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红岩》中英雄人物的评论,一方面高度赞扬了他们为构建民族国家而掀起的巨大革命浪潮;另一方面也咀嚼了巨大革命代价后的酸楚,从而引发人们对民族国家构建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学作品《红岩》的作者有着强烈的革命认同,努力为阐释“我们”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合法性和进步性作文学上的论证,依据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经典文本来赋予不同的人物系列以不同的认同,并采取不同的叙述策略来叙述,最终导致各类人物话语权力的差异。然而也正是这种叙述策略,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有力地完成了对中国革命的叙事,从而走向了一个“更高”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新的理论来重新审视《白鹿原》中的革命内涵。主要从发生在白鹿原上历次革命、参加革命的革命者、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剖析革命的目的和实质,从而展示作者对民族国家出路思考的主旨。  相似文献   

4.
民族国家的本质在于国家的统一性和国民文化的同质性 ,公民国家的本质在于法制国家的民主参与和公民资格。农民革命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创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使国家主权获得了独立和统一。可以说 ,没有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就没有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从建设民族国家转向建设公民国家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由于中国的农民革命在初期是一种政治动员型革命 ,容易导致权力高度集中 ,难以形成公民社会 ,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只有在宪法精神下 ,营造强社会、强法制的国家政治架构 ,努力建立和谐的公民社会 ,才能发挥人民对政府监督和制约作用 ,最终实现现代公民国家。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民族国家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可选择上升为"国族"或"民族国家",前者处于全新的国家范围内,后者则是自成一体,构建范围更小、种族类别更加纯粹的组织。民国时期,中缅边界各民族秉持坚定不移的领土认同,实现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相互统一,在构建民族国家过程中站稳了脚跟,并自觉履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民国时期中缅边界各民族的行为方式,分析了形成统一民族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总结了民国时期中缅边界问题对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红旗谱》:民族国家的历史革命化叙事范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谱》作为一部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不仅是新中国革命历史记忆的书写.而且将历史的进程革命化了:历史被纳入革命的意识形态中予以见证和讲述.成为叙速的“主体”,直接由后台走向前台.作为人物的阶级身份、成长历程直接见证革命历史记忆中“英雄时代”的社会秩序、人格化想象。它呈现的是一种对于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历史革命化叙事文本,是对社会秩序合理性的一种文学体认和确证。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关于民族国家概念有多种看法,从历史角度对民族国家进行溯源,得出民族国家是国家形态演化的产物,具有民族性、主权性和公民性。民族国家理论传入中国后,学术界对其概念产生误解,原因有二,第一,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了民族国家,将民族国家中的民族概念与种族概念混淆,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实际上含有国族的意思;第二,把作为国家形态的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结构片面联系了,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数量不能否认民族国家本身。  相似文献   

