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安庆府志的修纂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有文献记载的安庆府志始于宋代。自宋至清,安庆府志修纂至少在十五次以上,修成府志十五种以上,今存府志共七部。考索安庆府志的修纂次数和存佚情况,对于准确把握安庆方志修纂历史,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蕴藏其间的地域文化资源,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据正德《金山卫志》建置志沿革条金山故城按:“枢要周康王东游镇大江所筑,以南接金山,因名。”“明洪武十九年,命安庆侯等官沿海置卫,即华亭镇筑城,始有金山,盖与海中金山相直,并循周康城名以镇海之。”又据《上海文献提要选录》载:“金山左临大海,右控浦江,自昔即称形胜之地。地旧属华亭,明洪武间筑城防海,始置为卫,设都指挥以守之。清  相似文献   

3.
《旧唐书》中的人物纪传多叙及唐人所著书的状况 ,检之《经籍志》 ,多有失载者 ,或虽有载录 ,亦有不详或矛盾之处。《旧唐书·经籍志》本开元时之目录制成 ,失载者甚多 ,不止中晚唐多有失载 ,初唐亦失载不少。  相似文献   

4.
一、方志的文献价值方志有广狭义之分,前者在图书分类学上包括全国性的总地志,如《大元大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后者是专门记载省、府、州、县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名胜古迹……等情况的地方志,如《长安志》、《广东通志》、《莱州府志》、《永清县志》等。方志的起源可上溯至《尚书·禹贡》。有人认为方志首创于隋崔廓所纂修的《区宇图志》,实际上东汉时期袁康纂修的《越绝书》、东晋常璩纂修的《华阳国志》等都属  相似文献   

5.
明代胡缵宗纂修的《安庆府志》,在地方志修纂史上享有盛誉,然其卷数,各家说法不一。胡缵宗自称其志十七卷与余珊称胡志十六卷,主要是以按类分卷、以卷统篇的体制来统计卷数的,只有"记"类例外,篇卷合一,一卷一篇。而嘉靖刻印本计为三十一卷,是以按篇计卷、总篇次与卷次合一的体制计卷的。两种计卷体制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至于十六卷与十七的差异又是由于对胡氏《自序》是否算作府志正文而产生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为三十卷和当今学者提出的二十四卷新说,皆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6.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179-179
"棚民"是指明代以后的外来移民,以安庆府辖县为多。明清时期,徽州因徽商致富后,带动家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富裕之名远播,外地人纷纷来徽州淘金。他们来到徽州以后,在旷野搭棚居住,靠手艺或出卖劳  相似文献   

7.
纂修方志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元明清三代中央有修志机构一统志馆,明清地方各级省有“志馆”或“志局”,县有“志科”。本文概述一统志馆在纂修全国总志及地方志方面的作用及成就。  相似文献   

8.
《甘州府志》采用类目体,基本遵循了清朝自康熙至乾隆年间首次纂修《大清一统志》所拟定的体例,又能借鉴《重刊甘镇志》;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注重文征。《甘州府志》的纂修者署名为钟赓起,四篇序言及《修志告示》也无一语涉及他人。但细读全志就会发现,在钟赓起之前和同时还有王学潜、庄学和等人创修或编纂该志,其功绩不容抹杀。  相似文献   

9.
明、清是云南方志纂修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云南社会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随专制统治在云南的确立,汉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各少数民族聚居区挺进,为方志纂修提供了文化基础。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为方志的纂修提供了经费保障,也使一批学养深厚的儒生、儒吏参加到方志纂修的具体工作中,方志数量大增,省志纂修成就斐然,各府州县志也纷纷问世,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云南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明清云南省志的特点及纂修经过,前贤多有述及。各志的体例类目及变化,李景煜《方志渊源与云南历代省志成书体例篇目辨析》一文作过专门论述,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亦作过精当评述及部分点校出版的志书校注者亦作过论述,学者涉及尚少。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从社会环境发展变迁的角度,对现存明清时期云南省志的体例类目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进行深入论述,以期对云南地方文献的研究中提供些微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安庆师范大学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安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戏曲之乡、文化之邦、禅宗圣地"的美称。安庆也是安徽之源。安徽省的"安"即取自安庆,安庆府和徽州府各取一字加在一起就是"安徽"。安庆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现在的校址为1897年的敬敷书院旧址,敬敷书院1901年改为安徽大学堂,1928年成为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1977年恢复本科招生,1980年成立安庆师范学院,2016年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学校所在的皖西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大别山革命老  相似文献   

