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艰难的历程——论“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农民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 《文教资料》2007,(7):90-92
本文从农民立场出发解读当下的“乡下人进城”文学,深入剖析作家遵循农民立场采取的对立性叙事对抒写进城农民悲剧性命运的意义,并进而考察这种立场给小说叙事带来的局限性,从特定角度评价这种文学现象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胡适的“白话文学正宗说”的文学史意义和对政治与文学关系中的鲁迅文学姿态的阐释,强调了“五四”新文学传统中的民间性立场及其价值取向,即白话文学主流地位的确立和民间知识者个人主场的建立,不仅是重写了中国文学史,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知识者的价值观立场的重建。这也可被视作是“五四”新文学的最重要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学史写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价值标准的确立。目前出版的两部有影响的文学史分别代表了学术界两种不同的文学史观和价值立场。有人认为文学史应当采取一种客观、冷静、中性的立场,尽量“还原历史情景”而不作价值判断。但是,文学研究的性质不仅要求文学史写作者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历史事实的描述,而且要求研究者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对文学现象和作品作出价值评判,因此,只有站在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才能发现以往文学史所不能发现的优秀作品,才能找到文学作品潜在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兴起于世纪之交的打工文学以其全新的人物形象塑造独步于当代中国文学,揭开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崭新一页,但打工文学的正名问题却成为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困扰。论文紧扣与打工文学正名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作出学术辨正:其一,关于打工文学的写作对象和写作主体;其二,关于"在生存中写作"与"在写作中生存";其三,关于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的对立。论文指出,当代文学史对于打工文学的书写有必要在打工和文学之间、生存体验和艺术提升之间、精英立场和大众立场之间作出严肃认真的学术判断和价值衡估。  相似文献   

5.
从叙述者立场的"坚定"到"犹豫不决",洪子诚的文学史叙述立场的变迁在他的文学史著述中可见一斑。本文试图通过他的文学史著述的梳理,重点考察《问题与方法》一书,来探讨洪子诚文学史观及其文学史写作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老向创作的黄土情结和大众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一场席卷中原大地的“平民教育”运动,催生了一位“农民文学家”———老向,是他将五四“平民文学”的倡导推入田野实践。抗战爆发后,他又率先进入通俗文学领域。一个自由派作家强烈的乡村意识和朴素的平民关怀,使他的文学创作直达民间和民众,较早搭建起新文学与读者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从某种意义上看,老向的创作又是40年代中国文学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前期实验”。老向的文学实践表明,新文学从“西学“到最终走向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运行轨道,这既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文学家们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5,(9):107-11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包含若干重要概念。"文学"与"文学史"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厘清它们的内涵是文学史研究的前提。"历史观"与"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研究者所秉持的立场,对历史哲学中主客体关系的看法是历史观中带有本质重要性的一个方面。"现代性"与"入史标准"主要牵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问题,其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思想史范畴的概念,当它被视为文学作品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标准时,就呈现出与百年中国文学难以兼容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胡全章 《中文自学指导》2010,(4):66-71,F0003
卢冀野《近代中国文学讲话》是与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同期出现的近代文学史著作,其对近代作家的取舍范围和学术立场与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稿本》均有较大差异,其对近现代诗文创作的演变轨迹和存在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近代戏曲演变过程及成败得失的梳理与评析则具有开拓意义。然而,这部具有独立学术品格的文学史著作,却长期以来湮没无闻,原因主要在于卢冀野的文学观念和学术立场与彼时及当下的主流学界存在较大分歧。  相似文献   

