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霞 《天津教育》2013,(18):60-61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衍生出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一经教师的巧妙运用,就会使一堂传统的课堂动起来,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认为捕捉和善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丰富小学英语教学过程,是新课改派生的崭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已经提出了要“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地发展、主动、生动地发展”。对此,笔者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安排 课堂结构,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  相似文献   

3.
苏轼说得好:“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古代名家的诗、词、曲佳作都是一幅幅精美绝伦、色彩纷呈的画作。对这些精美的“画作”进行想象,然后用散的笔法描写出来,使之更具“可视性”,既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进行审美教育,又可以丰富学生古化素养,强化写作基础。然而现实是,课堂上教材的见解代替了学生的想象,老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练习,出现了“教写分离”的情况,以致课堂失掉了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失去了可贵的提高机会。下面笔就诗歌改写这一问题分类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的方面有其特有的价值,但教师一味地讲解,不仅教学效率不高,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缺乏生命活力。问题化教学是时下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是高效教学讨论的重点问题,而问题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问题设计。有效的问题是课堂提问的基础,是课堂能否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让化学课堂灵动起来,本人结合教学实际,从高中化学问题的来源、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杨小微 《湖北教育》2004,(19):10-11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日渐广泛和深入,实验教师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尽管大家都认同要改变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偏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一旦把课堂“还”给学生之后,不少教师又产生一种“失控”的恐惧或担忧,或者有的以为任由学生去发挥去表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就是新课程追求的课堂状态。为了克服这些担忧、  相似文献   

6.
沈大生 《学子》2014,(12):46-46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其实能在课堂上出现的学习错误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者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合理利用这些学习错误,使之成为课堂的教学资源。一、正视“错误”。包容学生的课堂出错犯错也是学生获得成功总要经历的过程。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出错,关键在于出错之后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错误。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真正转化为“主动探索”。怎样才能让“新课标”的这些理念走进课堂,并内化为操作的教学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生机,富有个性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把教学过程变成了教条地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发挥,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公式化,缺乏生气,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影响着教学目的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的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个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思考积极、表达大胆、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我们在为这些可喜的变化欣喜时,同时也被新课堂出现的许多被动、低效的课堂现象所困扰,这些课堂现象使许多教师在课堂管理上无从下手、进退两难,直接影响了新课程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和话题。建立课堂竞争机制,实施课堂抢答(不用举手直接做答),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课堂教学耳目一新,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1.
刘霞 《教师博览》2023,(32):57-60
<正>有段时间,我分别在上海和成都听了好几节年轻教师的公开课。他们的学科不同、教学风格迥异,课堂却有着相似的特点: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却不敢让学生充分表达,于是严格控制着学生回答的方向和时间,使学生难以完整、自由地表述观点;当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发生冲突时,教师会更关注预设是否完成,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从传统的“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生命课堂”,使课堂像碧蓝的天空,任凭学生翱翔;使课堂像浩瀚的大海,任凭学生跳跃。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进发智慧的火花呢?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课间,学生总是生龙活虎,又蹦又跳,一双双眼睛闪动着灵气。而一进入课堂,仿佛变了个人似的,或眼神游离,或畏畏缩缩,或目光呆滞。为什么学生课内与课间判若两人?学生的这些表现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笔者认为,这些都是由于我们的课堂出了问题。我们的课堂只有始终树立“生本”思想,才能培养学生的灵性。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除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及以任务为驱动的启发引导式教学外,课堂常规和教学过程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讲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下,强调课堂常规的管理和有效划分课堂时间,在课堂学习方面做到听课,练习与个性特长发挥三步曲,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全神贯注练习和自由快乐发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相似文献   

15.
小组讨论是课堂小组活动的一种。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对于我们的美国同行来说,早在杜威时代,甚至可能更早就已经为大家所习以为常了。在我国,课堂中的小小组讨论也大约在上世纪的60年代就有了,只不过是今天突然变得“时髦”起来,随便在一堂课上动辄就看到老师要求前后桌的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讨论”为了什么?“讨论”能使学生得到什么?教师想通过学生的讨论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并非每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都心知肚明。而恰恰这些问题十分关键,非常重要。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参与的思想深化,也可以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并且要使思想有条理,有逻辑,这当然应该是语课的目标之一。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十几分钟,哪怕几十分钟的时间“讨论”就能实现?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讨论是一个训练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形式,更不能成为点缀,或摆设。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小组活动等同于小组讨论。美国同行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6.
语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课堂也应该充满灵气与活力。怎样让语课堂充满磁性,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呢?通过思考和实践,我认为,把活动引进语课堂,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郑玉梅 《天津教育》2022,(16):86-88
<正>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强、抽象性高的基础学科,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学习还是理解都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再加上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乏味,增加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如果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一种富有情景化、创意化的方式展开数学课堂的教学,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数学该门学科的兴趣。笔者认为,巧用数学故事,唤醒课堂活力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数学课堂的不足,使课堂活动更加有生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已有的实践,我感到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着眼点首先应增加学生课堂上主动活动的时间和提高活动效益: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组织形式,开发多种组织形式:教学活动要逐渐帮助学生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掌握学习的活动过程结构和数学的知识结构,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的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课堂上,教师出例题、讲例题、变化例题,学生以根据例题解答与例题相似题为目的,这种方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观看、被迫接受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受挫。数学课堂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情感、兴趣越来越少。新课标、新理念启发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