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是高考在新旧课程交替、多种高考模式并存的情况下进行的。生物学考试既有单科性的,也有包含在理综卷和大综合卷中的,其中采用单科卷的有江苏、河南、广东、广西等省.不同的是江苏、河南是新课程卷,广东、广西是旧课程卷。河南、广东、广西是“3+大综合+1,’的模式,江苏采用的是“3+1+1”的模式。不论采用哪种高考模式,使用的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在不同卷试题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仅以单科(新课程)卷为例,对2003年高考生物学试题作评析,并就2004年的高考复习提出建议。一、2003年高考生物学试题的分析 1.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近年来高考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向了能力立意,但重视能力,并不等于要削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是建立在基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不仅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高考的改革也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考是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具体体现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考命题的导向和依据,高考应为新课程的改革服务。仔细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可以准确把握高考的动向和发展趋势;仔细研究高考,可以深入理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我们以前在研究高考时总是就高考本身研究高考,缺乏深层次意义,应该将高考试题放置到课程改革的高度上去分析,才能准确把握高考的动向和发展趋势。2003年的高…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建的依据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文科各科课程标准(实验)。新课程高考文科综合科试卷结构建模的技术指标包括试卷的结构模式、内容要素、目标要素、题型要素、难度要素、分数要素、长度要素、时限要素和等值要素,它是新课程高考文科综合命题、审题评估监控的标准,是实现试卷及试题质量控制的依据,可以为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及试题质量评价提供系统的可供操作的标准体系和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4.
2004年高考一结束,师生一片哗然,均感试题过于简单。从高考录取分数线看,也的确如此。仔细分析一下2004年的高考理综(新课程卷、新/旧课程卷和旧课程卷)卷中的生物试题,尽管新/旧课程卷(即陕西卷)和旧课程卷作为选拔性试题有其不足之处,但总体上还是体现了生物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大纲对中学生物教学的要求,基本符合高考命题的要求。而新课程卷(以下简称新卷)则明确地体现了生物学的高考方向和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高考地理考试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建的依据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地理科试卷结构技术指标包括试卷的结构模式、内容要素、目标要素、题型要素、难度要素、分数要素、时限要素、长度要素和等值要素,它是新课程高考地理命题、审题评估监控的标准,是实现试卷及试题质量控制的依据,可以为高考地理试卷及试题质量评价提供系统的可供操作的标准体系和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6.
2007年,全国新课程普通高考在首批4个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区启动。截止2011年,全国实施新课程普通高考的省、市、区已达19个(不含上海),形成了多种模式。每种模式均具特色,但利弊兼存。笔者就此谈谈一孔之见,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7.
高考是连接课程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课程改革理念、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从2007年开始,新课程下的高考将在全国陆续展开,为了避免“穿新鞋(实行新课程)走老路(固守传统高考模式)的窘境。  相似文献   

8.
2007年的高考是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一届高考,从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改的动向来看,本届高考将明显有别于往届,会呈现出新的模式;另一方面,鉴于2006年的高考试题已经渗透了新课程理念并且是我省真正的自主命题,其命题的指导思想在近期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从而使得本届高考与2006  相似文献   

9.
高三年级老师目前十分关注2004年的新课程高考。新课程高考在实验区两省一市(天津、山西、江西)已实施三年,它与旧课程(全国卷)高考命题范围、命题指导思想、试卷结构、难度有何区别,本文就此作个对比分析,并对物理科复习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下高考生物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的依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高考生物试卷结构建模的技术指标包括试卷的结构模式、内容要素、能力要素、题型要素、难度要素、分数要素、时限要素,它是高考生物命题、审题评估监控的标准,是实施试题及试卷质量控制的依据。将上述技术指标以多维细目表的方式列出,可直接用于命制高考生物试卷。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高考,本文就实施新课程后的高考模式、考试内容和计分方法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高考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性是新课程高考改革的原则之一。本文以选择性由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两个渠道汇聚于新课程高考为切入点,对选择性在招生方式、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试卷结构和试题设问等各个层面的种种表现及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对选择性认识的误区,建议关注新课程高考之选择性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影响,并对该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其中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作为高考物理试题不仅对中学物理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应该通过创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成果."这类"高考物理试题(2008年、2009年、2012年高考北京卷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第20题;2010年、2011年高考福建卷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第18题等)就很好的凸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面就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2007年进行了首次新课程高考,实现了高考的平稳过度。首次全面自主命题并将"基本能力"测试列为高考科目,这是全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基本能力"测试命题应该说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令人难以琢磨的难点。它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山东省全面实施自主命题的第一次,同时又是实施"3 X 1"新高考模式的第一次,开创了新课程改革、新的命题组织形式和新的高考模式  相似文献   

15.
自2004年开始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至今,新课程的高考一直是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人士关注的热点。面对新课程课程结构的变化,人们关心“新课程高考支持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吗?在试题中如何体现选择性?”面对新课程课程目标的变化,人们关心“在纸笔测验中,能考察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吗?如何考察实验探究?”面对新课程课程内容的变化,人们关心“在高考中,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能够分出层次吗?  相似文献   

16.
吴琼 《辅导员》2009,(6):6-7
2009年将是某些省市在高考时最后一次使用大纲版,从2010年开始,即将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后的高考。基于此,2009届考生要关注新课程的理念、关注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高中课程改革对高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三年级老师目前十分关注2004年的新课程高考。新课程高考在实验区两省一市(天津、山西、江西)已实施三年,它与旧课程(全国卷)高考命题范围、命题指导思想、试卷结构、难度有何区别,本文就此作个对比分析,并对物理科复习提出几点建议。一、新旧课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对比1.2002年试卷比较(1)试卷结构和难度第Ⅰ卷(选择题共20题每题6分,共12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题共180分)整卷难度全国卷为0.63,新课程卷为0.60。(2)物理科试题变动情况2002年第Ⅱ卷新课程卷与全国卷完全相同,第Ⅰ卷只有一题相同,其余试题均不同,具体见下表:从表中看出…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全国普通高考试卷走向多样化,除了以现行课程命题的试卷外,上海、北京实行单独命题;黑龙江、辽宁、山东等9省1市使用了新课程改革后的新试卷。2004年,高考试卷改革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将有24个省(区市)高考使用新课程卷。2005年,除上海外,将在考试内容上全部实行新课程卷。对这一高考改革趋势,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应对,笔者拟谈以下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利用高考改革的契机,促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发挥高考改革对推进普通高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并提出了加强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山西省高考改革方案与该省试验的新课程方案基本吻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将依据新课程方案试验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为其单独命题。因此,该省2000年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没有涉及调整教学计划。山西省2000年高考科目改革最大的变化是  相似文献   

20.
认为新课程高考要彻底变脸、解决现有考试中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认为课程不管怎么改,高考不改也没有用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新课程高考究竟怎么考,海南省教育厅教研室的苏盛葵提出了几点意见:一、实行一次考试,一份卷内分必修、选修两个板块。这是因为,高中新课程追求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的统一,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选择性课程两块,有必修、选修之别,首先保证共同基础,再鼓励多样选择。高考新方案应对应这种新的课程结构特点,体现两个板块的差异。二、试卷结构追求简约和综合化。必修赋分100分,选修50分,总分150分。控制全卷题目数量,必修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