11.
明万历十九年南京周曰校万卷楼首先将传统经史注疏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应用于通俗小说的刊刻,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础上,增加广告识语和大量注释考证并分类,刊刻出版《新刊校正出像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评点史看,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是早期通俗小说评点由传统注疏向文学评点的过渡,对明清坊刻本通俗小说注重以评点作为有效商业手段和传播形式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代广西进士共有201名,在明代各省直名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贵州。其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分布则表现出前后低中间高的特点,洪武四年至成化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55人;成化五年至嘉靖三十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88人;嘉靖三十五年至明末的30科共考中进士58人。另外,进士地理分布也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在广西所属的11个府中只有8个府有进士分布,其中100人出自桂林府,而思恩、思明、镇安三府俱无进士。  相似文献   

13.
关于明代宗学开始正式设置的时间,目前学术界看法不一,有“嘉靖九年六月说”、“嘉靖二十四年说”。通过考证认为,“嘉靖九年六月说”、“嘉靖二十四年说”皆无法成立。明代宗学的设置经历了一个过程,嘉靖初至嘉靖四十二三年是明代宗学设置的探讨阶段,嘉靖四十四年,明政府将设置宗学写入《宗藩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同定下来,确立为国家制度,然至隆庆三年,这一制度才开始得到逐步落实。明代宗学于隆庆三年开始正式设置。  相似文献   

14.
汪藻生前,虽著述丰富,但其作品在时代变迁中,有较多散佚与变更。在宋代,汪藻别集有《浮溪集》六十卷、《龙溪集》六十卷、《猥稿外集》一卷流传;至元代,《浮溪集》六十卷尚在流传,而《龙溪集》、《猥稿外集》则不见著录;至明代,《浮溪集》亦散佚,流传较广的是后人辑佚编成的《浮溪文粹》十五卷。《浮溪文粹》在明代主要有四次刻印,分别在正德元年、嘉靖十年、嘉靖三十四年、万历年间,后三次刻印皆以正德本为底本。至清代,《浮溪文粹》十五卷又有被重新整理刻印的康熙七年汪士汉居仁堂刻本;此外,汪藻的别集在清代又有大的整理,即乾隆年间,从《永乐大典》辑出的《四库全书》本《浮溪集》以及陆心源、孙星华所做的补遗。汪藻别集的现存版本主要有《浮溪文粹》十五卷,分别是明正德马金本、明嘉靖汪拭本、明嘉靖钱芹本、清康熙汪士汉本、清《四库全书》本;《浮溪集》三十二卷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全宋文》本。  相似文献   

15.
明有二陆时雍,一为浙江桐乡陆时雍,字仲昭,一字昭仲,浙江桐乡县人,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贡生,是我国明代嘉靖时期著名的诗歌批评家。《明史》、《清史稿》均无传。一为浙江归安陆时雍,字幼淳,归安人,嘉靖进士。疑此二人事迹相混,文章拟对二人生平进行考证。同时笔者将对《唐诗镜》作者桐乡陆时雍的生卒年进行详考。  相似文献   

16.
薛瑄是明代主要的理学家,其《读书录》在明清两代经过多次刊刻,主要有十一卷、十卷、二十四卷、二十卷、八卷几种形式。并且,《读书录》在明代嘉靖至隆庆间有一刊刻高潮。本文就几种主要版本逐一梳理,考其同异及流变。  相似文献   

17.
宋叶采《近思录集解》版本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采<近思录集解>自南宋至清代中叶盛行于世.现存有元代与明前期的各种仿宋刻本或重刻本.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主要刻本为周公恕分类改编本.自明代崇祯至清乾隆,各种仿刻、重刻、合刻等形式的叶采集解本盛行一时.本文就种种版本逐一梳理,注其存佚,考其源流.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过赶年”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赶年”是土家族的民族节日,以追忆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的兵烈壮士,而举行的一系列敬祭活动。印江土家族“过赶年”源于元末明初的抗倭战争,形成习俗于明嘉靖年间,是土家族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吏政改革是高拱主持隆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隆庆三年至六年高拱执政期间,针对嘉靖中期以后吏政败坏的严峻局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挽刷颓风、振兴朝政的改革,在用人之制、考核之制、奖惩之制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整治,成效卓然。高拱的吏政改革不仅刷新了明代吏政,为明代人事制度掀开了新的一页,而且也为其后张居正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开启了隆(庆)万(历)大改革之先河,在明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演义》残叶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介绍了《三国志演义》明刊本残叶,认为该残叶刊行于成化、弘治年间;将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叶逢春刊本、周曰校刊本、余象斗刊本作了比较,认为残叶在字上亲于嘉靖壬午本,疏于叶缝春刊本、余象斗刊本;认为残叶的存在打破了明初以来一百五十余年的“空白”,维护了《三国志演义》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传统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