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纪泽是晚清外交的代表性人物。考察曾纪泽外交生涯中与欧洲舆论的对接、对话甚至碰撞,能够丰富我们对晚清外交事业的认识。通过在欧洲报刊上发声以实现外交目标,是曾纪泽与众不同的外交策略。在中俄《伊犁条约》谈判、中法越南交涉等外交活动中,曾纪泽频繁参与欧洲新闻舆论的塑造,积极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曾纪泽“对话外洋”的尝试展示了晚清外交事业的艰难探索历程,而提炼曾纪泽对欧洲舆论的运用所呈现的国际对话规律,亦是考察晚清外交事业发展逻辑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2.
黄荣 《新闻世界》2013,(6):286-287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媒体舆论兴盛,作为三方舆论势力的晚清政府、外丈报刊以及民间报刊,形成了晚清舆论平台上的“三足鼎立”之势。读完《晚清报刊与维新舆论建构》之后,笔者从晚清报律发展之“鉴”、新闻专业主义之“界”、南北媒介网络之“合”三个角度分析了当时传媒的一些特点,并结合当代中国传媒业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德民 《新闻界》2023,(11):77-87
晚清官员饬令购阅维新报刊是近代中国报刊史上出现的特殊景象。甲午之后,张之洞饬令湖北官销《时务报》。随后,多省官员效仿札饬购阅维新报刊,推广范围遍及全国乃至日本,官僚士绅和书院学子是重点购发对象。晚清官员之所以集体推广维新报刊,离不开光绪帝对译办报刊的允准、维新报人靠人脉关系的游说、朝廷新学取士的转向与出于裨益政学的需要等原因驱动。在晚清官员的推广下,维新报刊不仅从民间通行官衙,利于“官智”开启,还在书院学子间广泛传阅,裨助新式人才培育,其言论生存空间和报人活动空间也得以拓展。饬令购阅甚至一度成为晚清政府推广报刊的体制化手段。晚清官员和维新报刊的复杂互动,折射出国人办报背后的政治动力,亦是理解报刊助推维新运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晚清政府的条约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效民 《历史档案》2006,7(1):78-83,91
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英法联军轻易占领北京,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沉重的打击和残酷的现实终于击碎了晚清统治者的天朝梦幻。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统治者开始重新审视其传统的对外观念和外交。从1861年始,晚清中国开始实施条约外交。所谓条约外交就是指晚清政府在中西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外交方式,它以儒家的诚信思想和国际法原则为指导,以履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手段,目的是求得与列强的和解与平等,保全和局,以便开展自强运动,从而维护晚清摇摇欲坠的统治;同时,晚清统治者还希望借助条约来限制列强条约之外无止境的索求,维护中国尚未丢失的权益。  相似文献   

5.
刘海荣 《兰台世界》2012,(30):43-44
李鸿章作为晚清外交舞台上的灵魂人物,其外交思想对晚清政府和中国的对外交往产生了主导性影响.本文将结合历史背景,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夷制夷”外交思想进行概述、分析,从而阐明笔者的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6.
韩玉莹 《兰台世界》2022,(1):146-149
“就地正法”,即于犯罪之地执行死刑,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在维护晚清统治中起着重要作用。晚清以降,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官员或弃城而逃,或畏葸不前,政府军队节节败退。为改变这种乱象,清政府在官员中大力实行“就地正法”制度。然而该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对文官和武官、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审转程序和惩处力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政府适应社会需要进行的制度性调整,也是维护地方统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赵鑫宇 《兰台世界》2016,(4):119-122
晚清东北史事所涉外交事件较多而研究不足。本文在参阅相关文献、档案、回忆录等资料的基础上,力求真实客观地展现和反映在俄日对中国东北利益的一系列争霸活动当中晚清政府及其代表人物的应对与努力,但同时又不能不看到晚清政府根本上的软弱导致了它最终选择妥协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8.
吴宝晓 《历史档案》2012,(2):139-141
1880年,清朝驻俄公使曾纪泽奉命和俄国谈判,修改崇厚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以下简称崇约)。曾纪泽采取"重界轻商"策略,以出让部分商业利益为代价,收回了伊犁及其周边大部分战略要地,这是19世纪末清政府外交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对于谈判相对成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左宗棠在新疆的积极备战,和俄国在俄土战争后的财政困难交织而成。笔者查阅有关曾纪泽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报人、读者借助于报刊小说建构起了以社会批判话语为核心的公共领域,报刊小说成为晚清时期聚集主流社会文化的载体,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晚清政治局势波诡云谲、朝夕瞬变,官场乱象丛生,官员群体特别是上层官员面对各种变局会以“托病”的特殊方式来谋求破局、规避风险。然而这些官员托病的情形却各有隐衷,规避繁难者有之、借病谋进者有之、避罪避祸者亦有之,但无论何种情形,托病之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已成为彼时一些官员规避政治风险或谋求良好政治职位的一种方式。虽然清政府对此明令禁止,但此种现象的发生仍然不可避免。由此亦可见晚清政治局势和官场秩序的混乱,可知原有政治制度遭到破坏,清政府统治权威日益衰微。  相似文献   

