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65):183-184
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系统地总结了绘画创作的规律,成为整个中国画审美和批评的标准。本文把谢赫的"六法"应用到中职美术教学中,以提高中职美术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不仅对中国古代水墨人物画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对中国当代乃至世界绘画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谢赫"六法"之中的"气韵生动""应物象形",并以实例阐述"气韵生动""应物象形"这两种绘画理论对超写实人物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一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提出了“画有六法”的著名论点。这是一个在我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问题;亦是一项具有总结性、指导性和开创性的魏晋六朝对于绘画鉴赏和创作的审美原则问题。说其有“总结性”,因为“气韵”“骨法”“应物”“随美”“经营”“传模”以及“六法”这些不相统属的美学概念及其用词,在谢赫以前应该已有所存在,所以谢赫才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赅;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看来这些用以品画的单独概念,直至并合成为“六法”,并不全是谢赫的创造发明,不过谢赫予以系统整理诠释,  相似文献   

4.
八、色彩 中国画的色彩,有其独立性.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画在古代称为"丹青",由此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由于中国哲学、人文审美观念的影响,水墨画不断兴盛,色彩在中国画中尤其是意笔的中国画中,逐渐退居到了附属地位.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成为意笔花鸟画用色的特殊规律.而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和宗炳的"以色貌色",概括了中国画在色彩运用上既重再现又重表现、以表现为主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意笔花鸟画的用色,不求物象的外在形似,不受客观自然的限制,而把用色的着眼点放在表现客观物象的内在神韵、表达主观意念的审美思想与意境的追求上.牡丹画作品的创作,用色规律亦如此.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是我国独有的绘画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历代画家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南齐谢赫的六法,元代饶自然的十二忌讳,明代顾凝远的《画引》,清代《芥子园画谱》等等。但要真正画好写意花鸟画,还要做到三注意:  相似文献   

6.
<正>花鸟画讲究形式美。一幅优秀的花鸟画,形式美是最符合人们欣赏需求的东西,而表达花鸟画的形式美,主要在构图和设色两个方面。构图,也就是谢赫"六法论"中所谓的"经营位置",只是谢赫仅仅提出了"经营位置"是"六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南朝谢赫最早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中国画人物的“六法”.一直以来,谢赫的“六法”成为中国画理论的重要纲领性的法则.“骨法用笔”是仅次于“气韵生动”的第二法.本文通过对“骨法用笔”理论的涵义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涵义的延伸梳理,重点论述“骨法用笔”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绘画语言、精神内涵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的画论者谢赫在“六法”中提出了“骨法用笔”的方式,概括了中国绘画的普遍规律,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石,历代的画家们受到谢赫“骨法用笔”的理论影响,在各自的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时代的审美意识和个人情感.在现代,“骨法用笔”继承了传统的笔触技巧,又融合了西方特有的光影艺术和线条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西绘画的比较来探究中国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象表达,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中国画的意象表达进行全面剖析,梳理脉络,探究价值,进一步说明中国画的意象表达是从艺术家的成长背景和绘画作品来体现的,旨在引导观画者以正确的方式欣赏中国画,提高观画者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谢赫提出“绘画六法”作为评画标准,作为中国古代画评画论第一个有系统的画论体系,影响至深。 六法作为绘画艺术的形式批评理论,一定反映着谢赫对绘画,乃至艺术精神、性质的理解和把握。在其对被 他品评为第一品第一人的陆探微的评论中,谓其能“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而无一字提及六法。说明在六法 之外,还有着一个更高的原则和精神。它一直潜藏着,从先秦直到后世,评画谈艺者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 地遵循、坚持着它。  相似文献   

11.
王燕华 《文教资料》2012,(12):129-130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学生对于中国画并不陌生,但对于如何欣赏中国画,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从"意蕴"的角度出发,从作品的情感、作品的气息、作品的时代背景三方面,理解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画的色彩有其独立性。中国画在古代称之为"丹青",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由于中国哲学、人文审美观念的影响,水墨画不断兴盛,色彩在中国画中尤其是意笔中国画中逐渐退居到了附属地位,"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成为意笔花鸟画用色的特殊规律。而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和宗炳的  相似文献   

13.
正山水画的构图原理构图,是构思的形象化。传统讲法为"布局""章法"或"经营位置"。构图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计划的处理画面结构,凝神构思、精心设计,使之充分体现立意构思和意境的艺术手段。(一)构图的基本内容中国历代画家非常重视构图问题,他们积累并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晋代顾恺之提出"置陈布势";南朝齐谢赫把"经营位置"列为"六法"之一;唐代张彦远称它为"画之总要";尤其是唐宋以来,山水画的成熟和发展使"经营位置"在艺术创作中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4.
文人画以写意抒情性并以色彩之淡、水墨黑白之逸格虚灵性区别于青绿山水、重彩人物花鸟画的色彩样式而独具特色,并取代了青绿画在唐宋时期的重心地位成为中国封建后期绘画的主流。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同样遵循"谢赫六法"的基本绘画理论体系,但同时积极地的充实、拓展"六法"内涵,使中国画成为东方绘画中最炫耀的亮点。  相似文献   

15.
活动目标:1.欣赏波洛克作品,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2.尝试用新的方法、材料创作,体验创作过程的愉悦感。活动准备:1.波洛克作品《1948第5号》,波洛克作画照片,音乐。2操作材料:有机玻璃板、拖绳、颜料、托盘等。活动过程:一、欣赏波洛克的作品《1948第5号》1.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2.你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地方?3.看了这幅画,谁能来猜一猜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谢赫基于此而总结出"六法"论,但这些都是针对人物画而言的,山水画将如何发展?唐末五代山水画家荆浩《笔法记》的问世对山水画理论作了多方面的发展,其中"图真论"及"六要"论的提出与谢赫"六法"有着自不待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谢赫出生年代应在公元465年左右,其著作不是《古画品录》而应是《画品》;谢赫提出的"六法"内容和释义历来说法不一,在此对其做一较具体的辨析。  相似文献   

18.
谢赫在《古画品肃》中首先提出“六法,并以此作为一种标准对画家及其作品进行品评。魏晋之后,画家与批评家在实际运用中无不以此为准强。可是,在运用这一尺度中,往往由于论的视角及观念上的差异,从而造成了对“六法”真义的歧解,其中不乏偏颇之见。这种歧解热必造成标准的混乱,从而带来绘画创作与品评的随意性。当代中国画所面监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与这种认识上的偏离有着直接的关系。究其深层原因,与我们的理解和运用“六法”时已不再去考察其产生的背景,不再从谢赫对“六法”运用的角度来理解它有关。直解“六法”真义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临摹是谢赫论“六法”中重要的一法,是学花鸟画必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和基本功,也是学花鸟画的捷径之路。本文认为临摹最要紧的是意临。要读画、分析画,找出规律性,化为己有。知其“当然”,也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去画自己想画的花鸟画  相似文献   

20.
李新芬 《成才之路》2013,(25):74-74
临摹,早在我国南齐时期谢赫的书画理论《画品》中就已经提出了,是"六法"之一,称"传移摹写"。临摹是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手法。通过临摹,可以启发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描绘和表现的方法;通过临摹,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更快、更直接地学习到前人的优秀经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