10.
"东方文学"在国内外国文学研究中历来是弱势群体,"东方文学史"的编写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除了模仿欧美文学史的体例和编排,在名称以及内容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通常意义上,"东方文学"包括亚洲文学和非洲文学,然而"东方文学史"里绝大部分内容是亚洲文学,非洲文学除了古代埃及文学和当代几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其他少有提及。此外,"东方文学"是相对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学"而命名的,不符"东方人"自己的立场。综合以上两点,故"东方文学"应为"亚洲文学"比较合适。研究"东方文学"的学者编撰的文学史各有千秋:除了集结了著者心血的优秀著作外,也有些编著思想陈旧,堆砌史实,互相模仿,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学史观,没有重视文学和社会、文化等之间的联系。历史在运动,文学史的编写永远都是进行时。  相似文献   

11.
《平凡的世界》在当代人阅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被广泛阅读.但民间持续高涨的阅读热潮并没有带来文学研究者和评论家们的热切关注。由于精英文学、高雅文学的立场.以及以西方现代艺术为参照框架的评判标准,使得这样一部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处于一种被漠视和尴尬的处境。因为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巨大的现实意义,所以确立《平凡的世界》新的文学史地位.不仅是对作家路遥在当代文学史上所作贡献的肯定,而且对我们新世纪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以及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突破了文学史写作的传统模式,从人性的角度再认识各个史段的文学现象,体现了编著者鲜明的价值评判立场.它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采用宏观、综观、微观研究三种类型相结合的文学研究方法,全面讲述当代文学发展史.同时,此书全新的文学史分期及编写格局也展示了新稿之新.  相似文献   

13.
正在以《西化与化西——中国文学史研究是否应该回归中国文学本位立场》为题的对话中,方铭教授认为当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所引进的西方文学体系对于中国文学研究是不利的,会破坏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但笔者认为不然。正如王锺陵教授所言,国别文学史的产生是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在各国的启动,各个民族国家的互相比较与借鉴,民族观念与世界观念同时在发展[1]。中国因闭关锁国等缘故较晚才加入现代化进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必须确立和构建科学的“多民族文学史观”,充分尊重和肯定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的实际性存在。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长期互动、共同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史的融合途径都参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史和主流文学史相互融通的路径,并且在价值层面对少数民族文学史构建合理性进行评判,对最终通达多元汇通的多民族文学史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方文学,即亚洲和非洲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分为古代、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将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加以对照和比较,可看出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古代东方地区是世界文学的摇篮,中古东方文学丰富多彩、光辉灿烂,近代东方文学实力较弱但却放射异彩,现代东方文学正在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实证论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影响雪临文学是一种历史的现象,甚至研究文学的人就处在历史中。他的观念、思想.无论他是持历史主义还是反历史主义的观点,都是历史的产物。思考文学这一行为使我们不断超越既有文学史的地位。从俄国形式主义到英美的新批评,从捷克布拉格学派...  相似文献   

17.
<正>新时期以前的批评者大都将关注重点放在中国女性文学产生的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考察之上,持有一种既反抗又兼容的批评立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来研究文学的学术实践大量出现,中国女性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命名及由此而来的争论和置疑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写作观念进行了再探讨,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有:文学史写作所依据材料的真实性及其确认,非主流文学的文学史地位及其与主流文学的互动关系,文学经典确证在文学史写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从1917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到30年代的文学史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态度有一个转变。胡适在分析五四新文学发生原因的时候,和陈独秀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胡适在他的文学史自述中,淡化了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这一命题的意义,淡化了近代的白话运动,从而突出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胡适的文学史自述是“戏台里喝采”,作为一种文学史叙述策略,影响了后来的新文学史写作。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不同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早期少数文学史集中在对于鲁迅小说的印象式评价;中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作品得到多维丰富展示,鲁迅文学地位逐渐提升,思想家地位基本确立;后期文学史,鲁迅的"革命者气质"得以凸显,阶级论中革命者的形象初步形成。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是鲁迅文学史形象建构的重要环节与思想资源,体现了丰富的文学史观念与个性化的鲁迅映像,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认知与鲁迅书写的重要传统,对我们全面认识鲁迅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大多无法跳出印象解读的局限,缺乏文学历史的宏大视野与较为科学的文学史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