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由于玄学的影响,阮籍的游仙诗风格清远恬淡,与受名理学影响的曹氏父子游仙诗激昂豪逸的风格不同。阮籍游仙诗中的仙境是他追寻到的玄学的理想精神家园,而不是道教中的大虚幻境。阮籍游仙诗中的仙人并非道教中长生不死的神仙,而是玄学中理想人格——“常与俗人别”的最高级隐士。受玄学思想的影响,阮籍游仙诗有玄理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演绎玄理、引用玄学词语、引用老庄之典、对得道之高峰体验的具体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辞赋,楚辞、《庄子》道教的神话幻想系统是产生游仙诗的三大重要因素。游仙诗的内容非常庞杂,本文以为可以把游仙诗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因受时间的局限而追求生命永恒与因受空间局限而追求生命自由。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游仙诗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3.
道教和谶纬对玄言诗兴起的影响,过去曾经被人们忽视了。我们至今虽然还没能发现很直接的材料,以说明道教和谶纬曾经非常明显地影响过玄言诗,但至少可以从理论上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道教以道家学说为思想力量,组织起成千上万的民众,展开了推翻现政权的斗争,这给以反叛儒家经学为要务的玄学,无疑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启示,而道教经典以韵句形式宣传其教义,则毫无疑问地充当了用诗歌形式阐说理论见解的玄言诗的最早典范;谶纬以五行生克来解释历史的演变,玄学又以推尊水德的道教思想为理论指导,二之间显然具有某种奇妙的暗合,而谶纬中一些以韵语表现的符咒和谶语,在内容及形式上都与玄言诗的避祸与诫勉意义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西晋郭璞的<游仙诗>的具体篇数和古文学史上的价值历史上有不同的认识,尤其在几部高校教材中的说法不尽相同.经过论证,郭璞<游仙诗>应为二十一首,其中十篇较为完整,其余为残片.在文学史上与风靡当时的玄言诗是完全不同的,乃是"坎壈咏怀"之作,应与阮嗣宗之<咏怀诗>作等量观.  相似文献   

5.
游仙诗是在魏晋时代发展成熟的。本文拟从此期主要的游仙诗作者本人的社会经历、思想意识出发,并联系当时的社会思潮,主要是神仙方术以及道教思想,探索此期游仙诗总体创作主导思想,力图给予一个客观解释,从而打破前人认为游仙是皆有政治寓意的成见。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游仙诗继承了汉魏乐府游仙诗以及两晋游仙诗两种创作模式,但在主题上却回归游仙的原始,追求神仙长生。这种主题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成熟及流行所造成的。并且,步虚词也进入到文人的创作视野中。南朝动荡的政治格局以及文人生存环境的恶化也是南北朝游仙诗与魏晋不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曹操游仙诗历来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对其思想内涵众说纷纭.笔者将避开其思想内涵,而试图从曹操对待道教的态度入手,通过将他与秦始皇、汉武帝进行比较,以便深入探究其游仙诗的本质来论述曹操游仙诗所体现出的对生命价值认识的理性觉醒.  相似文献   

8.
西晋郭璞的《游仙诗》的具体篇数和古学史上的价值历史上有不同的认识,尤其在几部高校教材中的说法不尽相同。经过论证,郭璞《游仙诗》应为二十一首,其中十篇较为完整,其余为残片。在学史上与风靡当时的玄言诗是完全不同的,乃是“坎Lan咏怀”之作,应与阮嗣宗之《咏怀诗》作等量观。  相似文献   

9.
游仙诗是在魏晋时代发展成熟的。本拟从此期主要的游仙诗作本人的社会经历、思想意识出发,并联系当时的社会思潮,主要是神仙方术以及道教思想,探索此期游仙诗总体创作主导思想,力图给予一个客观解释,从而打破前人认为游仙是皆有政治寓意的成见。  相似文献   

10.
刘芳 《文教资料》2013,(35):32-33
作为李白游仙诗的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可避免地蕴含了大量的道教文化.本文试图从诗中的道教意象和诗中的道家思想,一具象一抽象两个方面来挖掘其中的道教因素,从而寻找道教文化与李白思想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1.
论唐代艳情游仙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艳情游仙诗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源于神仙观念;二是来自道教有关性的养生术;三是仙话传说的影响。游仙诗中所写仙女与凡夫之恋,表现了艳情的雅化;中唐游仙诗则将艳情诗仙化,道士和女冠之间的恋情被视为仙人之恋。李商隐的爱情游仙诗内容深情绵邈,表达婉转曲折,成为这类诗歌的极品。  相似文献   

