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随着明政府军事、政治权力在贵州的确立,行省的设立,移民的涌入,贵州的经济、文化获得相当大的发展。书院的纷纷兴建便是教育文化发展的一种象征。明代贵州书院的兴衰沉浮亦是随着全国书院发展的大环境而有起有落。与全国其他地区书院的发展相比较,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有与之相似的一些特征,也有它自身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清代甘肃书院时间分布特点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书院高度官学化的大背景下,甘肃实现了书院教育的普及,从省会到各府州县,甚至有些乡村,都有了书院教育。甘肃书院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准备、兴盛、回落、中兴和废止几个阶段。甘肃书院的发展一方面折射着清廷文教政策和国内时局的变化,同时也受甘肃本土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甘肃书院的发展和全国书院发展不相一致,因此可以说,甘肃是清代书院发展中一个非代表性地区。  相似文献   

4.
明代湖北书院有105所,在全国书院教育中处于较高的水平。若以功能来划分,明代湖北书院大致可分为讲学、科举、祭祀三类。事实上,每个书院都具有这三种功能。与全国其他地区相一致,书院是王守仁、湛若水及其后学讲学的产物。明代湖北书院讲学的流派主要是阳明(王守仁)、甘泉(湛若水)和白沙(陈献章)三派,李承芳、何迁、葛寅亮、顾阙、顾问、耿定向、耿定理等儒师或主白沙,或宗阳明,或宗甘泉,建立书院,开席讲学,推动了湖北书院讲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明代湖北儒学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书院创始于唐朝。唐“元和间,衡州士李宽创石鼓书院。时又有少石山人李渤读书于江西之李家山,南唐时,即以其地为白鹿书院。”甘肃在明朝即有书院的设立,河西地区“嘉靖年间,最早设酒泉书院。”但明末清初,甘肃的书院全部废止。清朝雍正年间,甘肃又设立书院,到同光时期,其数量和规模都达到空前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明代,随着明政府军事、政治权力在贵州的确立,行省的设立、移民的涌入,贵州当地的经济、文化获得相当大的发展。书院的纷纷兴建便是教育文化发展的一种象征。明代贵州书院的兴衰沉浮亦是随着全国书院发展的大环境而有起有落。与全国其他地区书院的发展相比较,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有着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书院的兴起,不仅推动当地学术文化的发展,而且也深深影响到当地民众的精神信仰、风俗习惯及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7.
明代是我书院发展最为困难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科举考试的限制,私家讲学的书院受到冷遇,这种状况持续了百年之久,直到嘉靖时期才出现了繁荣,本文就明代书院的刻书情况做一简单考略,以探求明代书院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明代河北书院暨元代之后处于曲折的发展时期,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丰富了地区教育体制及其思想的内涵。书院的教学活动丰富,内容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区域个性,尤其是程朱学派、陆王学派在河北不同书院的传承与争鸣,体现了明代中后期学术文化在北方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9.
明代运河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地主阶级内部思想上的分化,为书院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四次禁毁书院事件,对运河区域书院教育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冲击,明代的政治改革,又赋予了书院教育新的内容,为科举服务的应试型书院逐渐取代了以探讨学术为中心的讲学型书院,完全成为名利者之场。  相似文献   

10.
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安徽书院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初步发展到清代的全面繁荣,明代是其发展的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时期。本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首先详细考证了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明代安徽书院的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最后从徽商、宗族和学术流布等三个角度揭示了明代徽州书院发达的原因。对明代安徽书院的研究,将有助于安徽书院发展史和全国书院发展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明代保定书院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拓展了书院历史的知识,丰富了地区教育体制及其思想的内涵。书院的教学活动丰富,内容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区域个性,尤其是程朱学派、陆王学派在保定不同书院的传承与争鸣,体现了明代中后期学术文化在北方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2.
明代凤阳府和徽州府书院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明代的安徽,人们自然会想到当时以至后来在全国闻名遐尔的两大地域人群:凤阳乞丐和徽州朝奉。明代的凤阳府和徽州府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凤阳府是“龙兴之地”、“帝王之乡”,而徽州府则是“商贾之乡”、“文献之国”;前者在政治上处于显赫位置,而后者在经济和文化上则占有绝对优势。明代这两个府的教育各具特色.尤其是书院教育更是出现各异的发展。对两府的书院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好地认识书院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综合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米文科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3):31-33,45
三原弘道书院是明清关中地区最著名的讲学书院之一,为三原人王承裕所创建。弘道书院以"弘道"为目的,讲学注重经学、礼教、气节,不尚空谈;解经则强调以心证经和体认躬行,并重视心性的道德修养。弘道书院的建立,不仅开创了明代关中地区的书院讲学之风,培养了大量的理学人才,同时也为明代关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并凸显了关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明代是河南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书院数量更多,分布更广,影响更深。然而受明代文教政策的影响,河南书院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总体来说,明代河南书院的发展经历了明朝前期的凋敝、明朝中期的发展和繁荣、明朝后期的禁毁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7,(82):5-6
近代以降,作为兰州四大书院之一的求古书院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清廷新政时期教育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从"书院"改为"学堂"、变革教学内容等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既是位于西北边陲地区的甘肃对于晚清政府应对时变的政策所作的积极响应,也是甘肃近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书院有近千年的历史,其中,明代书院发展最为坎坷、大起大落。对历代书院的兴袁。经典解释是从学校、科举、学术三个因素来分析,但这种解释只能说明表层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开明代书院起落的谜团。试通过正德政局影响广东书院的个案,分析广东书院兴起的历史境遇,揭示明代书院发展的深层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7.
段一平 《保山师专学报》2010,(4):F0002-F0002,F0003,F0004
书院是明代中后期从中原走到保山来的。保山最早出现的书院叫正学书院,民国《保山县志》说:正学书院,“在明伦堂右。嘉靖四十二年,知府杨朗即倾圮馔堂、号舍改为之。此为永昌书院之始。”据考证,明伦堂,在今保山实验小学内。  相似文献   

18.
明代天启《白鹿书院志》将余干布衣大儒胡居仁列为明代白鹿洞书院首位洞主,实际上吉安庐陵人周孟中于成化二、三年之间应江西提学佥事李龄之聘出任书院洞主,较胡居仁主洞要早,周孟中应为明代白鹿洞书院首任洞主。周孟中不见于诸白鹿洞书院志,与其出任洞主时书院刚刚恢复及任职时间不长和周的文集世所罕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种极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代作为统一的封建王朝,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书院得以进一步发展。明代重庆书院从整体上看作为长江上游区域书院教育的代表呈上升的态势,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虽在学术创造方面较之宋代有所逊色,但在书院的发展轨迹、地理布局以及教学与管理等方面明显体现时代特点与区域个性,也能明显反映出明代社会与书院教育间多线性复杂联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百泉书院的前身为太极书院,其兴起与邵雍等诸位理学大师倡道苏门山密切相关。至元,理学名家姚枢、赵复、许衡、窦默等纷纷栖居苏门讲学,使书院很快成为北方理学传播的中心。明代经多次修葺,书院制度日臻完善。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任主讲多年,使书院再度成为北方人文荟萃之地。因而,百泉书院在中国理学及书院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