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自利氏1583年来华到清政府禁教、耶稣会解散,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了二百年左右.传教士一般都采取利玛窦确立的知识传教方式,在传教过程中向中国人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各种学说.  相似文献   

2.
丁琼 《历史档案》2006,(2):61-67
明朝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进入中国,此后各个教派的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在康熙朝中前期,西洋传教士来华是受到康熙皇帝的极大欢迎的,康熙允许他们传播天主教。但由于礼仪之争,康熙命令禁止传教,令在华传教士必须领票,不领票的传教士被驱逐出境。雍正元  相似文献   

3.
一、德国图书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历史回顾 德国图书的传入、译介、出版始于明代欧洲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其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对德国图书传人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编辑活动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在晚清西方科学知识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熊月之先生在其<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中将晚清百年(1811年~1911年)西学传人中国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中(1811年~1900年).基督教传教士居于绝对的主体地位[1].基督教传教士的编辑出版活动,特别是西方科学书籍的编译.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多从文化传播的的视角出发.而对其编辑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中国编辑界的贡献探讨较少,本文试略论之.  相似文献   

5.
黄慧 《出版广角》2016,(6):39-41
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以英译书刊出版为媒介的中学西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昱 《中国出版》2012,(2):63-66
晚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不断冲突、交融与整合的特殊历史阶段,以马礼逊、理雅各等为代表的新教传教士一方面肇始了以英语为媒介向中国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和近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开启了以英语为媒介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大门,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影响。晚清时期以英语为媒介的中学西渐主要体现在新教传教士编纂的汉英双语字/词典、编写的汉英对照书籍、创办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报刊、英译中国文化经典著作等图书期刊出版发行活动。  相似文献   

7.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封闭的国门大开,西方传教士尾随列强军队也大量涌入中国,他们也纷纷效仿以前利玛窦等人的做法,通过宣传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渗透传播基督教义.传教士本来的使命是传播基督教,但他们在传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介绍或传播中西文化使者的角色,以至于当我们历史地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时,不得不考虑到这些传教士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时,不能忽视西方传教士的作用.他们在华创立教会大学图书馆、藏书楼,引入西方教育模式、技术方法,传播西方图书馆管理理念.他们从事的图书活动是中国近现代图书事业的一部分,对促进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近现代文化史和图书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科技传播史上,传教士扮演的是先驱者的角色.但传教士在华进行科技传播时却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阻碍,这其中有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原因、有清明朝大国思维的拘束,也有传教士自身的局限.本文试图摆脱以往学者从历史和社会学角度分析的思路,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作为传播者的传教士自身的局限、作为受传者的明清士人和民众的局限以及传播环境方面的局限,总结出传教士在华进行传播最早却成效不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彦 《报刊之友》2011,(5):141-142
麦都思(1796~1857),是英国伦敦教会传教士最早来华的传教士之一,他翻译《圣经》,编写字典,创办中文报纸,出版图书。他的出版活动从东南亚地区到中国,涉及宗教、新闻、文化,他采用本土化的编纂和传播方法,为中国引进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备,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彦 《今传媒》2011,(5):141-142
麦都思(1796~1857),是英国伦敦教会传教士最早来华的传教士之一,他翻译《圣经》,编写字典,创办中文报纸,出版图书。他的出版活动从东南亚地区到中国,涉及宗教、新闻、文化,他采用本土化的编纂和传播方法,为中国引进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备,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八面来风     
利玛窦古地图展出中国被标为世界中心据美国《西雅图时报》近日报道,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400多年绘制的一幅地图日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展出。  相似文献   

12.
刘鹏 《北京档案》2008,(5):40-41
天主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西方文化在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传教士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据美国《西雅图时报》1月12日报道,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400多年前绘制的一幅地图日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展出,这幅珍稀地图将中国标示为世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所运用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对当今跨文化交流的启示。通过对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及影响作简介,并引用白瑞的文化适应理论及文化整合策略对其教策略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利玛窦传教策略对当今跨文化交流中既坚守自己原有文化,又融合其他文化的“的而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清康熙初,曾发生一起震动朝野,影响中外的大案,即杨光先控告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案。在此案中,有一大批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受株连,又有很多清政府官员包括高级官员受到严厉处罚,顺治朝推行不久的新法又被否定。这一案件至今仍为史学家关注,因此,笔者拟以所见到的清代满文档案和其它文献史料记载为稽考之凭证,对本案的前因后果以及经过作一概述。一本案的引发汤若望(1592—1666年),德意志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通晓天文。1618年,他受耶稣会派遣,来中国传教。当时,由于历局官员所推算的数据与天体运行规律不合,日食测验屡次  相似文献   

16.
近世儒教与基督教的会通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来到中国,初着僧袍,后改儒服,援引中学解释天主教,企图融合儒耶两教。在中西文明交流的意义上说,利玛窦的贡献非凡,他不仅带来了依附在基督教上的西方文化,也传播了西方的数学、地理、天文等科学知识。儒耶两教真正的交流自此开始。在利玛窦来华之前,唐代贞元九年有基督教分派景教进入中国,“虽以尊君事父相号召而欲与儒学伦理妥协,但终究谈不上与儒学的会通”。在利玛窦来华后,会通儒耶两教,  相似文献   

17.
鲁克园 《兰台世界》2013,(4):128-129
<正>清朝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清代时期的中国在整体上还是一个保守、闭关的封建国家,但是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也在慢慢开展起来。清代的各种传教士中耶稣会人员实力雄厚,很多人有着较为丰富的科技知  相似文献   

18.
自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大门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枪炮下被迫打开.伴随着殖民侵略的不断加深,国内人员构成逐渐发生了变化.大批外国人从沿海各地涌入,其中包括商人、外交使节、军人,还有传教士这类特殊的群体.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始于明朝来华的利玛窦,当时中西方尚处于相对和平的交往中,利玛窦等人受到了帝王及官员的重视.但鸦片战争结束了这种互相交流的状态,"中外文化走向上出现了明显的列强强制性单项输入的特征"[1].此后的传教士便不单单是传播西方宗教与科学知识的群体,也逐渐成为帝国侵略的先锋军和辅助者.与武力攻击不同的是,他们企图将西方宗教教义渗透进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中,进而实现文化上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传教士与中国古籍流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籍大量流散海外与明清之际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不无关系.文章揭示了法、英、美、德等多国传教士直接或间接运走中国古籍文献的方式;分析了传教士与中国古籍流散的关系;指出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扮演的华夏文化传播者之角色.  相似文献   

20.
刘燕 《历史档案》2007,(4):48-52
清王朝时期中国与俄罗斯交聘往来,俄国驻北京传教士团都驻在俄罗斯馆.从康熙朝起,俄国使臣、商队在这里从事着外交、宗教、经济贸易和文化等活动.因此,在没建立使领馆之前,京城的俄罗斯馆起到了中俄交往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