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一流学科具有顶尖级的学术带头人与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充足的学术经费与先进的科研设备,开放有序的动力机制与协同竞争的创新机制,以及卓著的学术成果产出与突出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学科可以提升大学的美誉度;通过吸引优秀师资与生源使大学形成持续竞争力;可以有效推动大学声誉的再生产;可以带动其他学科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的整体水平。"双一流"建设需要创新人才聚集与成长机制,吸纳青年学术领军人才;建立开放有序的学科融通机制,形成互相支撑的一流学科群;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培养一流人才作为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对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领域,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对于促进科技发展和经济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和生成逻辑,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重应用技术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传统学科突出而相关学科薄弱严重阻碍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过程中,要兼顾创建世界一流与服务国家发展,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抓手,在重视应用技术研究、攻克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基础性研究,产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要以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着力提高相关学科建设水平,构建互利共生的学科生态体系,在高原上筑高峰,应该是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师教育活动,具有开展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应该充分强化和发挥这一优势。但是,随着教师教育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综合大学越来越多地参与教师教育活动中,师范大学的发展空间受到了综合大学的严重挤压,其教师教育竞争优势衰弱、竞争能力衰退。如何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赢得发展优势,形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发展格局,已经成为师范大学面临的紧迫性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在建设一流师范大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强化教师教育优势,形成以一流教师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学校发展格局,加强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师教育资源整体发力;强化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学科建设,凸显一流师范大学办学优势;加大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出一大批卓越教师;积极夯实教师教育研究,形成引领西部教育发展的科研阵地;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促进西部教育发展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4.
一流学科成就一流大学。哈佛大学注重围绕内涵发展学科。哈佛以法治、民主和自治的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保障,以形成卓越学术共同体作为理念先导,在尊重学术权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院系的办学自主权,紧密围绕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和研究生教育等内涵推进学科发展。哈佛经验表明:构建卓越学术共同体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办学者需要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围绕形成大学制度、办学理念和学科组织逐渐提升整体办学质量;作为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的内在运行机制;学科发展需要保持忧患和竞争意识;办学者应与时俱进地理性审视大学文化传统与学科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5.
世界一流大学以拥有若干门一流学科为标志,而一流学科的形成往往以恰切的学科布局和发展战略为前提。基于学科功能和属性的分类标准,以10所全球顶尖年轻大学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学科分布结构、发展模式、特色战略和绩效特征四个方面,反映年轻顶尖大学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学术战略。研究表明,年轻大学有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学术上的跨越式发展,但前提是具有适切的学科布局及战略选择;促成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并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更可能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学术制度的创新是大学走向卓越的永恒理念;后发型国家切勿盲目模仿成功的学术制度,唯有扎根本土的制度环境才能探索出有效的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当前"双一流"建设面临大学和学科排名的困扰。在排行榜的影响下,排名的一流成为"双一流"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为摆脱排名对内涵式发展的困扰,大学需要超越以排名论一流的话语方式和政策取向,重拾古典的卓越传统,以澄清大学发展的核心价值。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的"好"大学始终是从理念到行动均朝向卓越的大学,而不是从思维到行为一路追逐排名的大学。  相似文献   