12.
李白游仙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李白游仙诗的内容,艺术性及李白游仙和出仕的关系,李白游仙诗有如下内容:对神仙无拘束生活的向往;表现采药炼丹、求仙飞升的内容;抒发对现实生活不满,揭露批判社会现实。李白不仅在内容上大大丰富了游仙诗的创作,而且在艺术上使得游仙诗向着趣味性的多元化转化。李白将强烈的出仕愿望和浪漫的游仙创作统一起来,借道教审美经验以游仙方式冲淡,宣泄,平衡了他政治失意后的心理挫伤。  相似文献   

13.
西晋以后,士族门阀垄断了政治、文化特权,他们把文学作品作为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与荒淫生活的点缀品,导致文学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这时候,文人学士大都崇尚虚无,消极避世,不是吃药就是饮酒,或者高谈玄理,求仙访道。玄风弥漫,宣扬唯心主义的玄言诗、游仙诗充斥文坛。  相似文献   

14.
启功先生不以研治魏晋玄学及玄言诗闻名,但他在这些方面至少有三个观点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关于道教对魏晋玄学及玄言诗兴起的启示,启先生认为,早期五斗米道、太平道等道教组织所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和破坏力,使意图从思想、理论上颠覆儒学独尊地位的人,有足够的信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来构建一种反传统的新思想;二是关于《兰亭诗》与玄言诗的关系,启先生认为无论是从使用的词汇还是从表达的意趣上来看,《兰亭诗》都应该算作非常重要的玄言诗。同一个诗人所写的四言和五言,在词语和意义上都有一定的联系,这反映了他们探索诗歌体式的过程;三是对于陶渊明、谢灵运、支遁等玄言诗人,启功先生也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说明了他们在生活和创作上是否自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山水诗兴起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一般认为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本文指出,山水诗的兴起与道教有密切关系。为了修道成仙,大批道士进入山林,这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文人的注意,使山水之游成为一时风尚。当时许多著名文人都与道教有密切联系,并有过各种各样山林生活的经历。另外,早期山水诗总是把山水描写同道教养生游仙活动结合在一起,这也反证了山水诗的兴起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唐代游仙诗创作数量众多。诗人创作心态表现为追求长生、渴望绝对自由和满足男女情爱三方面, 有着对现实批判与妥协的双重特征, 这是唐代尊奉道教的社会思潮和诗人个人遭际相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仲长统的十六字小诗和两首《见志诗》有着先秦古老的四言体式,也有着游仙诗的品质,还有着魏晋发达的玄言诗的前兆。他的诗在行文中的流畅、干净、利索,使整体的诗与文都表现了一种力度。而这种力度对于以“怨而不怒”诗教大异其趣,而与后来出现的“建安风骨”有某种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阮籍《咏怀诗》中包含了大量的游仙诗,在高平陵之变前夜的现实生活中诗人痛感前途渺茫,而自己的青年时代行将逝去,因此寄意于神仙,幻想永葆青春,无忧无虑;在游仙诗发展的谱系中阮籍乃是郭璞直接的先行者。由于阮籍深知神仙世界也很渺茫,可闻而不可见,更不可入,于是他除了通过"仙心"之作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外,又通过玄言诗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后者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的游仙诸作,这样就给后世读者留下了一个"阮旨遥深"的总体印象,他《咏怀诗》中的"仙心"反倒容易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9.
郭璞是西晋后期打破玄言诗一统诗坛局面的作家。其儒道互补的双重人格 ,导致其心理的焦虑以及诗性的超越。他对心理焦虑的诗性超越 ,表现为两条途径 :一是创造出道士、蓬莱等诗歌意象 ,以神仙的逍遥、自在 ,反衬世俗的苦涩、艰辛 ;二是创作《游仙诗》 ,在登仙界、凌太清之时 ,以道家的无为之乐 ,化解儒家的功名之执着。其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20.
仲长统的十六字小诗和两首《见志诗》有着先秦古老的四言体式,也有着游仙诗的品质,还有着魏晋发达的玄言诗的前兆。他的诗在行文中的流畅、干净、利索,使整体的诗与文都表现了一种力度。而这种力度对于以“怨而不怒”诗教大异其趣,而与后来出现的“建安风骨”有某种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