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副词问题一直是汉语研究中的热点。本文有选择地对常用的两个副词"都""就"进行语义指向的分析,或可对副词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
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频率副词作为副词中的小类,同样影响着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近年来,副词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频率副词"又""再"的研究也很多。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从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两方面对频率副词"又""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很""真""非常"使用频率很高。因此,对于留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三个词的用法也非常重要。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将这三个词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本人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HSK动态语料库,分析了留学生对这三个词的掌握情况,归纳出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本文从本体研究入手,以三个平面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HSK动态语料库,对程度副词"很""真""非常"分别从语义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用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留学生在使用程度副词"很""真""非常"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有关资料归纳出偏误类型,找出偏误原因,探讨出偏误形成的规律。最后,通过以上分析归纳,找出避免偏误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使留学生能对程度副词"很""真""非常"形成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俄语时间副词всегда与汉语时间副词"总""一直"相对应,但与汉语的"总""一直"在语义上存在差异。二者既有对应关系,又存在差异,通过语义的分析和对比,深化对其语义认识,以便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上述词语。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的"指定"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作动词,二是用作副词。"指定"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唐宋时期"指X而定"和"指定"两种格式并存,开始出现了词汇化倾向,到了宋朝由连动短语演变为动补结构的词。明清时期"指定"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于清代开始出现在状语位置上,逐渐有了副词的用法。本文梳理了"指定"的词汇化及副词化的历程并简要说明了其动因机制,并且指出了现代汉语中"指定"和"指不定"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7,(5):107-114
马王堆医书、武威医简等出土医籍均是口语性较强的文献,能真实反映汉语早期语言的面貌。其频度副词主要有"有(又)""复""反复""数""娄(屡)""再""再三""更""多""亟""每""絫(累)""亦"13个,基本承袭先秦汉语。其中,"又""屡""反复""再三"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其余或消亡或被同义的新兴副词所取代。频度副词"复"经历了由不分已然、未然到主要表示未然的过程。频度副词"有(又)"经历了由已然态到表未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副词"究竟"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但该词最初并不是副词.本文从汉语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了"究竟"一词的历史发展源流.  相似文献   

8.
"差"是西汉时期出现的副词。最初作为程度副词的"差1"分为两类,即表轻度的程度副词"差11"和表高度的程度副词"差12"。"差11"是由"选择"义动词"差"和"差别"义名词"差"语法化而来,到了现代汉语中,只作为文言词语使用。"差12"到了清代,几乎已经不见用例。从六朝时期开始,由"差12"发展出的表"毫"义的否定性副词"差2"被广泛使用,发展至现代汉语,已不见用例。  相似文献   

9.
以汉语让步句中的关联副词"也""都""还"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的共现规律,并通过对语料的实证调查考察它们的实际使用情况。研究发现,这三个关联副词在让步句中的共现顺序为"也都还";左侧辖域广的副词往往包含右侧副词的语义;它们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并不同时出现,"单用"数量多于"叠用"数量。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或将"已经语法化为一个评注副词,主要用于新闻语体中。在句法上具有唯状性,与其他副词连用时位置相对固定;通常与双音节动词搭配使用,进行全幅评注;使用中常与"有望""可能"等共现、对举;"或将"情态化的语义表征为复合情态性、主观性、未然性,同时表未然性的功能得到强化;"或将"的产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留美运动,正处于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它既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重要一页,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篇章。这次留美运动兴起的原因是:1.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2.清政府实施新政;3.开放的留美政策;4.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5.中国社会转型的内部驱动;6.近代城市的兴起和民族工商业的推动;7.美国教会学校的影响。所产生的影响是:1.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2.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3.启动了中国收回主权的外交进程;4.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5.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6.促成了五四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12.
汉译历史教科书在晚清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学术现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真正在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普及,是在晚清新式学堂纷纷使用汉译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开始。而这一阶段,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书院改制这三个教育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本有大学,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不是中国传统的大学。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崛起于民国时期。本研究在了解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概况的基础上,着重从总体层面上民国成立前后的国内外社会背景分析;以及具体层面上,国内的上层力量——政府、教育行政当局;民间力量——社会各界先进力量,即校长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私立大学;国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多元影响——教会大学、留学教育、杜威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理论和学说等方面解析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崛起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汉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历史由来已久。进入明清时期,白话文小说的发展也推动了日本近世文坛上雅俗折中文体的出现。中国小说经过日本文人的翻译、介绍、效仿逐步掀起了具备趣味性、大众化的日本近世读本热潮。本文试从作品的产生时间、在文坛上的定位、创作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国明清小说在日本近世读本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孵化、形成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传统财政预算制度向近代西方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肇始于清末,开拓于民国.清后期是我国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过渡尝试期,北洋政府时期是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创立构建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期间是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论文分析了中国传统预算制度如何演进为具有显著的现代化标志的近代预算制度体系的.透过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王权治理体系框架内的君民治国理政思维如何转换到包括国家管理者和民众在内政治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公共事业治理思维.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的澳门贸易对中外贸易和中国的社会经济有着独特作用 ,伴随着澳门贸易的建立、兴盛、曲折发展和衰落 ,澳门也经历了一个由繁荣到没落的历程。澳门贸易的兴盛既是历史的必然 ,又是时代的产物。它在明清这一中国走向近世的关键时期成为中外贸易的合法孔道 ,推动了中国传统对外贸易向近世贸易的转变 ,更成为中国入超的主要渠道 ,刺激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澳门贸易的罪恶演变 ,澳门也由此成为殖民主义的重要跳板。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清初传统封建言论政策的延续之后,戊戌维新时期晚清政府出现了允许办报和禁报政策的反复,直至清末新政时才再开言禁,制定了一系列适应时势发展的新闻法规,从而使晚清政府近代新闻言论政策最终得以确立。这一漫长、曲折的演变过程生动地折射出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生不是由某一单方面因素引起的,而是由军事、经济、儒家思想、政治结构以及中国历来保守思想综合促成的。从多元视角解析清朝锁国政策产生的根源,有利于我们从历史当中获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文学”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中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过程。清末民初出现了从各种学术路径探讨文学本体的思路,对文学本体进行细致辨析的要推刘师培、章太炎、青年鲁迅等,晚清学者在学术转型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在世界学术格局中的定位进行深度思考。晚清到五四,先后经过数代学人的努力,人们对“文”和“文学”是什么这类根本问题的现代性追问日渐深入。随着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和壮大,在现代民族国家文化教育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现代文学文学观念逐步成熟起来。中国文学由此从古典走向现代,从士人走向民众,从传统之附庸走向独立自足和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与清末民初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大量译介,启发与影响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儿童观的生成,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