》和《达旨》,可以发现班固功名意识强烈,崔骃则相对淡薄。这种差异源于二人家世背景、人生经历和个性的不同,并导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班固和崔骃经历了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外戚与宦官之争,他们的人生选择对东汉中后期士人具有初始意义,是东汉中后期士人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提起《汉书》,一般人都知道它的作者是东汉人班固所作,其实,这部书并不是他一个人撰写的,而且成书也有一个过程。原来班固的父亲班彪(字叔皮)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曾经感到司马迁的《史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与工商业之间存在着排异性特点。中国是以农立国,农业是小农经济,工商业始终处于“末业”地位。中国封建社会,食与货处在矛盾之中,中国历代统治者与文人,都是靠重农抑商来暂时缓解食货矛盾。 班固既重视农耕,又注意工商,班固对食与货都有一套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封建制度是农工商行业不平等的根源,班固没能认识到食货矛盾是社会制度问题,当然提不出科学的解决办法,遂也把重农抑商当成灵丹妙药,这是传统的农业文化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5.
《汉书·匈奴传》与《史记·匈奴列传》对校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汉书·匈奴传》与《史记·匈奴列传》的对校,可以发现班固较之司马迁在民族关系史料的处理上,有一定的补正之功,但其间更为明显地存在着以改字、移句、删节等手法来损伤史料,斥责匈奴的欠妥之举。笔者认为班固成段地补入征服异族以显中兴之业的载记,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史家撰写意向不一所致,主要是由于以实力对比为基础的汉朝对匈奴的基本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使然。文章再次强调史载要真实,史家应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6.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人,东汉前期最杰出的史学家和重要的文学家。他出生于当时有名的史学世家。父班彪,“专心史籍之间”,著有《史记后传》百余篇,妹班昭,“博学能属文”,尝任皇宫女教师。班固年少时即“博贯载籍”,显露出史学才华。班彪卒后,他因感《史记后传》“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被人以“私改作国史”的罪名,告发下狱。经其弟班超“诣阙上书”,向明帝详细讲了班固“所著述意”,明帝也亲自审查了班固的书稿,方被释出狱,任为兰台令史,迁校书郎。奉诏撰东汉国史有关部分成,才得允许继续西汉史的写作,这就是有名的《汉书》。自此以后,他便日益得到亲信,做了东汉王朝的宫庭文人,“数入读书禁中”,不时“献上赋颂”,得到“赏赐恩宠甚渥”(《后汉书·班固传》)。班固自明帝永平  相似文献   

17.
班氏家族是西汉末年迁居安陵县的。班固继承父亲班彪的遗愿,从东汉明帝永平初年开始在安陵编撰《汉书》。班固在安陵所写的《幽通赋》是其家族盛衰的陈述,更是他发愤著述的誓词。  相似文献   

18.
刘知几注重从编纂学的角度指出《史记》在编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图为后世的修史立一“法典”,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造和完善纪传体史书的建议和主张。章学诚则主张学习司马迁圆通变化的旨意,反对班固及以后史官在修史过程中谨守绳墨、不知变通的做法。他力图突破纪传体的束缚,融合吸收其他史体之长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史体。  相似文献   

19.
班氏家族无疑是汉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而其家族中的代表人物又首推班彪、班固两父子,文章试通过对班彪、班固赋作比较,对当时的文化思潮、经学与文学、士人精神等作一些粗略的窥测。  相似文献   

20.
对于汉字起源问题,自古至今,众说纷纭。主要有班固的象形说和许慎的指事说之争。弄清楚汉字的起源,是认识汉字由独体而演进到合体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我们将立足于汉代班固和许慎的六书次第,以期对汉字起源问题进行合理、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