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马武松 《今日科苑》2011,(16):84-85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作为政府部门,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产业的正确选择、技术  相似文献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技术创新对其发展至关重要。从产业技术生态的视角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问题,即从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生态的培育,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把握产业技术发展的规律,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推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塑造良好的产业技术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技术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其培育和产业化问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科学和技术都具有知识的本质属性,产业是科学和技术推动社会生产进步的主要载体.在知识流动视角下,通过知识流动与创新将科学、技术、产业三者更为密切联系起来,战略性新兴技术在三者的互动联系中创生和演化,形成基于知识流动的战略性新兴技术培育机制.其中,科学发现是战略性新兴技术培育的动力基础,技术创新是其直接推动力,产业化是其环境动因.  相似文献   

4.
云丹平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7):90-92,98
有别于传统产业或其他处于成熟阶段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伴随着新科研成果与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而发展壮大。LED产业是当前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大突破口之一,结合广东省推动LED产业发展的工作部署和实际工作,就若干管理上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当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配置研究的薄弱,提出依据新兴技术向产业演进的规律为其配置载体。采用理论分析结合案例研究的方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分为孕育、成长和发展三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对载体的需求构建载体配置模型,从软载体和硬载体之间的协同出发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的配置规律。结合生物制药产业具有的"接力创新"、"科学商业"等特性,运用论文的模型实证分析了生物制药产业的载体配置策略。  相似文献   

6.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发展中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机会窗口。新兴技术链是产业发展的"能力"或"内核",新兴产业链是把这种能力引入新市场并实现价值的媒介,二者的协同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键。理论探索和物联网产业的实践表明:要以专利和标准战略构建自主技术链,避免产业发展陷入"技术空心化";以商业模式创新整合自主产业链,避免技术创新进入"尘封的殿堂"。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和科技十二五规划都建议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都属于高技术产业,所以分析高技术产业的形成过程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阶段划分、技术特性、投资风险和价值积累四个方面对高技术产业形成过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在每个方面的分析之后探讨了该分析对于完善我国高技术产业政策所具有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儿,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也提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与意义。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因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概述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突破重大技术难题,引领未来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的领域广,产业发展阶段的要素不同,针对这一问题,论文阐述了当前科技的发展方向,分析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S"曲线上的发展情况,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提出运用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路线图技对产业进行规划.  相似文献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产业领域在技术的成熟度、技术的复杂程度和产业链垂直分解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在规模、技术水平和治理机制方面各具特色。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领域、不同环节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国家也应采取相应的促进与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质量情报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面向政府战略决策角度分析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情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从市场、产业链和技术体系、产业技术跟踪和评价、技术预见、技术研发攻关等方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情报研究的工作模块,并从产业技术政策研究、科技计划专项前期研究、重点专题领域研究等方面阐释如何利用情报研究有效支撑政府战略决策。最后,针对政府决策需求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梳理产业选择方法有利于地方政府科学选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综述主导产业、海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文献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分析两大层面归纳产业选择研究分析技术并评述各类具体分析技术特点,以此为依据简评并展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可能使用的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政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进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政策启示价值。本文从系统梳理产业技术政策、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政策等方面内容已有相关研究入手,深入探讨产业技术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总结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践进展,借鉴发达国家相关产业技术政策的经验,提出改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政策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传统定性范式,遵循产业生命周期的基本规律,构建了"发展阶段—特征—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框架,将产业生命周期阶段性特征标志转化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市场动力因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完全处在同一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并且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对技术和市场的需求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沿用产业生命周期阶段性发展动力规律,并针对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出了"量体裁衣"的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5.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新时期抢占未来国际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虽然与高新技术产业都具有技术密集、创新驱动的特点,但两者在产业的性质、内涵、范围、目标和发展阶段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因此,我国和地方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一定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我国20多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强化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有效指导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科学选择;强化产业自主创新,选择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模式;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园区,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6.
从产业发展史来看,各时代都有各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理论分析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战略产业演化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内外因素的推动下逐渐演化为主导产业。结合产业演化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对英国汽车产业、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回溯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产业的初级阶段,其生命周期因受产业内外不同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表现出"增长─放缓─增长"、"增长─停滞─增长"或"增长─下滑─增长"的震荡期。研究结果还表明产业外部环境、政府扶持、产业创新、产业平台、风险控制以及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培育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演化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通过相互协同共同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主导产业的成功演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17.
产业的发展通常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及技术的进步,一种高新技术的诞生通常意味着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传统产业的重要地位将逐渐被新兴产业取代,且新兴产业已经演变成产业发展的重要规律。本文首先简单阐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及特征,接着提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内江科技》2014,(4):83-83
<正>本刊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市工业经济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题会议精神,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3月6日,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李贤英主持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题工作会议。各县(区)经信(科)局、内江经开区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市工业经济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题会议精神,各县(区)、内江经开区分别通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  相似文献   

19.
正本书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产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按照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成7大章,每章分成9节,从政策扶持、市场前景、技术支撑、产业布局、研发机构调研、企业调研、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等多个角度出发,考察了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基础与技术路线。本书从产业技术链角度深刻描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和技术链结构,利用科技文献、专利、标准计  相似文献   

20.
张冀新  王怡晖 《科学学研究》2019,37(8):1385-1393
以7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基础,运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产业集群创新效率,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的行业差异。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技术效率调整前规模效率主导,调整后规模因素和技术因素共同主导,产业集群以规模报酬递增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前三位依次是:新能源产业(集群数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数19)、新材料产业(集群数9),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数2)技术效率最低。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联盟组织、人力资本环境变量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可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