8.
《红旗谱》作为一部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它不仅是新中国革命历史记忆的书写,而且将历史的进程革命化了。人物的阶级身份、成长历程直接见证革命历史记忆中“英雄时代”的社会秩序、人格化想象,呈现的是一种对于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历史革命化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英国著名教育学者安迪·格林的《教育、全球化和民族国家》进行了评价,该书是一部探讨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教育体系的力作,针对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民族国家性国家教育体系终结论阐述了民族性国家教育体系远没有过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新的理论来重新审视《白鹿原》中的革命内涵.主要从发生在白鹿原上历次革命、参加革命的革命者、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剖析革命的目的和实质,从而展示作者对民族国家出路思考的主旨.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是一部体裁模糊的作品,它有小说的外壳,却内舍大篇幅的政论。其中,黄克强和李去病之问的辩论是全文的一大焦点。作品中有对未来中国的想象,也有对现实中国的描述,更有采用两位主人公激烈辩论的方式探讨如何改变中国现状,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看,他并没有全盘接受西方民族国家思想,而是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与民族国家的基本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力图通过国民精神价值的重建而为政治理想的实现找到一条道路。由是观之,《新中国未来记》充分体现了梁启超的民族国家思想。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在以梁启超的政治小说为代表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想象之外,存在着另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民族国家”想象,近代小说《老残游记》正是这类“民族国家”想象的典型范本。本文着重分析了作者刘鹗在小说中表达的政治想象,试图发掘这种“民族国家”想象在“彼时”的合理性依据及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3.
想象的共同体--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民族国家”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想象和话语形态,孙中山则成为这种“想象”的努力实践者。在其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民族主义”思想日渐明晰,并最终把反满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并现实地调整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的现代性追求奠定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既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过程的应有之义,也是甲午战后新生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产物。从戊戌到辛亥,维新派与革命派两大政治派别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前者打破了王朝国家的坚冰,将现代国家认同的价值取向第一次引入了国人的视野;后者则径直推翻了王朝国家,创建了民主共和的新国家。如果说民国建立是近代国人现代国家认同的里程碑,那么其奠基则应追溯至戊戌时期。两派各有所见,各有所蔽。前者主张共和革命,顺应了时代的走向;但其倡“排满”与“种族革命”,却不免有封建种族主义的偏见,而与民族建国初衷相矛盾。后者抵拒共和,失去了曾拥有的时代弄潮儿的资格;但其反对“排满”与“种族革命”,主张以四万万人“组成一大民族”共御外侮等等,在处理中国多民族关系的问题上,表现了较前者更为理性的精神,应乎了民族建国的历史大趋势。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了历史张力。“五族共和”显然是扬弃了双方的“所蔽”,而包容了彼此的“所见”:“大民族主义”与共和革命,即体现了民族建国的应有之义。中华民国的建立成为了近代国人实现现代国家认同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彰显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概念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作为一个起源于西欧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但民族主义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理性地看待它。  相似文献   

16.
新的民族国家整合--新中国头三年历史的宏观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年中国政治的黑暗和无序决定了新中国民族国家整合的合法性.新的民族国家整合包括社会整合、政权整合、经济整合、文化整合以及国际关系整合.新的民族国家整合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有不少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缅甸自独立以来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怎样利用国家力量来整合异质化的民族地区差异和多样化的民族认同,推动民族国家构建。吴努时期政府采取的加强国家权力削弱少数民族权利的政治一体化和推行统一的民族文化政策来实现民族国家构建的政策没有取得成功。1962年政变上台的奈温政府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镇压反政府力量的国家构建和以民族同化政策为核心的民族整合,也未能达到民族国家构建的目的,并激化了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不但在我国史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上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著作.由于司马迁受当时的历史环境的限制,他在民族关系上的阐述不可避地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我们要采取扬弃的态度.正确理解其对民族关系的阐述.为构建平等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国家观念的现代转型中,除了我们习知的民族国家观念之外,还有一种国民国家的论述,它也是当时思想界对于现代国家建构的一种理论回应。国民国家将国民确立为政治的主体,强调国民平等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树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使传统一家一姓之私产的国家成为国民之公产;国民与国家直接的和没有中介的关联,切断了传统君权神授或天命人归的国家论所赖以存在的宇宙秩序与政治秩序之间的纽带,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格。但作为一种外源的、翻译的现代性,"国民国家"又在各种竞争性的阐释中没落:革命派理论家以民族吸纳和取代了国民,以民族国家取代了国民国家,以种族革命作为立国之道;改良派虽有新民以新国、铸造国民的意识,却以有机的国家、集体的国民吞噬了个体的国民,一度还以国民资格不足而误入开明专制的歧途。晚清的国民国家论述中鲜明的集体主义倾向,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历史情境中虽不难理解,但也因其不能妥善安置个体的国民在国家中的位置而难以奠定现代国家的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20.
欧洲的经验表明,构建现代国家与民主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从过程的角度来说,欧洲现代国家构建内在包含着民族-国家构建和民主-国家构建的双重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基本制度框架的形成在时间上早于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在逻辑上优先于公共权力的民主化。从国家构建动力的角度来看,民主化抗争是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推动力,其不仅推动了欧洲国家的民主转型,而且促进了众多的民生制度建设。从国家能力与民主化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强国家能力是公共权力民主化的前提与基础,另一方面,公共权力民主化是增强国家能力的重要条件。欧洲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的启示在于,现代国家构建与公共权力民主化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能够达到辩证统一,因此,中国应该把现代国家建设和发展民主政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