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介民 《文化学刊》2009,(5):103-107
凸显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俗”,即民间习俗;一是“民艺”,即民间艺术。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岭南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虽然,民俗与民艺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但两者同出于民间,又互相重叠、互为交叉、互为作用,甚至是不可分的”。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研究。“民俗艺术”这个概念更好地反映了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是考察风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如何利用艺术的形式以成风俗;从民俗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从民间艺术中探讨其精神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欣 《文化学刊》2009,(5):51-54
在艺术理论与艺术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艺术理论的功能往往局限于阐释、分析艺术具体形态上,而忽视对艺术发展的指导,造成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功能缺失。今日中国艺术实践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源于中国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变迁,这些要素和艺术表现的形态有着必然联系,通过分析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可以大致判断出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势、形态。针对这一趋势或形态,利用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进行引导,使之为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极简主义是一种设计风格,强调简洁、纯粹和功能性。它的特征包括中性色调、简洁的线条和形状,以及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和细节。该文阐述了极简主义的特征,对比研究其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区别,并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家思想对极简主义的审美理念和精神内核的影响。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减少干扰和消除不必要的元素来实现自然平衡。这与极简主义的理念非常相似。同时,道家思想也强调“虚静无为”,即通过消除杂念和过度思考来达到内心平静。这也与极简主义所强调的内省和冥想非常相似。文章亦探讨了中国的平面广告设计师应当如何结合现代极简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创造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极简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4.
艺术设计的经济性质 1957年8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第一次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马克思把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放在同一范畴内进行考察,随着对艺术生产的理论不断深化和丰富。对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藉此.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获取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杨晓青 《职业圈》2007,4(7S):81-182,200
美是教育实践的一种深度,没有这种深度,艺术实践将是贫乏和肤浅的;追求艺术实践美的取向是艺术教师始终怀有寻找精神家园的永恒冲动。了解艺术教育实践美的标准和外显特征,使我们认识到艺术教育实践的美是“真”、是“善”、是思维方式、是精神追求、是一种“情感智慧”。  相似文献   

6.
由西泠印社主办,以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的“首届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定于2005年10月在杭州举办。这是西泠印社建社百年以来的首次国际艺术节,也是第七届(2005)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的正式项目。竭诚欢迎您莅临盛会,踊跃参加!现将2005西泠印社艺术博览会暨中国印石精品展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极为重要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劳动”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劳动价值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统一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劳动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层次中居于核心地位,贯穿于各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就笔者在法国学习与研究的经验来看,当代法国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认知基本上停留在他们对中国某些特定的文化器物(艺术藏品)与实践(气功、中医、风水等)的喜爱上。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大多围绕着所谓的“传统”而呈现,这是一种典型的片面化和简约化的做法,逐渐地将中国文化置入一个狭窄的范畴,使之成为他们认知中国的文化底版。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门神造像的文化意蕴与图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09,(6):125-128
门神造像是中国传统民间版画中的一种独特类型,这种独特民间版画形式的形成,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有着内在联系,是“阴阳”与“和合”观念的形式外显,也是一种从思想观念、文化特征到艺术形式之间的“格式塔”。即由阴阳的对立与和谐,到艺术的变化与统一,“阴阳”对应着艺术审美中的“文武”、“柔刚”等。门神造像的基本构成格式是一种左右对称的艺术形象思维,体现了“统一”的视觉艺术特征,又通过人物造型的个性特征,打破了对称的单调感,和而不同,从而取得了艺术构思方面的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可以有效增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更好地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就必须推动立足于中国文化向度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该文旨在探讨在跨文化艺术传播中“中国元素”的应用,研究发现,中国元素是指中国文化环境外在有形和内在无形的物质载体,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多样性、传承性和包容性。在跨文化艺术传播中,应用中国元素应遵循拒绝标签化、防止偏执化和坚持创新性原则,拒绝标签化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将中国元素视为一种符号进行化简和归类,而是要充分体现其多样性和复杂性;防止偏执化意味着不因中国元素的盛行就忽视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特色,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并进行多元对话;坚持创新性意味着在传播中国元素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注重与当代艺术和文化形态的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跨文化环境。基于此,该文从服装、电影、建筑和音乐舞蹈等角度对“中国元素”跨文化艺术传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可以为推动中国元素在跨文化艺术传播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在"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上,既强调文化的内涵,又把共同体的身份认同与共享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指称具有共同理想和相同的文化价值性状的社会个体所构成的有序群体。这就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将在强调共同体身份认同和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更加突显其文化及道德意义。习近平的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同时又重视红色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谭振江 《文化学刊》2012,(4):169-172
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曾将汉字视为要废除的陈腐对象。如今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笔者认为宜由“破”而“立”,从语言文字入手。从文字语言入手是确立文化自觉、自信的基础;从语言文字入手才能把握中华文化的形态特征;从语言文字入手是深入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根本路径;从语言文字入手才能找寻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精神源头。因此,当今时代要保护好传承好汉语言文字,这是重振中华文化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刘丽 《文化学刊》2015,(3):187-18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指出其它事物需要批判地对待,另一方面更强调自身理论体系也需要进行批判。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精神,总结出这一精神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哲学启示。  相似文献   

15.
自先秦以来,外来文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设计有重要影响。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不断吸收借鉴异域文化,启发和丰富自身设计内容与形式。本文主要论述不同时代异域文化对中国传统设计艺术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织物、佛教装饰和象征性符号、器物造型及纹饰等方方面面,这启发我们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文化,强调在从模仿到中国化的改造过程中,只有找到最适合国人审美观念的外在形式,并与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相匹配,才能获得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6.
想象“人”的苍凉之美——新时期作家心态研究之二孟繁华七十年代后期以来的文学被命名为“新时期文学”,这一时代/文学的关系,无庸置疑地表示了它对历史精神追随的自觉。这一认同里,“新时期”与“文学”被缝合在一起,这种喻示关系先在地规定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精神气...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展出的“光辉的历程——雕塑名家邀请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以弘扬“红色经典”“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旨。全国68位各个时期代表性雕塑家及其100件代表作得以集中展示,充分展示了中国雕塑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电影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影像语言.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如何充分发挥影像的跨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当前我国电影业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我国的一些导演比如张艺谋、贾樟柯、李安等都对中国电影“走出去”做了一定的尝试,他们的电影关注个体、关注底层,通过电影中的社会底层反映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强调只有解决当前存在的实质性问题,中国才能真正强大.可见,中国电影人具备了跨文化传播的国际意识.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电影人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正在加速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意识形态冷战、地缘战略压迫、种族主义歧视,折射着近代以来的中国与西方关系史。对此,是作某种理论概念化的判断而放任对抗性发展,还是尝试在知识对话的共识过程中寻求建设性关系的可能性,意味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是回到20世纪抑或真正开始新的纪元。在作出总体性战略判断基础上,强调主体性知识生产,树立有知识生产主体性和知识对话能力的文化自信,形成和坚持国际传播的沟通理性,应该是必须的选择。就此问题,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课题组、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组织专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神话不作“广义”和“狭义”之分,神话的范围是由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决定的,即它只是人类“童年”时期产生的一种原始性的、真诚的幻想形式的文化结晶;马克思关于它们是“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论断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