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一伟大精神源于中华民族精神、源于党的初心和使命、源于社会主义本质、源于中国脱贫攻坚实践.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上下同心"的团结精神、"尽锐出战"的担当精神、"精准务实"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的决胜精神、"不负人民"的为民精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相似文献   

2.
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习近平扶贫思想作为理论支撑。深入阐释了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内涵,并从课堂育人、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网络平台的路径出发实现脱贫攻坚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以期弘扬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3.
回顾我国扶贫减贫的奋斗历程,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迫切希望。八年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却催生着沧海桑田的变化,我们用八年的时间标尺丈量着前进的步履,记载着奋斗的艰辛,沉淀着精神的价值。伟大的脱贫攻坚实践铸就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在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孕育形成,在消除绝对贫困的战场上强劲发力,更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脱贫攻坚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资源和生动教材,高校应通过切实有效途径,将脱贫攻坚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理论自觉,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思政课堂相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社会实践相融合;赓续红色基因,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智慧网络相融合。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应讲清楚其深刻内涵,讲明白理论意蕴,讲透彻现实价值导向,并在学理上把握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凸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赓续中国优秀文化基因。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应做到:遵循“立德树人”,发挥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效;明确人民的主体性,增强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优化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提升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质量;立足实践教学,激发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外活力。  相似文献   

6.
脱贫攻坚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实践,是新时代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鲜明的新时代特征。作为一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统一的价值取向,脱贫攻坚精神以攻坚、奉献、奋斗、诚信为基本内涵,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助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在建党百年之际,有必要对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进行总结、凝练,深挖其价值意蕴,从理论、实践、生活、心理等维度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有效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提供强大动力支撑,奋力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7.
绝对贫困是威胁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大敌,在既往的5年时间里,中国用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获得了与绝对贫困决战的全面胜利。在5年脱贫攻坚战中,是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支撑并指引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脱贫攻坚精神不仅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同时也彰显了在消灭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大敌过程中伟大的中国智慧。中国脱贫攻坚精神不仅应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更应被纳入全人类攻克绝对贫困的精神成果之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脱贫攻坚战坚持以精准扶贫为核心要义、以发展为根本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遵循、以求真务实为工作导向、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世界提供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锻造出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然而,面对中国取得的脱贫攻坚成就,一些西方国家不负责任地发表否定、抹黑、质疑等言论,给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对此,思政课教师应通过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理解和把握脱贫攻坚精神。  相似文献   

9.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迈入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积累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其中,坚强的政治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保障,精准扶贫方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持续激发人民的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治理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也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力量,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对脱贫攻坚丰硕成就及丰富经验的有效利用,更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适时尝试。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重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及培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此,提出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以“生活—体验—书本”多维融入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以“课堂—线上—田间”多维立体式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以“学生—思政课教师—贫困治理专家”多元参与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是生动的教科书,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鲜活优质的教育资源。挖掘脱贫攻坚素材,以脱贫事件、脱贫人物、脱贫精神、脱贫贡献展开命题研究,发挥试题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探究分析、感悟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厚植爱党情怀,知党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英勇抗击重大困难和风险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脱贫攻坚精神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和鲜活素材,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对青年学生铸魂培根、启智润心,对提高思政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脱贫攻坚精神是时代精华与理论创新的深刻表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脱贫攻坚精神对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增强大学生自信的思想底气、提供大学生克服困难的方法论及凝聚乡村振兴人才的磅礴力量。把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旨在巩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激励大学生拒绝“佛系”“躺平”、引导大学生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的重要一环。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与高校思政课之间存在互惠逻辑,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可以增强高校思政课理论底气,而高校思政课则丰富脱贫攻坚故事内涵。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是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有力举措。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原则上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辩证哲学思维、互动教学方式,实践上要明确受教主体需求、完善课程授课模式、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5.
2020年,贵州同全国一道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历史性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为了使新时代贵州青年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贵州脱贫攻坚战,文章从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成就及"贵州战法"三个方面分析了脱贫攻坚深度融入"贵州省情"教学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创新性地提出了脱贫攻坚深度融入"贵州省情"教学的方式方法,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突出强调了历史主动精神这一重要命题.历史主动精神孕育于百年大党把握历史、洞察规律的主动性实践中.《决议》全文提到了伟大建党精神、斗争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一系列精神财富、精神力量,绘制了一幅壮丽的精神图谱,生动展现了百年大党尊重历史规律、发挥...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扶贫脱贫工作。他曾多次深入革命老区考察,围绕革命老区的扶贫脱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老区扶贫脱贫思想,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体现了战略性、全面性、实在性的鲜明特点,为革命老区的脱贫开发、奔小康等工作提出了新理念、新论述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对革命老区聚力脱贫攻坚,打造脱贫样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必须消除贫困,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逻辑起点,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本质要求。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实践理路必须确保"脱真贫""真脱贫",提升"造血"能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9.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直接目的就是防止返贫,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和基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新部署为指引,深刻理解共同富裕进程中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分析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面临的挑战,总结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创新的理念,对于做好高质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脱贫攻坚精神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凝聚而成的精神伟力,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它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高度认同感的有效载体,同时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也是传承和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现实需要,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