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史研究 ,作为西方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四五个世纪里 ,从最初的耶稣会士活动 ,到当代欧美史学的兴起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对西方社会了解中国历史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对中国学者研究本国历史 ,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这一学术理路 ,胡志宏女士撰写《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大象出版社 ,2 0 0 2年 9月出版 ,以下简称《导论》) ,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学术基础和主要成果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方汉学研究著作。一《导论》通过纵向考察 ,把西方汉学分为四个阶段 :1 9世纪以前的欧洲汉…  相似文献   

2.
电影文学与美学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电影文学中的美学表达和美学展现都是电影内容中心思想的有力表达,电影文学对于全球各地区的主观美学认知是具有很强代表性的。从文学角度来看看,中西方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中国文学呈现强烈的东方色彩,而西方文学则突显了其浪漫主义和对自由的向往;从美学角度看,我国的电影文学注重对传统人文主义道德观念的歌颂和对各种污秽之气的批判,而西方电影文学则更加多元化,能够从多种角度塑造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让人们感受人物之美和剧情之美。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碰撞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碰撞的轨迹周发祥十六—十八世纪:神学观的臆说明清之际,西方基督教传教士陆续来华,揭开了东西方文化较大规模地接触与交流的序幕。随之而来的西方理论,作为这一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也同时开始了它与中国文学发生碰撞的历程。不过,首先与之碰撞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领域的重镇和"热点",中国(本土)美学研究至今已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面崛兴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利用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和概念体系对中国美学进行整体的或断代的解读与研究,出现了一大批至今仍居于重要学术地位的研究成果.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研究尽管以西方美学为理论资源和概念参照,但已经开始显露出了一种回归本土美学的学术意识和趋势.二是90年代以来逐步兴起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涌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以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生存体验再现中国形象,以文学作品为工具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较早方式,也是华裔作家们参与国际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实践之举。该文从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的维度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有利于探究华裔作家自信的文化书写态度和传播中华优良文化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6.
神话是不同地区文学的起源,是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希腊神话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神话也影响着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发展。本文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希腊神话相比较,浅要分析其相似和不同之处,为以后深入研究作一些基础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无疑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 ,可惜国内这方面的著述太少。实际上 ,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早已使得中西比较文学异军突起 ,不仅起到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作用 ,同时也使我们得以借助这一窗口了解更多的西方学术理论前沿的进展和新的课题 ,但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恐怕在于通过与西方以及国际同行的对话和交流 ,把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的成果推向世界。实践证明 ,我们的这一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而且正在进一步落到实处。正如比较文学大师、荷兰汉学家杜威 .佛克马十多年前就指出的 :“…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蓬勃发展,中国却尚未有城市获得"文学之都"称号,这与中国众多城市文学资源丰富的现状不相匹配。本文通过对现有世界文学之都进行分析,总结其核心要素发现:文学之都当选城市具备国际知名度的文学家和作品,独树一帜的地域性文学流派,富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学节庆活动以及彰显文脉和全民阅读的城市氛围。基于此,笔者提出中国城市要申请"文学之都",需由内至外基于文本挖掘进行地方营销,由点及面打造文学景观,由静及动进行文化科技融合开发,自下而上营造文学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中国神话研究,从世纪之初摆脱了千百年来沿袭的对经学、史学、文学的附庸地位,经过一批留学归来的学者的艰辛努力,终于铸造出中国神话学的现代品格,使中国现代神话学成为世界神话学的重要内容。经过五四歌谣学等民俗学运动的准备、奠基,我国神话学出现二三...  相似文献   

10.
"非虚构"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其因独特的写作理念在西方国家掀起了热潮,但在中国,"非虚构"写作到了21世纪才真正得到重视。"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兴起不仅与以《人民文学》为代表的杂志的推动有直接关系,而且与文学自身变革、创作者自身困境、读者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关。本文尝试对"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兴起的原因进行多维探究。  相似文献   

