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学、实用的报刊是农民掌握信息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助手”。但是,笔者发现,长年看不到报刊的农民大有人在,征订报刊的农民少之又少,甚至有一些农民压根儿就不知道有征订报刊这回事;在农村的一些地方,村里的报刊大多成了村干部的专用品,群众根本无法阅读。由于看不到报刊,报刊的“精神扶贫”、“信息扶贫”作用就得不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农民信息闭塞、思想僵化,有的地方迷信盛行,赌博成风,法制意识淡薄,道德观念淡化,这都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2.
萧丝  方桐 《新闻前哨》2014,(11):31-3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中,以农村、农业、农民为服务对象的“三农”报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报刊史上一道亮丽的景观.然而,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渐深化,“三农”报刊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如发行量快速下降,广告收入不增反减;如强势媒体跨区域扩张,“三农”这块领地难守,生存空间越来越窄.据了解,目前,从全国范围来说,“三农”报刊大多经营困难,生存艰难,境况黯然.  相似文献   

3.
打开收音机或是翻开广播节目报,有时听到或看到“专栏”、“栏目”之类的词句,我觉得不合适.显然,这类词是从报刊移植过来的.尽管广播、报纸都属新闻这一行,有不少行话、术语可以通用,但“专栏”、“栏目”等词,是根据报刊有版面、页数之说,创造的专用术语.它们指的是“报刊按内容划分的版面”,或是报刊上“性质相同  相似文献   

4.
当今抄袭剽窃之风盛行,屡禁不止。“窃公”不仅有当教授的,也有识字不多的农民。报载某村庄整村人都在抄,某农民将报刊上别人的章打印寄往全国各地大小报刊,一年得稿费十几万元。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7,(7)
恳望更多的报刊为农民雪中送炭编读往来《报刊之友》编辑部:我有一个建议,讲出来和各报刊老总商量。这就是与农村、农业和农民相关的报刊,在今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年”中,如何为唱好科技兴农这本经再鼓一把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央近年来采取许多措施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什么谓之“杂谈”?在各种介绍新闻写作的书中,似乎没有这个品类.它,应当是各式新闻评论、时事评论、群众性评论、署名文章、杂文与随笔的总称.将“杂谈”作如是观,那么可以说它在一切报纸、杂志中都是常见的文体;而且,在一些报刊中它出现的频率极高,因而拥有大量的作者和读者.由此不难推知:它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杂”.“杂谈”作者,如能对它那杂的特性作深切的体察,从而尽力适应杂的要求,就有望创作出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作品来.我以为,可以着重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去适应.适应内容的杂.由于“杂谈”可以在几乎是任何一种报刊落地生根,而报刊本身又有着综合性报刊、文化类报刊、经济类报刊、行业类报刊等分别,可见“杂谈”可以谈的问题是十分广泛的.就一种综合性报纸来说,各个版面、专刊之中,也有迥异的“杂谈”地盘.“杂谈”作者当中的好手,会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为此,“杂谈”作者心目中经常转动着捕捉“问题”(题目)的雷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了“杂谈”作者的生活本能.相反,“杂谈”写作的初学者之所以常常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好写,正是由于他对“杂谈”内容之杂缺乏体察,还不能适应.要在“杂谈”写作上“更上一层楼”,就要培养自己热爱生  相似文献   

7.
当今抄袭剽窃之风盛行,屡禁不止。“文窃公”不仅有当教授的,也有识字不多的农民。报载某村庄整村人都在抄,某农民将报刊上别人的文章打印寄往全国各地大小报刊,一年得稿费十几万元。“文窃公”的伎俩多种多样:1、原文打印,署上自己的姓名。2、改头换面或斩头去尾或作少许改动。3、原文打印,原作者名字不改,但通联地址改为自己的,注明发表署名为“笔名”,真实姓名写上自己的,以领取稿费。4、将原作者名字和自己名字并列,自己的姓名排在前面,以制造合作假象,而通联地址是自己的。5、改换作者名字,如原作者叫“张三”,他的“笔名”就叫“张三…  相似文献   

8.
陆元林 《传媒》2008,(2):47-49
农村是否有报刊市场,农民群众是否有读书看报的愿望,都市报进农村是弊还是利,如何发挥农村报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这些都是当前报刊发行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浙江农村报刊市场的分析对其管窥一二.  相似文献   

