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正经济新闻是关于经济生活中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解读经济政策,服务经济活动,挖掘经济现象,传播市场信息,内容相当广泛。搞好经济新闻,不仅是新闻单位自身做大做强的现实需要,也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需要把握经济新闻的特殊性、规律性,顺应时代,以创新的手法,贴近读者的形式去报道。用创新思维选择经济新闻报道角度,要着重从与读者心理上的接近性、利益上的相关性两个方面去寻找,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博览     
「工作角度」和「新闻角度」有人说,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经济报道中,至少有「半边天」是从工作角度发新闻的,而「工作角度」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成:领导作用 业务活动 效益数学=经济新闻。这种写法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因此,经济报道如何把「工作角度」更多地转向「新闻角度」,是改革经济新闻写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闻的一种类型,经济新闻因其事关国计民生受到读者广泛关注。但是,在实践中,经济新闻的读者面却比较窄。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新闻的固有特性所限。因为这类新闻报道的对象是经济,专业性强,一般读者理解起来难度大。二是经济新闻的采访难度大,不易捕捉到读者感兴趣的元素。记者在采访经济新闻时,被采访者往往因商业机  相似文献   

4.
博览     
‘工作角度’和‘新闻角度’有人说,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经济报道中,至少有‘半边天’是从工作角度发新闻的,而‘工作角度’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成:领导作用 业务活动 效益数学=经济新闻。这种写法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因此,经济报道如何把‘工作角度’更多地转向‘新闻角度’,是改革经济新闻写作的重要课题。‘工作角度’与‘新闻角度’的分界在于新闻能不能引起共同普遍的兴趣。这种区分,主要在于它们的价值观念不同:‘新闻角度’在于满足‘客’方(读者),‘工作角度’在于满足‘主’方(被报道者)。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闻,是反映一切经济活动以及与一切经济活动相关联的报道.经济报道,决不是就事论事.一篇优秀的经济新闻,能使读者透过事实受到深刻的启迪,这就需要强化记者经济新闻的“创优”意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经济活动历来就是人们的最基本的活动.因此,经济宣传理所当然地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的重点.我们的记者,采写任何一条经济新闻,都是有目的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实际工作.然而,经济报道不能局限于传递事实,而且在于通过实事传递思想.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客观的形式进行解释和分析来延伸和拓展新闻价值的报道方式,它能够充分运用新闻主体的参与性、思维的宏观性、辩理的透彻性以及启示的深刻性,提高企业报的办报质量,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生活变化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读者需要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企业报在竞争中要赢得读者,更多的需要依赖深度报道的不断强化。新闻要刻意出新,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要在新闻业务上突破“新”字,就要做到新中求“深”,“深”中出新,在这方面,深度报道可以说大…  相似文献   

7.
经济报道呆板平淡、枯燥无味,仍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问题。有些经济报道成为“政策解释”、“经验汇报”和“统计数字罗列”,远离了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经济活动,造成一些读者不爱看经济新闻报道,影响着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如何使经济新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呢?笔者认为经济新  相似文献   

8.
同样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有的人可以写得波澜壮阔,扣人心弦,让读者爱不释手,有的人却写得空洞乏味,令人不忍卒读;采访的都是同一家企业同一个人,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别出新裁,让人回味不已,有的人却写得平淡无奇,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有的人则认为其中根本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9.
<正>翻遍辞海、找遍网络,寻不到"读者新闻"的名词解释。或许这还不是一个词汇,但对于工作在媒体里的新闻人来说"读者新闻"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可能是一直没有被人们关注吧。但这个"读者新闻"它真的一直隐藏于每张报纸自己的读者群中,只要你去细细聆听、认真挖掘,肯定会觅到"读者新闻"的踪影。直到有一天走进报纸的读者俱乐部才发现,每天热衷报纸的读者自己身上就有新闻人写不完的好素材。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来报社参加活动,撰写这些读者自己的素材,用"读者新闻"这个词来称呼读者俱乐部里读者自己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种形式、各种规模、各种特色的横向联合经济活动应运而生,开放型经济成了发展地方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舆论先导作用的报纸,要促进本地经济的改革开放,就必须自己首先改革开放。过去,由于我们片面理解地方特色,把本地新闻同地方特色划等号,结果作茧自缚,报道的路子始终拓展不开。近年来,我们大胆破除上述观念,认识到报纸的地方特色,并不是只登本地新闻。凡是与本地政治、经济活动有关、对本地工作有借鉴参考作用、本地读者关心和感兴趣的新闻和信  相似文献   

