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望文生义     
古时,某人读一部小说,读到“待字闺中”这句话,不解其义,便去问旁人。有人回答:这是小姐在闺房中等待公子来信。可是等到全书读完,这个情节也没有出现,于是喟然叹曰:“待字闺中谁来信?书中漏笔无人补。”这个笑话对那些望文生义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因为这里的“字”,并非指信。《礼记·曲礼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古代女子十五岁即算成人,可以出嫁了,在出嫁前,只有名。而到了出嫁年  相似文献   

2.
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有四处用了“谢”字。其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一句中的“谢”字不少参考资料都解释为感激、感谢,这是用现代汉语去逆推古汉语之意,是不妥的。我们现在说的“多谢”是感激之辞,但在古代,谢还有“告诉”这层意思。如《集韵·祃韵》: “谢,告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言部》: “以辞相告曰谢。”《汉书·车千秋传》: “谨谢丞相、二  相似文献   

3.
初中教材的几个不同版本,对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文中的“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的“沃灌”,都注释为“浇洗”的意思。参考书中关于这一句的翻译为“服侍的人拿热水给我洗手洗脚”,我认为这样注释不妥。首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沃”一词注释为“灌溉、浇水”。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临种沃之”。“灌”一词注释(1)浇,灌溉《。史记·西门豹传“》引河水灌民田”。(2)注入,倒进去。《韩非子·说颖“》不能饮者,以筒灌其口”。这样看“来沃“”、灌”两字都没有洗的意思。“而沃盥”在古代是一种洗手的礼仪。但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3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冉耕·,字伯牛·;屈原,名平·,字原·。名和字甚至可以是一对反义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由于词义的变迁,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看出其间的意义联系。例如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水指旋转的水。)樊须,字子迟。(古代“须”和“迟”都有待的意思。)有时名和字之间只是一种偶…  相似文献   

5.
<正> 在中国古代人伦文化史上,成年的男女在本名之外多另取一别名,叫做“表字”、“配字”、“冠字”、“笄字”等。《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又《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这说明在周代,男子二十行冠礼和女子许嫁行笄礼,本名之外都要取字。人们这种命名上的特殊文化习俗,自周以后便沿袭下来,直到近现代。所以凡见于史传之人物,绝大多数都有名有字。推究起来,人们所以在本名之外乐于配字,大致原因有三:一是如上引《礼记》所云,说明其人已成年,男的可成家,女的可婚配。二是称其字而不呼其名,显示亲友间的彼此敬重。“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檀弓》疏)三是表明德操如何。“古者,名  相似文献   

6.
《屈原列传》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注 :“[害其能 ]嫉妒屈原的贤能。害 ,作‘患’讲 ,这里是嫉妒的意思。”“害”本有嫉妒义。其后起专用字作“女害”。《说文·女部》 :“女介 ,妒也。”介声与害声古音同在祭部 ,声母同为喉牙音 ,故字也可作女害,见《集韵·秦韵》。《龙龛手镜》卷二女部“女介”字下云 :“胡计反。心不了也。又音害。《字林》云 :‘疾 ,女介,妒也。’”女介 有害者 ,故害亦有女介义。《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 :“害贤为嫉 ,害色为妒。”也说明“害”有嫉妒义。《文选·潘岳〈马湃督诔…  相似文献   

7.
史称陶渊明“不解音声”,殆成定论。《宋书·列传·隐逸》载:“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渊明传》亦云:“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另据《晋书·列传·隐逸》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起,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辄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南史·列传·隐逸上》亦记其事,文字与《宋书》同,唯无“无弦”二字。三人成市虎,诗人遂“蒙冤”焉。其实,诗人是懂音律的。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陶传载于南朝  相似文献   