11.
魏登云 《兰台世界》2012,(21):62-63
黎庶昌是晚清外交家之翘楚,被誉为清代黔北走出封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外交活动中,他摒弃华夷之辨,倡导以夷制夷、和戎并用、以文化为纽带广结善缘,其外交生涯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2.
清末,清政府主要针对传统盐政"省自为政"的弊端,进行了一场以财政为本位,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改革。熊希龄作为晚清颇具才干的经济官员,积极为这场改革建言献策,倡言设立盐政大臣,维护督办盐政章程,推动了中国盐务的早期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国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在外交场合,没有国歌意味着屈辱与失礼。十九世纪后期,外交大臣曾纪泽写出“国乐”(国歌)草案,叫《普天乐》,虽未被朝廷批准,但在海外,一些人权当国歌演奏。由于此国歌的节奏缓慢,缺乏雄壮气魄,常常受到批评。1906年,清政府陆军部成立  相似文献   

14.
徐盟 《声屏世界》2011,(11):11-13
电视公共外交作为外交的一种形式,借助电视媒体的个性表达,能够影响国际舆论,树立国家形象。随着公共外交的崛起,电视公共外交逐渐受到各国重视,得到了较快发展。研究电视媒体在公共外交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电视公共外交采取的策略,有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我国电视开展的公共外交活动,从而使电视媒体走出国门,发挥更大的外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侯海燕 《出版广角》2015,(16):32-33
以晚清时代的民国报刊为代表的编辑思想,其影响力渗透在社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也为当代报刊编辑理论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对晚清民国报刊编辑思想的演变过程进行划分,据此梳理出晚清民国报刊编辑的思想特征和规律,旨在为现代报刊编辑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前,以新式报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虽有所发展,但就中国社会而言,信息传递仍以人际传播为主。而晚清最后十余年,在公共知识分子引导下,社会信息系统实现了结构性与全局性的变迁--从人际传播为主逐渐过渡到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为主的新的信息传播形态。本文拟对晚清公共知识分子在传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以展现这一时期社会信息系统的衍化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营口是我国北方最早开埠港口之一,由于华洋杂居难民涌入,再加之连年战争使得社会治安问题尤为突出.传统监狱难以负荷大量的囚犯,并且流民问题也成了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官员通过学习西方在营口筹办习艺所,试图解决地方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本文以营口地区为例深入了解晚清至民国习艺所产生及发展过程.并浅探贫民习艺所在中国近代社会中所产生的价值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晚清重臣、洋务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曾纪泽从小在父亲曾国藩的影响下耳濡目染接受各种西方文化影响。从政后,曾纪泽被朝廷长期派往欧洲出使,亲眼见到了西方文化在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回国后形成了系统的西方文化观。  相似文献   

19.
张宏 《兰台世界》2013,(11):33-34
晚清重臣、洋务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曾纪泽从小在父亲曾国藩的影响下耳濡目染接受各种西方文化影响.从政后,曾纪泽被朝廷长期派往欧洲出使,亲眼见到了西方文化在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回国后形成了系统的西方文化观.  相似文献   

20.
晚清对于中国女性解放来说,具有重要的开端意义,变革首先发生在公共话语领域,中国传统女性从“隐匿”到“现身”,而近代报刊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推动了这一转变。《万国公报》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报刊,让女性得以从封闭的文化和道德的逻辑链条中跳出,在“中西之别”的尺度上获得了“可见性”,并以“他者”的视野完成了中国女性的“问题化”过程。《时务报》所代表的国人自办报刊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改造女性的“合法化”过程,在国族建构而非在身体经验的层面来论述改造的必要性。这并非是一种历史局限,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策略性选择。维新士人们秉持着“报为国口”的理念,认为报刊的言说主要是向国,所以只有在“国族建构”的层面获得意义,女性问题才得以在面向当政者言说的报刊版面中占据重要位置。于是,解放女性的理由,从传教士报刊中的女性个体权益,被置换成了维新报刊中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报刊以其相异的实践方式,参与有关女性的公共言说,并共同影响了女性在公共话语领域的现身方式。报刊成为开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进程的重要动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