11.
报纸要在完全意义上走向市场,要吸引读者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订报买报,就必须具有磁石般吸引读者的魅力,而“卖点新闻”则是报纸吸引读者的主要魅力所在。所谓“卖点新闻”,指的是报纸上那些能够吸引读者掏钱订报买报的重头新闻。今年一二月份,《中国改革报》的《民营经济周刊》搞了三次卖报活动,从售报情况看,读者主要是冲着某些新闻而掏钱的。它们有:《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新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本文根据我国报业市场的格局,把财经新闻的读者分为三类,并从读者定位具体分析我国财经新闻三方面的写作缺陷,针对这些缺陷,讨论了经济新闻写作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同样,新闻报道也要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它是新闻的“衣裳”。语言艺术的高与低,直接影响新闻的宣传效果。时下,随着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巩固,经济新闻在新闻中的分量逐渐加大。面对读者对枯燥、呆板经济新闻的抱怨,我们不得不从新闻的语言艺术着手去探寻。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已成为当今新闻界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语言贫乏的作品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品,语言贫乏的经济新闻不可能成为出色的经济新闻。目前不少经济新闻为何不吸引读者呢?原因之一是新闻语言死板,千篇一套腔,篇篇一种味。有人统计,各级党报经济新闻发稿量占报纸版面的一半以上。但是不少经济新闻是“时髦语句+事情经过+统计数字”,读者对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不满意。新华社曾做过调查,喜欢看经济新闻的读者,仅占20%左右。  相似文献   

14.
大凡省级以上的报社、广电等新闻单位,出于业务发展、密切与地方联系、上传下达更为方便等需要,往往选择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位较为重要的地区设立记者站。像我省的海滨城市大连,正式注册的各级、各类记者站就有50余家。记者站,是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仅限于依法从事与报刊社业务范围相一致的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活动。  相似文献   

15.
“采访札记”是一种类似述评与工作研究的新闻体裁.可以夹叙夹议.自由抒发见解。有关经济方面的“采访札记”,由于难以避开生产技术活动,一般业务性较强,读者面较  相似文献   

16.
探讨“非事件性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5月,新华社开了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其中一项重要议题是研究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此后,在新华社的业务刊物上,刊登了几位同志的文章,对非事件性新闻的作用、特点和写作要求进行了探讨。因为这些所谓的“非事件性新闻”,大量的是经济新闻,对这种新闻的探讨,对改革经济报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是寄晨同志最早提出来的。他在1963年第一期《新闻业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早先报纸头版经济、政治、外交“三驾马车坐天下”的格局业已打破,软新闻堂而皇之地列居头条也是见多不怪。这两年掀起的那股“增刊、扩版”风,说到底,是为给社会新闻、文化娱乐、市场行情这些从前多被忽视的报道内容提供更多的场地。新闻“软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一批有识之士,在进行经济、政治、外交这些硬新闻的报道时,也在试图改变以往的冷漠、训示面孔,站在读者的立场分析新闻事实,从读者的视角取舍新闻素材,寻找“硬”、“软”新闻的结合点,以与读者和睦平等地“对话”。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众多的经济新闻中,可读性强、读者满意的经济新闻却不多.究其原因则是传统经济新闻写作模式在作祟.传统的经济新闻写作往往是"经济术语+数字+新闻事件",或是"生产过程+生产措施+生产效益".这样,给人一副枯燥、呆板、生硬、乏味的面孔,造成"业外人看不懂,业内人不愿看".  相似文献   

19.
孙玉平 《新闻三昧》2007,(11):20-21
精心的规划设计是一张报纸得到读者欢迎,新闻报道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前提。新闻策划是编采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  相似文献   

20.
童钟鸣 《新闻界》2003,(3):25-25,39
加快新闻改革,需要创新舆论监督形式,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在舆论监督实践中如能运用好“读者讨论”这一形式,可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舆论监督的质效。一、“读者讨论”新闻实践的理性思考“读者讨论”有其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更有其理论根据和基础。其一、“读者讨论”是唯物史观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读者,亦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劳动者),他们是社会的主人,创造世界和历史的动力。“读者讨论”就是让广大读者(群众)参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活动及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充分地体现了“群众是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