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中语文)一文注解"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时,将"卒葬之"三字解释为"死后葬在那里",可见教材将"卒"解释为"死"。但是凤凰出版集团出版的《王安石集》(2006年),却将"卒"解释为"最终"。远方出版社《唐宋名家古文精选》(2005年)将"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翻译为:  相似文献   

2.
杜甫在经历了身后二三十年的寂寞后,经过中晚唐时代的渐为世重、宋代文坛对于杜甫的独尊,渐渐奠定了他在诗国中南面的地位。宋代杜学的极大发展,使杜甫研究成为历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宋元以来终身治杜的学者代不乏人。而历代大量研究成果的出现,使得杜甫生平研究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得以澄清。可以说,历代杜甫生平研究的大部分结论到今天仍然是可以据信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有关杜甫之死至今还是一个纷纭聚讼的公案。杜甫晚年的流落与孤寂,杜甫卒葬的早期文献的相形简略与匮乏,成为以后异说滋生繁衍的根源。宋代杜学的空前繁荣与杜甫晚年…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教材《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课本释“卒葬之”为“终于埋葬在那里(指褒禅山)”。释“卒”为“终于”,不正确。“卒”是一个多义词,可作副词,释作“终于”,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古指士大夫及年老者寿终”,如:生卒年月。  相似文献   

4.
“卒”义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课本注释把“卒葬之”释为:“终于葬在那里”,这就等于把“卒”解释为“终于”。一些选本、参考书亦多用此解。其实这个解释欠妥。首先,“卒”在这里是“死”的意思。《尔雅·释诂下》:“卒,死也。”《辞海》也释“卒”为:“古指大夫死亡及年老寿终。后为死亡的通称。”把“卒”释为“死或死后”,直接说明了慧褒  相似文献   

5.
是“最终”不是“死”──《游褒禅山记》“卒”义辨析安徽定远中学李同生高中语文(人教社1990年10月版)第一册《游褒禅山记》中有一条注释值得商讨。课文对“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的“卒葬之”,解释为“死后埋葬在那里”(265页注释①)。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慕和历史归属感,余光中以特定的视角,在《湘逝》、《不忍开灯的缘故》与《草堂祭杜甫》中,为杜甫塑造形象。余光中造像时,特重杜甫的内心世界;其《湘逝》一诗,更以第一人称的"独白"方式叙述,与咏写其他诗人用示现呼告——以"你"直呼——的"谈心"方式不同。这种更贴近余氏自我的手法,隐约有说杜甫就是谈自己的意涵,更显示杜甫对余光中的意义非凡。余光中用杜甫最脍炙人口的诗句,加以点染转化,为诗圣塑像,因为这些诗句就是杜甫的"符号",最切合杜甫本人。杜甫暮年栖栖遑遑往来于山城、泽国间,余光中从情、理两端,设身处地去揣摩杜甫的心境,刻画非常细腻。他凭一样"向北的心情"(就是北望中原的思归之情),以"安史之乱最憔悴的难民"与"历史成就最辉煌的诗圣"之强烈对比为主轴,咏写杜甫,与一般添彩附丽的颂歌不同。  相似文献   

7.
作为明代后期重要的诗论家,胡应麟对杜甫诗歌评价甚高,其诗学观点主要体现在《诗薮》之中。放眼整个诗学史,胡应麟认为杜甫有"三难":一是继承之难,在杜甫以前,诗家能事已尽,杜甫兼备众家,集诗家之大成;二是开创之难,杜甫在排律近体诗方面创前人之未备,可为百世师;三是振衰之难,开元诗坛兴盛之后,唐诗有衰退之势,杜甫力挽狂澜,成为诗坛中流砥柱。"三难说"体现了胡应麟论杜的高远眼光和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8.
盛唐至今,学界对杜甫及杜诗的负面评价一直存在,但学人多有意或无心的将其简单地加以边缘化或视而不见,从而形成杜诗研究的缺憾。历代对杜甫的批评主要表现在"迂阔"、"好发大言"等。就杜诗而言,则主要病其"拙粗"和"巧纤"。明清以来,则又有多人以"格调"、"神韵"立论,对被宋人所谓"诗史"说加以垢病。推而论之,历代攻杜、扬杜之观点,实为古代诗论中强调意境含蓄、格高调远之一方与强调以炼字琢句、段落开合、彰显主题之另一方的交锋,也是唐宋诗之争的个案显现。对其进行研究,不惟在杜诗研究领域,而且在中古以降的诗学史上都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相似文献   

10.
松柏汉1号墓47号木牍《南郡卒编更簿》,它的性质,像一种理论预算性编制。其数据是宏观性数据,是一个为实征徭役提供的理论预算性数据;此簿的基本属性是"编人",即对县卒人员的分组编制。秦汉月更徭役制度不论采取何种编制,对于一个更卒个体而言,其年内践服更役之总量是不得超过一个月。牍文所示"三更"等诸"更",其义极简明。今以"三更"为例言之,"三更"义即三个更次,亦即将全县更卒分组编制成为三部分,也可以说是三个队列。他皆仿此。  相似文献   