11.
<正>研究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的传播,无论如何是绕不过中国外文局这座巍峨的高山的。如果说,《天下》杂志代表着20世纪上半叶民国政府和以吴经熊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合作,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尝试,那么中国外文局的历史则是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上的一个代表。本文仅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外文局古代作品翻译出版史做一个简略的回顾。第一个阶段:1950—1976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宗岱是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本文探讨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梁宗岱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 ,形成了本土化的象征主义诗学观念 ,并以之来对中西文艺传统中的文学经典进行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 ,同时也是梁宗岱在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框架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新阐释。处于中国文学经典的危机和西方文学经典的兴起这样中国文化发生转型的关头 ,梁宗岱的比较诗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而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认同的需求 ,是借之于比较诗学在历史诗学的探寻中重构中国文学经典、重塑中国诗歌精神的努力。本文希望藉此重估梁宗岱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俄罗斯文化史上出现了一段新的文化高潮,后世将之称为"白银时代",其作为俄罗斯现代文化兴起的时代,在俄罗斯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在诸多艺术形式中,文学的发展始终闪耀着自身独特的光芒,白银时代的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学长河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这一时期也涌现出诸多文学流派和才华横溢的诗人与作家,在俄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笔者以"白银时代"文学为切入点,探究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化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等。  相似文献   

14.
欧美汉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叙事,打破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政治/文学”的二元模式,为国内学者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新的启发和思路。其中夏志清和顾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最具代表性,并因两位学者不同的研究视角,延伸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夏志清服膺“新批评”方法,突出“文学性”这一要素,尽量消解政治对文学研究的影响;而顾彬则把政治当作文学史研究和书写的重要构成因素,强调文学和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话语的加入使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叙述更有“史”的意味。  相似文献   

15.
<正>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性"自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在20世纪初叶传入中国伊始,学术界就将其应用到中国文学全球发展的论述中。其时,中国正在经历从朝代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的"中国文学"、"世界文学"观念因此得以创生。郑振铎是中国最早系统论述世界文学的学者,他于1922年发表的《文学的统一观》一文,认为人类文学虽有地域、民族、时代、派别的差异,但基于普遍的人性,文学具有了世界统一性,这就是世界文  相似文献   

16.
“诗言志、歌咏言。”汉文化是诗的文化,汉诗是汉文化之精华。弘扬汉文化必须弘扬汉诗,汉文化之教学研究必须将汉诗列为重点。在汉诗的教学研究中选取何种视角,应用何种理论,是海内外汉文化教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课题,亦是汉诗教学研究领域众所关心的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特别是诗歌与绘画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在世界学林方兴未艾。比较文艺学(comparative arts)作为一门新兴人文艺术学科已被纳入不少高校的课程。这门学科在文学教学研究的传统模式之外另辟蹊径,在文学教学研究中能收触类旁通之效,在对一国或一民族文化的总体认识上亦能获融会贯通之益。比较文艺学的兴起影响冲击了汉诗教学研究之常规,促使我们推陈出新,对之进行必要的改革。 如何将现代比较文艺学理论应用于汉诗教学研究,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依笔者之见,从中国传统诗学“诗中有画”这一命题出发,综合应用现代比较文艺学、诗歌符号学理论和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将汉诗  相似文献   

17.
旧体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和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构成,然而自清末民初起接踵而至的社会转型、国家政治体制变革,再加上中西方从科技到文化的剧烈碰撞,在中国学术界很快形成"西学至上"的主流思潮,开启了西方文化挟裹下颇为激进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检讨模式,也因此影响到文学史的书写,造成如今大部分现当代文学史残缺的现状。实际上从"五四"以来旧体诗词并没有销声匿迹,它不仅拥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群和作品,更贯穿于现当代文学进程中,影响着白话新诗的发展。将参与现当代文学史进程的旧体诗词重新纳入其中才能恢复我国历史与文学史的本来面貌和完整性,还原客观存在的、被遮蔽的文学现象,这对于今后我国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对"人学"的不断挖掘与发现才是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国内外首部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意识流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关系的文化理论专著,《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不仅科学地梳理了两者之间的流变路线及相融吸纳的关系,而且弥补了中国现当代意识流文学研究的空白,给当代中国文学"人学观"带来新的认识和体悟。近年来莫言、阎连科、曹文轩等名家在世界文坛的熠熠闪耀,充分体现着对西方文化"中国化"科学研究的现实需求,这也正是探寻"人学"的意识流动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是20世纪西方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曾被评论界誉为是"战后英国最有才华和最严肃的小说家"。《收藏家》和《魔法师》是他的两部得力之作,细读其作品发现,这两部小说都关乎男性的成长,男性在女性和神性的引导下,男性逐渐从极端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红色文学担负向世界传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塑造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生活形象,为我国促进外交,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沙博理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积极促进中西方国家文学层面的交流。胡庚申教授最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以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视角研究翻译活动。该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沙博理译介的茅盾作品《林家铺子》和《春蚕》,分析其红色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探讨生态翻译学如何具体解决案例,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探究中国红色文学的翻译策略选择,以期为中国红色文学的英译及中国红色文学“走出去”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