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0.引言 襄陵镇位于山西省临汾盆地南部襄汾县境内,汾河中下游,东为赵曲,西连乡宁,北接临汾,南邻汾城.历史一直为县制单位,至1954年才与汾城县合并为现今的襄汾县.当地居民使用的方言与汾城、赵曲、乡宁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根据"消、次浊入声字今归阴平,全浊入声字今归阳平"这一条件,将襄陵方言归入中原官话汾河片平阳小片(《中国语言地图集》B7).  相似文献   

2.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但并未在越地普遍建县。菰城县为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封吴后所建。春申君以什么身份置县,为何在此地置县,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山西教育(综合版)》2008,(7):I0001-I0004
临汾学院是2000年12月经山西省政府批准,由原临汾教育学院、临汾师范学校、隰县师范学校、临汾体育运动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一所以培养、培训专科层次中小学教师为主的综合型专科院校。  相似文献   

4.
晨曦 《老年教育》2009,(5):26-26
最近几年,临汾成为事故多发地,2007年“黑砖窑事件”、“12·5洪洞特大事故”、2008年的“襄汾溃坝事故”,500天内市里换了四任主要领导。自“溃坝”事故后,临汾市委书记一职长期无人接任,空缺近200天。  相似文献   

5.
临汾一中历史悠久,始建于1896年,其前身是晋山书院,同年扩建为平阳中学堂,其后几经更名,1913年更名为省立第六中学,1934年改名为省立临汾中学,1950年正式定名为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1980年被认定为省首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六五”以来育成的36个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大体趋势是冬性强度减弱,株高明显下降,收获指数大幅度提高,产量潜力明显增大,品质性状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从临汾号小麦的演变规律及社会为看,今后小麦育种目标应为多抗、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综合优异类型。  相似文献   

7.
最近,王尚义撰文提出"太原建都已有4470年",他提出的数据是按传统文献的有关推测,运用算术中的加减法计算出来的,极不科学。他的关于"尧都在太原"的论据,没有认真检核历史文献,昧于临汾和平阳的建置沿革,又根本没有举出考古资料的证明,是错误的。尧都平阳在临汾不在太原,这已被大量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历史传说所证明。  相似文献   

8.
60年前的1954年,在汾河之畔的古老平阳大地上,临汾三中诞生了。60年来,临汾三中栉风沐雨,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享誉三晋的一所名校,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名优秀人才,为临汾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2014年,恰逢临汾三中建校60周年。回顾该校60年的发展历程,写满创业的艰辛,也写满了奋斗的辉煌。本期撷取临汾三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个亮点,供大家借鉴分享。  相似文献   

9.
在临汾方言中,家字有种种独特的用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字可作为词尾附加于人称代词、指人名词等后面构成复数形式,类似于汉语普通话中的们字,但同时又体现出与们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临汾经济发展的优劣条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临汾经济的几点措施与设想  相似文献   

11.
清朝同治版本《房县志》,由知县杨延烈领衔纂修。该志遵循“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原则,约而不漏,赅而不杂,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房县自唐虞三代至清同治四年的4000多年历史,实现了志书“张驰政治,以彰教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城西北的善因寺,清雍正九年(1731)建成,次年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移居该寺,多伦跃居蒙古地区宗教中心地位。雍正五年(1727)雍正帝敕建善因寺,后为保护二世哲布尊丹巴之安全,对历时四年建成的善因寺精心装修,添置陈设,并派员迎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入住善因寺。  相似文献   

13.
袁愈雄 《娄底师专学报》2006,(5):106-109,118
东吴孙皓宝鼎元年(216年)在梅山南部设立高平县,晋后为梅山瑶人所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宋王朝收复梅山,并设置新化、安化二县,对梅山地区进行了推行教化、发展生产等有效的开发。章惇对梅山地区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的历史功绩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4.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在今河北省的大城、文安、黄骅以及河间的北部、天津市的静海县一带设置章武郡。章武郡至隋初撤,期间存370余年,是中原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战略要地。章武郡治始置地方,自唐以降,存在大城与黄骅两地矛盾的记载,至今一些专业人士还存在模糊认识。考证章武郡治地方,要放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及地理状况中,进行考察、甄别,如此才能科学地辨别出何地是章武郡治始置地方。  相似文献   

15.
弦国源于北方狄人的一支隗姓的赤狄,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后裔。早在商代便已进入中原,西周时在豫南建国,为子爵,公元655年楚人灭弦。弦国故地在汉代软县和西阳两县之间,即今天罗山县西北部,北为息国,西北为江国,东边是黄国,弦国的建立体现出周人分封方国的战略。  相似文献   

16.
三明——沙县市县一体化战略是福建内陆城市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实施三明——沙县市县一体化战略,核心是“城市空间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重点是“潜力用地挖掘”,实质是“以区域为基础,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福建省内陆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宋承汉唐之制,在地方县级行政单位中普遍设置县佐。宋代是县佐制度的完善时期,不仅沿袭唐代任用品官担任县佐的办法,而且选差初仕的进士任县佐,既提高了县佐群体的文化素质和行政能力,又发挥了县佐辅治县事的作用,对维护地方稳定起了很大作用。宋代县佐的设置、职掌及其迁转反映了两宋地方行政单位管理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8.
以平阳县森林城市的创建工作为例,主要就创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明确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旨在进一步加快森林城市的创建步伐,同时可供其他城市在创建时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清初徽州各县和明代一样,里的增减现象持续着。特别是康熙三十年祁门县一共增加了3个里。但方志中只是简单地提到了这个事实,《清康熙四十二年词卷》保存了康熙二十六年到三十年间围绕祁门县的增图文书,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能。文章首先对清初徽州各县里制的变动,特别是以祁门县为中心进行整理,然后借此对当时祁门县里增加的具体契机和情况进行考察。在清初的徽州各县,里的增减虽不时反复,但从整体上来看不过是局部性的变化,里制的变动看起来是在最小化的范围中进行的。里的增减无可争辨地表现了里甲制原本带有的不稳定性。但与此同时,这种增减变动的事实本身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当时的里甲制具备一定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今西安城是在唐皇城基础上筑建而成,但与唐皇城并不完全重合:西、南两个方向是利用原唐皇城城墙旧基,而东、北两个方向却分别向外拓展。其“拓城”工程实施于何时,说法不一。《明太祖实录》栽有明初耿炳文、濮英等“拓城”之事,现今多据此认为今城定型于明初,是为“明城”。而清嘉庆《成宁县志》据五代后周显德二年《永兴军牒》等文献记载,认为西安城自唐末天祜年间韩建筑“新城”时即“已越皇城而东,与今城无异”,即今城定型于唐末,是为“唐城”。本文对此两种说法及其依据作了较为深入的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