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有其显著的特点,译者不再仅是被动地参与语码转换,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译文叙事。因此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写在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然而,对于这一通过语际改写建构译文叙事的现象却鲜有研究。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借用叙事学理论阐释翻译叙事建构,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我们探究这一时期译者如何通过不同策略建构译文叙事,使翻译成为社会变革以及创建新文学和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文章围绕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题为“Translation as Renarration”的讲座,首先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翻译的本质是再叙事”这一命题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其次力图区分“再叙事”与“乱叙事”的翻译行为,最后就如何落实“对源语文化负责”翻译观提出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3.
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译作不忠实原作,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及改写现象较为普遍。Mona Baker运用社会叙事学理论阐述翻译叙事建构,为研究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1905年)为例,探讨清末时期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重新审视翻译在社会变革以及在新文学和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的社会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模式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莫娜.贝克(Mona Baker)在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领域著述颇丰,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其编著的《翻译研究批评性阅读》的主要内容,并评价该书所收录的主要领域和研究方法,从而更全面的了解现代翻译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Mona Baker将叙事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之中,提出四种主要建构策略:时空建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及人物事件再定位。以此为理论原点,可以探讨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是如何更改原著叙事以参与建构现实的,可以解读其"不忠"于原著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可以揭示科学翻译中存在信息的"不守恒",也可以看到译者会将自己的主观意志渗入到译作中。  相似文献   

6.
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译作不忠实原作,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及改写现象较为普遍。Mona Baker运用社会叙事学理论阐述翻译叙事建构,为研究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1905年)为例,探讨清末时期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重新审视翻译在社会变革以及在新文学和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的社会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模式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将叙事与翻译相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框架,是翻译领域的进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可有效避免源语言和译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风声》英译本(《The Message》)语言流畅,译者对小说的风格把握熟练,能再现悬疑紧张的故事情节、重现独特的叙事方式。本研究基于蒙娜·贝克(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以《The Messgae》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通过直译加增译、转译的方法,实现时空建构策略;通过增译、省译及形象阻断意译法等,对中文偏好具体形象、积极修辞与英文重视抽象概念、消极修辞等特点进行相互转换,实现选择性建构及标签建构。  相似文献   

8.
在应对现代国际社会的各种冲突、特别是武装冲突中,翻译不仅仅是沟通的桥梁、交流的工具,事实表明,它对事件叙述的构建循环发展也起重要作用.从Mona Baker教授的新著《翻译与冲突--事件叙述之手段》入手,探讨翻译与冲突的关系,冲突在翻译中构建及构建的策略方法,旨在为我们的笔口译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9.
赵静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0):104-107
翻译学研究需要借助其他相关的学科来辅助研究。文章以Mona Baker的篇章中的语用对等为基础,从语用预设和会话含义两个方面入手,具体讨论在语篇语言学的视角下,如何翻译才能达到语篇中的语用对等。  相似文献   

10.
正0引言1993年,英国人Mona Baker发表《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启示和应用》一文,标志着语料库翻译学(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以下简称CBTS)的诞生,也引发了国内外翻译语料库的创立和应用方面的研究。CBTS主要源自两个相关研究领域——语料库语言学和描写翻译研究,它是一种"综合的、丰富的、独立的"研究范式(Laviosa,2002:5)。简言之,CBTS是以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为指导,以翻译本体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1.
以Baker为代表的翻译学者提出了叙事理论的翻译研究。本文尝试在叙事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许渊冲在诗词英译过程中所带有的叙事学特征,从中发现叙事与诗词翻译的结合点,研究从源语叙事到译入语叙事过程中的时空建构和人物事件再定位机制对诗词英译所起的特别作用。目前叙事学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翻译研究方面的声音较为微弱,其适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尝试初步探索叙事学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分析方面的适用性,旨在扩大叙事学在翻译研究方面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以Baker等学者近几年提出的以叙事理论为方法去研究翻译。翻译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是"构建桥梁"或"消除隔阂",而是叙事的积极传播和促进。本文试把叙事学理论应用于军事翻译的实践中,分析了构建军事翻译文本的四种主要策略,同时对军事翻译教学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阐述英汉双语之间词的不对等现象,利用英国学者Mona Baker的"词层的对等"理论,分析汉语在英语写作学习中的迁移作用,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孟翰超  林静 《英语广场》2021,(11):28-31
叙事医学作为一门已经发展了近20年的学科,从Rita Charon在21世纪之初提出此概念以来,逐渐演化成了成熟完善且具有充分学理性和操作性的学科体系。国外叙事医学发展较早,有更成熟的文献及书籍资料,而且对叙事医学优秀文本进行翻译可以丰富该学科在国内的文本资料。本研究选择的翻译理论框架为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通过分析叙事医学文本翻译,检验该阐释学理论的应用价值,以期对国内叙事医学文本翻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英国翻译学者蒙娜.贝克提出的社会叙述理论把翻译与叙事理论相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无论从翻译角度或是社会学角度,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尝试从社会叙事理论的角度分析严复是如何通过翻译建构并促进叙事及主流话语的传播,进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赵芳 《教师》2008,(12):115-116
蒙娜·贝克尔在她的新书《翻译与冲突》中引用叙事理论对翻译与冲突的关系作了新的诠释。本文从叙事理论和当代全球化语境的角度分析了作者的政治立场、研究方法与写作目的,指出了蒙娜,贝克尔与她的新作给翻译研究与翻译工作者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叙事学引入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查特曼的叙事结构理论作为叙事学的里程碑式著作却尚未单独被用于翻译研究。对沈从文经典作品《静》及其两种英译文的研究也属空白。因此,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或许可为叙事结构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杨志亭 《外国语文》2023,(4):131-137
后经典叙事学将叙事界定为信息传递的普遍方式,是构建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以此观点解读科技翻译的本质及其过程,可以摆脱以往叙事与科技的二元对立,使叙事与科技得以融合。科技话语从本质上看是叙事建构,而科技翻译则意味着对科技叙事的重构。叙事文体学结合叙事学与文体学的相关理论,为科技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从而可以更好地阐释科技话语的翻译属性问题。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再现原科技话语的叙事语言与叙事逻辑,可以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实现科技叙事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文本隔栅是著名翻译研究学者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理论假设,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一方面,该假设能很好地解释某些翻译现象;另一方面,该假设也可指导相关翻译实践。但目前国内从该理论假设角度来探讨翻译的研究并不多见。文章对《红楼梦》英译时第三人称叙事角度(指人)的处理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汉英语第三人称叙事角度的文本隔栅差异,从而进一步验证文本隔栅假设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也为相关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的隐喻翻译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于隐喻本身,将隐喻看作单个的个体来进行研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将隐喻放在语境中进行研究的观点逐渐被关注。叙事小说中的隐喻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关注隐喻本身、忽视小说语境及小说人物背景和个性的隐喻翻译往往会影响小说人物的塑造。因此,在叙事小说的隐喻翻译中,要考虑小说的各种语境因素,避免因喻体的删减或改变而弱化人物塑造效果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