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戈尔的《金色花》是一首孩子回报母爱的诗歌,正是感恩教育的好教材。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利用了语文学科自身的资源优势,将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理解尊母、爱母这一伟大主题。  相似文献   

2.
?【设计思路】学生已进行过新诗学习,基本了解了新诗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本设计主要想通过学习新诗写作陶冶学生情操;重点抓住新诗的四个基本要素(情绪、想像、思想与形式),把对诗歌的欣赏与感悟,渗透于教学的步骤当中,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的同时,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学习写诗的兴趣;教学中主要通过当堂模仿训练,感悟写作,共同欣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导写过程】一、导入激趣“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的。我们已学习过十多首新诗,诗人们通过歌唱抒发出心中的真挚情…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说明这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新诗歌单元,第一次真正学习新诗歌。计划安排一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习时让学生朗读课文,仔细品味,体会感情,同时穿插“学法”加以指导,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设想 <天桥>选自<初中语文同步阅读>七年级上册,是一篇情深意切的小说,高尚而无私的母爱流淌在字里行间.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感受并思考母爱的价值,品味朴实而动情的语言,以及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本课设计的基本思路为"检查预习一自学指导一交流展示一重点品读一当堂训练"等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进行体验、感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本课的课型为学法指导课.  相似文献   

5.
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对诗歌产生激情、敏感和直觉;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一首首清新优美空灵的诗歌;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6.
《四季的脚步》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的一首诗歌。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顺序,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幅幅神奇迷人、各具特色的四季美景图。语言富有童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光泽的自然美和浓厚的生活情趣,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在这课的教学中,应立足于“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学习、感悟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有幸听了我市名师张老师的一节古诗课《游子吟》。在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母爱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一个"情"字贯穿教学全过程,使我受益匪浅。一.抓住诗眼——感悟情《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教学中,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本设计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份账单自读自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把读、说、写结合起来,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也是一首意境深远的生命感悟之歌。然而,许多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把分析母亲的形象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文字中透露出来的对生命的悲悯与感悟。因此,我立足重塑教学的“生态、生本、生命”状态,对《合欢树》的教学做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0.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中应抓住一个“情”字,紧扣精彩细腻的语言,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进而理解生活中的母爱。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唤情”、“感情”、“赏情”、“述情”、“传情”等板块,让学生理清思路,感悟亲恩,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1.
教学要求 :1.学习三首诗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感情。2 .能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3.能根据对诗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也可作画 ,或命题作文与自命题作文。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一、学习《暮江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 )三、能够背诵、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 )四、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进行再创作 ,也可以根据诗意作画。(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1.板书 :“莫”。师 :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种解释吗 ?小结学生发言 ,投影“莫”的意思 :  A.姓 :莫文蔚 ;B.表示…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初步感悟作品的能力。2、了解诗词所表现的诗人情怀,学习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领会诗中所具有的深厚的感染力。3、了解和这首诗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难点】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一些困难。【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设计理念]《快乐的节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这首诗共有四小节,重点是第二、三小节。教学时应以诵读和引发学生想象为主,首先抓住题眼,从学生的旧知识入手,激发学生读的欲望,然后通过不同的朗读要求,引导学生不断地与文本对话,逐层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其意境。要合理地将本课与其他课程整合,利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诗歌内容的快乐和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课文配有彩图,学习时可根据画面展开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犤教学目标犦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色”。理解由生字组…  相似文献   

14.
设计思路一、结合主体课文的教学,感悟亲情第一单元围绕“亲情”选编了《礼物》《平分生命》《妈妈的葡萄》三篇主体课文,选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拳拳亲情。1.联想表达。《礼物》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亲人赠送的不同礼物,以及他们深深的关爱和期盼。语言朴实,构思巧妙。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问:“你收到过亲人的什么礼物?”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书、玩具、衣服、文具等,“你能不能仿照课文写一首小诗歌?”学生结合自己多彩的生活,通过联想加工,就会写出…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译读《黄鹤楼》,能够把握诗歌大意,描绘诗歌的重点画面。2.抓住诗眼,能够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愁”的丰富性,掌握赏析诗歌的策略方法。3.通过比读、联读,能够辨析不同诗歌表达情感的异同,了解古人“寄情山川风物,借诗言志咏怀”的传统。【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主题是(PPT)“从单篇走向群诗”(学生齐读)。那么,我们要重点学习哪一首诗歌呢?《黄鹤楼》(板书)。为什么要从这首诗歌学起呢?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歌:  相似文献   

16.
教材:苏教版第十册选用歌曲——《游子吟》年级:小学五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2.学习歌曲《游子吟》,并能有感情地演唱。3.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教学重点: 在感情世界里,有一种最伟大的爱叫“母爱”。孩子们在母爱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母爱就象空气一样环绕着孩子,又象空气  相似文献   

17.
<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积累生字词,了解与冰心有关的文学常识。(2)认识散文诗的体裁及其特点。(3)学习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2.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悟课文内容,学会圈点勾画批注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在享受母爱的同时,学会感恩。二、教学重点:感悟文章的主旨三、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四、教学设计(一)导入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利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第2单元阅读课文进行诗歌创作教学,主要包含"任务设计→搭建支架→独立创作→成果展示"四个步骤,通过图文并茂的诗歌写作教学,学生学习使用凝练而诗意的文字描绘生活、感悟生活,表达其内心的情感,提高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甚至生成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9.
怎样进行小学古诗教学呢?我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自觉背诵古诗的兴趣和帮助学生自主理解古诗内容为中心,初步构建了“二线四步”的教学模式,即课内、课外两条教学线索并行,并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古诗学习素质。一、课内背诗:情景性记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诗是诗歌学习的第一步。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里快速背诵呢?理解性背诵是最佳方法。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先提出学习古诗的具体目标:知道作者是谁,自己解释题目的意思,自…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快乐的节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这首诗共有四小节,重点是第二、三小节。教学时应以诵读和引发学生想像为主,首先抓住题眼,从学生的旧知识入手,激发学生读的欲望,然后通过不同的朗读要求,引导学生不断地与文本对话,逐层感悟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