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兴忠 《现代语文》2005,(11):44-44
《新华词典》上,由“海”组成的词语有108条之多,但没有“海归”一词,而在人才市场上,“海归”却是人们熟知的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的昵称。该昵称被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又有了如下更多、更具体的昵称。“海待”:留学归来等待工作的人员,常成为留学一族自嘲的语言。“海星”:留学归来的明星。“海鲜”:留学归来受到重用者。“海参”:留学归来的人员,特指没有工作经验者。“海藻”:(海找)留学归来的人员中不断找工作,仍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海狮”:留学归来的大师级人物,主要指学术权威。“海草”:指留学归来的人员中,学术学历背景都不高,…  相似文献   

2.
焦江方 《神州学人》2005,(12):13-15
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多,“海归”群体的增大,职场似乎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才评定规范平台,将“海归”群体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以前的几乎拥有“高职位、高薪酬”的整齐划一的“海归”群体而今却出现了多态化的发展趋势,“海归”的群体结构也显得日趋多样起来,人们对“海归”二字的认识和理解也由此趋于复杂起来,于是便善意地冠以“海归”和欲“海归”者一系列诙谐有趣的昵称:“海带 (海待)”、“海鲜”、“海星”、“海狮”,“海藻(海找)”、“海草”、“海参”、“海派”、“海鸥”、“海泡”、“海根”……  相似文献   

3.
虽然在《新华词典》上,由“海”组成的108条词语中并没有“海归”一词,但在人才市场上,人们都知道“海归”是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的称呼。该称呼被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又有了如下更多、更具体的称呼。  相似文献   

4.
话题     
《留学生》2012,(1):6-6
“海归”与“人才”二词应拆分开来 越来越多“海待”的出现,凸显了“海归”竞争力下降的现实。最近这些年,出国留学的人员越来越多,每年都有十几万人,出国也越来越容易,有些人甚至抱着“出国镀层金”的想法,选择去一些不是很有竞争力的国家或者二三流的学校,几年下来并没有学到什么真东西。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晌打破了中国人固步自封的梦,幡然醒悟的人们开始到大洋彼岸去追寻梦想。从“师夷长技”的呼喊到“百废待兴”时归国的雀跃,再到新千年人们对于“海归”派的艳羡。但是,随着留学作为产业的兴起,更多低素质的留学生开始出现,并被冠以“留学垃圾”称号,“海归”们在经历了辉煌之后走向了尴尬与迷茫。  相似文献   

6.
前几年有个说法,叫做:“出国镀层金,回国拿高薪”。那时候“海归”是个令人羡慕的新名词。但最近两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儿,叫“海待”,意思是从海外留学回来却找不到工作、在家“待业”的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海归”已不再是精英了吗?记者通过调查,带我们走近新时期的“海归”一族。  相似文献   

7.
《留学生》2011,(8):11-11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到中国寻找发展机会.海归收入满意度问题广受关注。中国首份《海归就业力度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海归的薪酬在5000元以内,其中近三成处于“小白领”水平,  相似文献   

8.
硕果盈篮     
对于“海归”来说,异乡的生活使他们已经深深的烙上了异国文化的痕迹,习惯了那种浪漫田园的生活方式。在国内,他们同样追求温馨、惬意,有品味的生活。对于诸如水果篮这样的小家什也越加重视。  相似文献   