11.
杜甫去蜀原因,一直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传统说法有三:一是“东归江陵”说,二是武“欲杀甫”说,三是“武卒”无依说。笔根据杜甫一生的政治思想、生活状况及归乡之志分析,认为传统众说皆不符合事实,杜甫去蜀的根本原因应是“出仕为郎”。  相似文献   

12.
萧涤非先生在《杜甫诗选注》中认为《曲江三章章五句》"是杜甫的创体",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实践,此格实则首创自南朝梁代张率的《白纻歌辞》 丁启阵先生在其著作《诗意人间》中关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生平交游的论述里,两度将杜诗中所载的好友苏源明,错解为杜甫晚年方才结识的友人苏涣,与创作实际完全不符,实属对于杜诗的误读 而肖文苑先生在其所著《唐诗趣话》"杜诗觅虎"一节中,误以杜甫《彭衙行》诗作于《北征》诗之后,遂将二诗所记之事时间前后颠倒,亦有失察之嫌。  相似文献   

13.
在杜甫研究中,其卒地问题相当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杜诗的编年及对杜甫晚年思想和作品的评价。杜甫卒于何处,历来有两种意见:一说是吃牛肉白酒过饱,胀死于耒阳方田驿。一说是回棹北归不果,病死于潭(长沙)岳(岳阳)之间(但不能具体确定在哪个地方)。专家学者各持一说,由于证据不足,所以至今仍是一个悬案。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追求明净、雅洁、澄清、透亮人生之境与诗歌之境,故人们用"清"形容之。"清"的形象、"清"的人品与"清"的诗歌在孟浩然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孟浩然对"清"的诗性追求颇具宗教精神,也与他生活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就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而言,其与李白、杜甫有着较大的差距,但作为一种人格精神与审美品格的存在,孟浩然人"清"、品"清"、诗"清",永远超越于时代之外。  相似文献   

15.
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几乎成为了“杜诗学”中的一项定论。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杜甫的卒年进行了重新考察,不仅认为大历六年的秋天杜甫尚滞留于长沙,而且被历代杜诗研究者称之为“绝笔”的《风疾舟中》一诗的作年,乃在大历六年的秋冬之际。被《研究》一书作者语含讥讽的“则公之卒.大历六年仍嫌稍近,当迁延至大历七年春后矣”云云,其实是一种最接近杜甫卒年历史真实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本中的注释 ,是用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本内容 ,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二册文言文注释中 ,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卒葬之】    死后葬在那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显然 ,课本将“卒”解释为“死”。我认为 ,这是不妥当的 ,“卒”在这里应该做“终 ,最后”来解释。首先 ,古时对死人的称呼 ,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 :“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慧褒和尚是一位得道高僧 ,并非大夫。他的死不能称为“卒” ,按照佛教用语应称为坐化、圆…  相似文献   

17.
杜甫在中国古典写实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也开了一代之先河,《戏为六绝句》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杜甫的诗歌理论。本文阐释了杜甫的诗歌理论主张:不贵古贱今,不崇己抑人;去粗取精,大胆借鉴;熔古铸今,自成一家;崇尚写真,注重骨神。《戏为六绝句》实为"诗论之绝句",其论诗之方式、宗旨对后世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8.
该文将日本的杜甫研究划为三个时段。以大量原始资料来显示日本杜甫研究的发生、发展、壮大历程。读者可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归纳所得,有所感悟。如早期杜诗佳句与杜律的引进,可供版本参校外,也显露了日本学人的唯美倾向;杜甫与弥尔敦的比较,是在东西方文化板块冲撞背景下,日本学人开拓的新视野;秉承求真务实传统的日本近现代杜甫研究,与中国的杜甫研究紧密相关,但并不随之起舞,而是保持着"旁观者清"的客观与冷静,颇多创见,自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郑州市惠济区岗李村发现明代《故武略将军李公墓表》石碑一通,碑文记述墓主李斌于明初从于行伍,后又参加靖难之役,因屡建战功,由小旗逐步晋升为千户,致仕后卒葬故里,其后世子孙亦承荫世袭千户之职等史实。关于"靖难之役",虽文献记载颇多,但作为碑刻资料目前尚不多见。新发现的李公墓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毋忧案记载西汉初年蛮夷男子毋忧因徭屯问题受到起诉并因乏军兴被腰斩。西汉初"徭"是不包括屯戍在内的狭义徭役,仅指劳役而言,屯戍是兵役。服兵役者统称为正卒,"一岁屯戍"即"一岁以为卫士","一岁力役"即"一岁而以为材官骑士";普通劳役者为更卒,其中践更指亲自服役,包括在本县服役与到外地服役两类,过更是出钱雇人代自己服役。如淳所言更三品"卒更"、"践更"、"过更"实际上只有两品——"践更"与"过更"。西汉初无爵士伍傅籍年龄为二十岁,二十三岁转入正卒,只至免老才能免于徭役和兵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