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亮 《语文天地》2014,(12):63-64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才能对文本形成真知灼见。这就要求教师从单纯的语言解读变成人文理念下的语言解读,从注重对语言的理解变为对语言的鉴赏,从而实现有效的阅读取舍。一、穿透语言文字,进行人文化语言解读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说:"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说在教学中不能注重或偏废某一个。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语言看作是一个静止的、孤立的东西,而应该把语言看作是富有个性的、充满生命力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老人与海》中故事的背景无疑是现代的,因此长期以来的阐释、解读、批评基本上都落实在现代文明的土壤上。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桑提亚哥捕鱼时始终依赖"巫术与神话",这是某种原始情感在现代人头脑中典型的潜在绵延,它通过简单语言(说话)得以实现,奠定了捕鱼的全部"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孙卫新 《现代语文》2013,(10):57-59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在学术界和教学实践界得以确认。然而高扬的人文解读之风似乎建立在对"字、词、句、篇"的基本训练压制之上,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品味不足,方法和效果欠佳也成为课改十余年来学术界的普遍反思。辩词析句,作为语文教学中实用有效的传统方法,可以发挥出其独特的教学魅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的秘妙;要把握文本的重点,让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得意""得言""得法",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5.
郭成波 《文教资料》2014,(21):46-47
新课标提倡个性解读,使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思维得以发散,智慧得以提升。但是,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心智还未发育成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积累薄弱,在解读作品时,往往因无法把握文本的"精神内涵",导致与作者的写作初衷背道而驰,因而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个性解读时,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精神内涵",以更好地发挥文本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揽月 《考试周刊》2012,(28):50-5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基于新课程阅读理念背景,反思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现状,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误区;力图寻求新课程文本解读的新思路,努力构建"生成性状态"的语文课堂。一、"文本解读"新解洪镇涛先生认为:"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解读  相似文献   

7.
正确、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条件。在解读文本时教师既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认识文本,又要重视文本中的语言因素,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训练。只有这样,学生上课时才学得有劲,学得轻松,学有成效。  相似文献   

8.
孔静华 《辅导员》2010,(13):105-105
"一个精美的预设深深地扎根于文本。"教师对教学文本的体验、感悟和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堂课的质量。怎样的解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9.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多元解读”成为热门的话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文本“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理念却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人认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加以解读,读者不同,解读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多元解读”不应该设界,也不可能有界。于是乎,有的教师把“多元解读”误解成对文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来断章取义、曲解全篇,有的教师甚至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怪,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一律无条件地附和、肯定,哪怕胡思乱想、低俗不堪,也不批评、不辨伪、不纠偏,充斥课堂的评价语言也单调得只剩下“好、很好、非常好”了。  相似文献   

10.
文本是师生教学的载体,文本中的每一处语言符号都有其应有的独特的表达作用和丰富内涵,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教师清朗地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的语言内  相似文献   

11.
【编辑视角】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随着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文本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当代文本解读观正在发生变革。摒弃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模式,把文本解读的重心转向文本—读者,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把解读活动作为文本构成不可或缺的本体层次。由此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文本解读提法,比如"文本素读"、"文本细读"、"本色阅读",不一而足。本期选刊三篇文本阅读的文章,以激起大家对"文本阅读"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范与高效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把握,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感染和熏陶;语文教学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更需要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笔者觉得解读教材不妨从以下三要着手。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解读文本,需要细细品读,往往还需要对文本的空白处给予补充,使文本解读得更加深刻.文本解读补白的策略应依年级段不同而异,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本的生命整体性,自始至终都栖息在语言之中。基于以语言为中心的深潜、涵咏和关照解读文本,才能获得对文本生命整体感的认知,才能通过文本语言这个窗口去认识作者,感受主要人物彰显的人格魅力及文学作品的精神气韵。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从三方面展开文本解读分析,读人物,读文本,进而从群文阅读中培养学生形成高阶思维,探寻作者在记史类文学作品中的理性表达。  相似文献   

15.
教师应是文本优秀的阅读者,文本能动的展开者。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先得与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笔者认为,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读好“三字经”,着力提高文本解读的厚度、效度与宽度。  相似文献   

16.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引发了广大师生的热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贬兼具。诗人借古典语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具有古典美的现代诗歌情境,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品"语言",鉴赏作品语言的形式美;思"意象",感悟作品语言的意境美;况"诗味",体悟作品思想的哲理美。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立体化解读,读者能够开掘出既"贴近"文本语言又"超越"文本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坡的小说中密码的破译全靠主人公非凡的理智和逻辑推理能力,符号可能发生变化的性质在不断地暗示。金甲虫着重说明,语词与语词所指的对象之间关系的随意性。主人公所承担的任务有双重的困难;他不仅得使语言具有不可靠性且得发现文本的意义。他解码的文本在现象上最后重合预示,在一定地点瞭望,决不能换地方。坡为读者设计了一种"故弄玄虚"的把戏,它提供解读的一次欺骗性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教材中的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只有不厌其烦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发现文本语言中蕴含的听、说、读、写的元素。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引领学生抓住文本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语文实践,发展学生说的能力,提升学生读的品质,对接学生写的需要。只有这样多维的解读,才能因材施教,突显文本语言张力,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丁秀英 《考试周刊》2011,(87):24-25
新课程带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语文教材给予教师和学生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文本包含很多空白,更有利于师生探索、学习,这些是极其珍贵、有营养的"可炊之米"。只有认真挖掘、钻研教材这些闪光点、空白点及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灵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辐射",为这些空白点的韵外之意、弦外之音补白,才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合理地挖掘文本的空白处,积极地实现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引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超越文本,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吃得饱"、"吃得好"。  相似文献   

20.
董玉梅 《考试周刊》2011,(8):50-50,4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