8.
(一)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367页,例举《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史记·淮阴侯列传》“任天下勇武,何所不诛?”解释说:“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词组用作主语,“何”字用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从此书序言得知,通论部分系南开大学马汉麟先生负责编写的。参看1960年人民教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的诗词《念奴娇·昆仑》有这样几句,“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其中这个“三”字用得准确、具体,换其它数字都不恰当.“三”在文言文里有两种理解:一是实数,表示数目的多少.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凡投三弟子.”《史记·滑稽列传》另一种是虚数,表示概数、极数,多的意思.例如: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六册辑选的《史记·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本的注释中没有这句话的解释。笔者认为“极”字在这里应理解为“倦”的同义词,即“疲倦、劳累”的意思。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一书中,辑选了《三国志·华佗传》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便不当使极尔。’”华佗在这里讲的是人体的保健,意为:人的身体应当活动,只是不能过度,使身体劳累。由此可见,这里的“极”应当理解为“倦”即“劳累、疲倦”的意思。《汉…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中多次出现“新妇”一词 ,如“举言谓新妇 ,哽咽不能语。”“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其日牛马嘶 ,新妇入青庐”等共九处。从诗中不难看出 ,刘兰芝与焦仲卿已经“共事二三年” ,不是新媳妇 ,为何还称刘兰芝为“新妇”呢?这是否矛盾呢?原来在六朝时候 ,女子在出嫁时称为“新妇” ,婚后若干年仍然可称为“新妇”。前者如 :(曹操)观人新婚 ,……因潜入主人园中 ,抽刀劫新妇。(《世说新语·假谲》)王公渊娶诸葛诞之女。王谓妇曰 :“新妇神色卑下 ,殊不似公休妇。”(《世说新语·贤媛》)许因谓曰 :“妇有四德 ,卿有其几…  相似文献   

12.
<正> 《诗经·国风》160篇,多为男女之恋歌。这些恋歌,从不同侧面反映青年女子对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她们或大胆地说出青春易逝,希望早日同意中人结合。如《召南·摽有梅》:“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三章之中,由“吉兮”、“今兮”到“谓之”表现女子求偶的急切心情。有的因等情人来会,小伙子暂时未到,于是姑娘产生各种遐想。如《邶风·匏有若叶》“人涉印否,印须我友”。如《王风·丘中有麻》:“彼子嗟,将其来施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情人不  相似文献   

13.
说“乐”     
“乐”,是个常见的词,但因读音不同而词性不一,因之,在用法上应认真对待。下面分别举例说明。第一,“乐”读“lè”,动词,形容词,作“快乐”“欢乐”讲。是最常见的用法。顺举数例:“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宜尔家室,乐尔妻孥”。《诗经·小雅·棠棣》孔颖达疏:“九族会聚和而甚忻乐也。还有《硕鼠》中的“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逝将去汝,适彼乐国”,“逝将去汝,适彼乐郊”等。再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史记·刺客列传》)等等。由“快乐”,“欢乐”之…  相似文献   

14.
“绝”字的古文字象用刀割断两丝的形状,它的本义是。“断丝”。《说文》:“绝,断丝也。从系从刀从卩”,“从系从刀”就是用刀断丝的意思,“卩”是后加进去表音的,即古。“节”字。段玉裁注解说。“断之则为二,是曰绝。”可见绝就是断绝、分割的意思。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绝秦赵之欢”“以绝秦望”,《赤壁之战》中。“不如早与之绝”的“绝”字,都是断绝的意思。“绝”由断丝引申出割截的意思,《释名·释言语》说“绝,截也,如割截也。”也如《劝学》篇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即用舟划开流水,截断江河而达彼岸。事物截断以后,关系便不存在,因此“绝”又引申出竭尽(没有了)、灭亡、消失的意思。如《墨子·公输》中“虽杀臣,不能绝也。”的。“绝”就是。  相似文献   

15.
现在一般把女子的配偶叫丈夫;男女两人结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但是,“丈夫”一,原意并非专指女子的配偶。例如《战国策·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句:“太后曰:‘丈  相似文献   

16.
《论语·子张》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两句,很久以来,人们都把“优”解释成“好,优秀”,这是不正确的。在《论语》产生的先秦时代,“优”字有“丰厚,富裕,有余力”的意思。“学而优则仕”即是“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旧《辞海》(合订本)129页  相似文献   

17.
《诗·周颂·噫嘻》一诗,有“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一句。其中“率”字,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的《文选》都释做“率领”,《诗经全译》、《诗经今注》等也都如此注释,这似乎已成了定论。如按此论,这首诗的意思就应是:“成王既已把他的诚敬之心向上帝表示,率领着这些农夫播种百谷。大大地开发你们所有的全部三十三方里的私田,服从地从事耕作吧,二人并耕,万众努力。”(依王力《古代汉语》)这  相似文献   

18.
说“趋”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趋而救之。”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朱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一个常用义“攀附”,则系贬义了。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相似文献   

19.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20.
“巨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间”为:“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这是不妥的。据《常用汉字详解字典》(孙云鹤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间”也可以从本义(隙也)引申为“悄悄”,“偷偷”的意思。如:《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曰……”《汉书·项籍传》:“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后遇楚军。”《汉书·匈奴传》:“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间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