7.
学科聚集是大学的本质特征,院系是大学本质与职能的主要载体,因此,院系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科的发展、交叉与融合,这就决定了院系设置必然要遵循学科的发展逻辑。同时,院系是大学科层制中权力承接与下传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在学科逻辑与管理逻辑的双重作用下,大学院系设置应该以学科的成熟度为标准按照不同的学科门类建立学院,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学系,同时,要把握未来学科的生长点或社会的现实需要灵活设置特色学院;突出院系在大学教学中的实体性地位,用"邦联制"的宏观管理模式在院系中建立科学规范、成熟稳定用人机制、财务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以保障院系作为学术组织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科建设具有双重属性,打造世界一流教育学科既是教育学科自身发展、追求卓越的需要,也是更好服务于我国学科建设和大学发展的需要.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一流高校基于不同的办学传统、社会文化和现实需求形成了多样化的学科建设模式,[1]不同的学科建设模式内隐着异中有同的学科建设特征.厘清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建设特征,有助于我国一流教育学科建设靶向发力,完善学科建制,提升学科水平.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优势学科群的内涵、特点及构建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优势学科群是在大学组织内部,为促进学科生长点的产生,具有内在关联的学科在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科管理三维取向下形成的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知识体系。其特点表现为知识体系的新架构、学术生产的新途径、资源聚集的新载体和大学发展的新特色。构建大学优势学科群,需要从理念、制度、结构和机制四个层面给以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一流学科建设中,诸多大学主要遵循经济逻辑,使得学科建设过分追求投入产出比,功利色彩浓厚;学科发展的自然生态被破坏,学科之间极度失衡;学科教学事实上被忽视,学科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考评体系对知识运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科建设缺乏深厚的社会土壤;学科建设的经费对学科发展的环境、制度、理念等软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等等。基于学科生产、传播、运用知识的目的,基于当代知识生产模式的异质性、情境性、跨学科性、社会反思性、规模效应、本土性等特点,从大学的层面来看,一流学科建设必须遵循知识生产逻辑与经济逻辑辩证统一的原则,以知识生产逻辑为主线,经济逻辑为补充。具体表现为:坚守知识生产逻辑的主线;凸显知识的本土性与应用性;提倡"学科群"的理念;坚持全面的"学科"概念,彰显学科中教学的元素;加强一流学科团队的建设;尽量减少行政权力的粗暴干涉,使学科成为一个能够自主发展的自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11.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推动了大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发展的结构优化,提升了科学公信力和强化了科学理念指导,有助于优势特色学科与特色专业的共进建设。结合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大学优势特色学科的确定要突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注重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突出科研原创性水平、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社会和满足国家需求。综合来看,要抓好内涵建设、调适行动逻辑、重视成果培育、强化平台建设,以此从多维层面考量发展理路,最终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2.
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强有力保障。治理共同体是一个关系治理系统,同时也是复合共同体、参与共同体和卓越共同体,它的教育诉求表现为:以权力为尊重服务、以合作开拓视野、以教师领导角色提升治理能力、以教学质量创建卓越文化。构建治理共同体需要整体性思维、制定战略规划、达成质量保证的共识、培育自治共治意识和形成平衡机制。治理共同体是大学有效治理的重要理念与行动。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有赖于健康的学科组织,它能够实现绩效与学术声誉、社会责任、理念引领的协调一致,并有能力实现持续发展、自我更新、质量跃升.以学科组织健康为理论分析框架,分别从动力来源、行动路向、学术结构维度观测世界一流学科的组织健康特征,在此基础上整合学科组织健康的理论框架,旨在探寻与学科可持续成长相适应的组织理念、结构特征.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学科不仅需要持续推动知识组织化建设,更需要面向知识网络化的挑战改造其组织结构;世界一流学科并不期待大学制度层面的跨越式变革,而应该遵循学科可持续发展规律促进知识创新与组织演化迭代更新;世界一流学科是一个系统形塑的结果,特别重视"大学学科"理念的深化,以及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突破口,走多样化发展之路。这要求我国大学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战略,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向着"双一流"目标迈进。随着大学、社会、政府、市场的关系日趋密切且复杂,在合作和应用中生产知识并运用知识,同时获取自身发展,已成为大学实现"双一流"的重要路径。在知识传播、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新兴大学应运而生,与传统大学不同,新兴大学更强调结合社会的多样化、开放性需求进行创新、改造与突破。从战略管理视角来看,创业型战略顺应了新兴大学的特质,它是"双一流"背景下新兴大学的一种战略选择,它为新兴大学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提供了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以2002年至今的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水平评估结果为源数据,对17所工科类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发现:这些大学在与本行业相关的主干学科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但部分传统学科面临挑战;优秀学科发展呈进步趋势,但整体学科竞争力不足;可持续性与多样性的学科生态尚未形成。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可以通过实施"倾斜-共生-融合-提升"的学科建设策略,培育更多优势学科,推动学科结构的有序拓展,持续提升学科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人才培养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逻辑旨归与目标导向。"双一流"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质与变革,以人才结构优化促进学科发展和高校革新。本研究依托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的人才培养模式文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过程、制度和评价四个维度分析发现,6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逻辑起点、以"分层规划"理念贯穿全程等共性特征。此外,6所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方式及特色表达上存在较大校际差异。基于文本的综合分析导向,未来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心在于构建"一流学科+地域特征"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构筑"专业素养+创新技能"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实践平台+社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  相似文献   

17.
一流大学一般是指一流研究型大学。在创办一流研究型大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人才而非是钱,特别是大学校长,而唯有杰出的大学校长才能胜任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一流研究型大学得以成长首先需要继承大学的文化基因,即必须以真理追求为使命,以责任担当为动力,以实验精神为导向,以有效组织为支撑,否则就没有根基,这构成了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其次需要由杰出大学校长引领,优秀教授团队支撑,稳固的后勤保障和高效的管理维护,由此构成一流研究型大学运行逻辑。再次是依靠共生、互动、竞争、互补机制使特色生成,这构成一流研究型大学成长的生态逻辑。只有当内在逻辑、运行逻辑与生态逻辑相互契合时才能使一批一流研究型大学崛起。这一切就构成了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生发逻辑。  相似文献   

18.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依托行业、面向行业、服务行业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特色,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文化传承。随着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作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需要在实践层面重点处理好传承优势与创新发展、学科"长板"与学科"短板"及聚焦特色与扩大开放这三对关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世界一流学科卓越教学,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著名大学纷纷遵循“教与学学术”思想开展了一流学科卓越教学探索.近年来,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为实现一流学科卓越教学,通过搭建虚拟+实体+基层的教与学学术共同体平台、实施项目制、培育支持性教学文化以及全方位立体化的资源支持,形成了系统、全面、有效的卓越教学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世纪之交,我国实施了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宗旨的"985工程",日本则出台了以创建大学卓越研究中心为宗旨的"21世纪COE计划"和"全球COE计划"。两国政策在建设愿景与目标、组织与实施、资助对象与重点建设学科领域、实施周期与建设经费、评价与绩效考核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日本建设卓越研究中心的政策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包括:加强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依托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大学准确定位;融合研究与教育职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引入课题竞标机制,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导入第三方评价,加大社会参与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