9.
经过一番可以说是部分媒体几乎连篇累牍的轰炸式的“渲染”之后,关于“‘海归’变‘海待’”的报道以及有关“海归”与“海待”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目前进入了平静期。但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造成的社会舆论似乎一度让有些人对“海归”失去信心,“海归”的形象和在中国社会中的分量也似乎大打折扣。那么,“海归”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吗?“海归”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结合这些问题,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话题     
《留学生》2010,(6):6-6
海归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催化剂” 【中国新闻网]《世界日报》报道.专家指出,30年后的今天.号称“海归”的前留学生们将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美国之音”报道了华府权威智库布鲁京斯学会4月6日举行的“海归现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五月的北京,“科博会”总是个热门的话题。从创立开始,“科博会”就是一个留学人员活跃的展示实力的舞台。今年的“科博会”,无论是举办人才招聘、创业论坛,还是力推创业新锐、创业成果,都浓缩着当今“海归”求职、创业已是艰难百战的现实。而同期由本刊与有关单位联合推出的“留学论坛”活动,仍传递出“海归”们在“去”与“留”之间的艰难抉择。这些,不约而同地汇聚成人们对“留学后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研究》2006,(3):104-104
中美商会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海归”人才仍是不少外企争抢的人才。调查对2005年外企各级管理人员的薪资进行统计。其中“海归”中国内地职员平均薪资增长幅度超过外籍员工及港澳台员工,名列首位。  相似文献   

13.
观点     
《神州学人》2004,(2):41-41
留学生回国创业,创业地点首推中国沿海,尤其上海及长江三角洲为最佳。这些地区与内陆地区相比,地方官员服务企业意识浓厚。如果自备资金雄厚,去中小城市可以减低营运成本;否则当以京沪为首选,因为风险资金基本只会在这两个城市找到。留学生回国创业有四大优势:国际视野,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资金。留学人员勿期望依赖政府安排工作,因为中国的人才体制已经基本市场化了,政府不可能以大量资源解决“海归”就业问题。中国目前的发展,使“海归”前途乐观。目前在医学、教育等公共部门,“海归”空间比较大;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业,“海归”…  相似文献   

14.
明媚  林泉 《留学生》2013,(2):6-10
本刊记者常常采访到海归高端人士,有成功的就业者,有成功的刨业家,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成功”。多数是访谈探讨,怎样想到来到这个部门就业?怎样想到创建这样一个公司?经历了什么困难和挫折,最后又是怎样克服的?最终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成功意味着什么?7  相似文献   

15.
有媒体刊载文章说,近年来,惹人关注的“海归”们有了一个更好的去处——金融界,但前提是,你必须是一流的金融专家。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罗奇盛赞央行行长周小川是“中国宏观领域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周小川是“海归”,并被评为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16.
《南昌教育》2009,(10):35-35
中山市“大学生村官”招考首次出现“海归”的身影。这天上午9时许,两位分别毕业于瑞典于默奥大学、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的“海归”硕士梁伟民、刘杰,快步走进中山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考试的笔试考场,他俩和东区另外125名大学生,同场竞逐该区3个“村官”职位。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柳已青 《成长》2005,(6):4-4
“我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口在哪。”——从某人才市场出来后一无所获的一位毕业生说。据说此次招聘大会有400家单位提供了6000个职位,可应聘学生达6万之多,其中含2000多名“海归”人员。很多学生买不到票或者买了票也进不去,以致和主办单位发生摩擦。而因担心工作无着落,从湖南来广州找工作的应届大学生小林竟还挥刀自砍20多刀。  相似文献   

18.
老头子     
“老头子“一词,现已成为妻子对丈夫(用于年老的)的昵称。这个词出自《清朝野史大观》。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是农历的狗年。在中国化中,狗又称犬,是用来看家护院的,常为人们所不斥,如词语“哈巴狗”、“狗仗人势”等就体现出了人们对狗的厌恶。在西方,人们却把狗做为宠物来养,昵称狗为“he”,对狗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嘘,听![编按]  相似文献   

20.
萧杨 《留学生》2013,(12):1-1
对于中国海归人才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为何是最坏的时代?因为随着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加,今日海归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远超他们的前辈改革开放以前,包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归数量非常少。2000年左右,每年回国的海归大约只有两万人、但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每年回国海归是27万人,而在出去的40多万人里,很多人未来也可能回归.海归人数的增加,让昔日的“抡手货”不再那么吃香,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海归”变“海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