9.
“九亿农民”之说已见于报端,如标题: 《心里装着九亿农民》(1993年4月15日人民日报第四版)。 如此看来,我国现有九亿农民无疑。但若认真推敲一下,又感到有些荒唐。农民这一概念的含义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社会劳动者人数达5.8亿(1992年5月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农民只是社会劳动者的一部分,怎么竟超过了社会劳动者总数? 那么确切地说我国现在究竟有多少农民?《农民日报》载文称:“当前,我国有3.2亿农业劳动力”(1992年8月25日陕西日报三版“报刊纵览”栏)。这就是说我国农民的总数。农民不应包括农村的婴幼儿、学生和主要从事商业、运输业、手工业的农村人口。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8亿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2000多种报纸中只有二三十种是面向农村的.总发行量只相当一份办得好的都市报的发行量:我们绝大多数报纸近几年都在“都市化”,大中城市报刊大战越演越烈.农村却出现了“报荒”,成了“信息孤岛”.农民在享受新闻信息方面被边缘化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某周刊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一文中称:“我国10亿人口,8亿农民,农村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劳动力不转移,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是不可能的”。文中显然将“农业劳动力”与“农民”当成“农村人口”的同义语。这种说法不少报刊也有,值得商榷。一、我国农业劳动力没有8亿。据统计,1983年我国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的人数总计为34258万人(中国统计出版社《光辉的三十五年》第152页)。说“8亿农民”或“8亿人搞饭吃”,都  相似文献   

12.
某周刊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一文中称:“我国10亿人口,8亿农民,农村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劳动力不转移,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是不可能的”。文中显然将“农业劳动力”与“农民”当成“农村人口”的同义语。这种说法不少报刊也有,值得商榷。一、我国农业劳动力没有8亿。据统计,1983年我国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的人数总计为34258万人(中国统计出版社《光辉的三十五年》第152页)。说“8亿农民”或“8亿人搞饭吃”,都与实际不符。若承认它是对的,那就意味着我国农民有两种:一种是劳动者,一种是非劳动者。非劳动者怎能算是“搞饭吃”的人?  相似文献   

13.
邓洪涛 《新闻前哨》2006,(12):76-77
从理论上说,中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和城市新闻信息过剩相比,农村报刊市场远没有“饱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为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良好机遇。从农村报刊结构看,农村报刊非常稀缺:党委机关报成了“村书记报”,一般躺在村委会,农民订不起,也看不到;都市报、晚报、晨报不愿去盲目扩大这种无效发行。农村报刊市场成为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成为传媒竞争“最后的市场”。  相似文献   

14.
今年1月22日上午,笔者和湖北“集报大王”徐孔章先生,按约定的时间来到新华通讯社拜访穆青同志.穆青认真地听取了徐孔章先生有关筹建“中国报刊碑林”远景规划,并翻阅徐孔章先生带的一些资料以及新闻界对报刊碑林的报道,肯定地说:“建造一座中国报刊碑林很有意义,我很赞成,大力支持.我国报刊种类很多,要全面规划,分批实施.先可把我国一些主要的报纸、杂志,有代表性地选择一些,突出表现好的东西,不要把好的淹没了,搞一个小的、精致的精品碑林.这样好办些,也利于游人参观,不要贪图大规模.”穆青说完这番话后,稍微停顿了片  相似文献   

15.
农村是否有报刊市场,农民群众是否有读书看报的愿望,都市报进农村是弊还是利,如何发挥农村报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是当前报刊发行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做了近两年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现阶段,建好农村报刊市场,加快农村报刊普及,对于培育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创建农民读报点、  相似文献   

16.
李新生 《今传媒》2008,(3):24-25
一、农业报刊的经营现状 不管业内人士怎样讳言,目前各地农民报、农业报及各种涉农的科技类报刊,实际期发行量极少有超过二十万份的,达到十万份发行量就是不错的了.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广播、报纸、电视这三家主流媒体,广播电台的历史是比较长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广播电台就承担着巨大的宣传任务,特别是“文革”中,除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等重要报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除了省级广播电台也在担负主要宣传任务外,大家都还记得遍布祖国各地、千家万户的“小喇叭”,在报刊、电视尚不普及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群众把“小喇叭”作为获取各种信息的首选。家家户户门后安装的纸制小喇叭,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8.
刘刚 《新闻世界》2009,(10):52-5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高度重视.各级宣传部门重视“三农”报刊在农村的作用,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三农”报刊迎来了春天。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三农”报干U仍尚未走出发展困境,在各类媒体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究竟如何做强“三农”媒体,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全国农民运动的高涨与北伐战争的爆发,在我国传播史上史无前例地出现了第一次农民“报刊潮”,不仅在发展历程、宣传功能和出版形态方面独具特色,而且在宣传革命思想、促进农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后人认识和研究中国革命史和传播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他是一位依靠轮椅“走路”的农民。他是一位摇着轮椅走乡串村采访,伏在用木板搭成的“书桌”上写作,从而有数百篇稿件见诸报刊、电台的“农民土记”。名作家湖涌称赞他“既能走过芬芳的早晨,又能走过泥泞的黄昏”。他的名字叫陈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