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为洋务运动前期的代表,同时也是淮军的首领。他从事政治军事活动40年,对晚清中央国策的制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博物馆藏李鸿章书信一通,系李鸿章写给其淮系僚属刘瑞芬的回信,近期首次对外公开,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结合光绪初年的相关史实,分析信中涉及的内政、外交及国内外局势,可考察19世纪70年代的中外政治态势,探究晚清变局下李鸿章为挽救国运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的真实心理。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是晚清著名大臣,对当时中国的内政、外交关系影响极大,因此其一直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他的传世著作基本上被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李鸿章全集》囊括殆尽,这无疑将推动李鸿章研究朝着更深、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但是,李鸿章研究还存在许多缺漏和不足之处,如在材料的使用上,虽然有研究者不断发现和挖掘新材料,然仍有少许遗珠不曾刊布。近来笔者主要根据晚清至今的相关文献,辑录了李鸿章四篇集外文和一首佚诗,并对相关材料进行了补充疏证。鉴于其在晚清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这些集外诗文无疑为李鸿章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识其散文创作、史学见解、生平交游乃至晚清文化诸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推进对整个近代史的认识,因而值得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全集》于2008年1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给学术界研究李鸿章带来很大方便.由于李鸿章是晚清重臣,社交活动频繁,因此, 《李鸿章全集》中的诗文搜集,难免有遗珠之憾.最近,笔者在查阅方宗诚编《求阙斋文钞》时,发现李鸿章为该书撰写的一篇序文,而这篇序文为《李鸿章全集》所不收,故加以迻出,并略作论述,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编《李鸿章全集》的编纂出版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其史料价值和学术文化意义,一直为国内外学术文化界特别是史学界所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人们都以为李鸿章拼命做官,殊不知,其拼命做官是为了实心办事。李鸿章因为办外交背负"卖国贼"的骂名,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耄耋之年的李鸿章一次次地以个人耻辱和牺牲来最大限度地换得时局缓和,避免了进一步的生灵涂炭。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档案的编纂工作使李鸿章档案实现专题化和系统化,编纂成果丰富、形式多样。在李鸿章档案编纂成果的加工方法及体例选择上突出体现在全集的以类为纲、查找范围广、内容严格审核把关、加工环节规范严谨、辅文丰富、标题信息量大。李鸿章档案的编纂成果总体上呈现出阶段性、地域性及编纂目的从拯救个人声望到服务社会的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几个问题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威 《历史档案》2001,(3):95-101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对外战争。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参与了中法战争的一些活动。探讨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活动及其思想根源,对于李鸿章研究和中法战争史研究都是有意义的。本文拟就此谈些看法,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8.
正被誉为"中兴之臣"的李鸿章于同治四年至五年(1865—1866)担任两江总督两年。《清宫扬州御档》第十七册收录了李鸿章在任期间及其前后,与李并与扬州相关的三件御档,分别是:同治二年(1863)《奏为兵饷支绌请旨敕下江苏巡抚李鸿章勿在扬州高邮等处招募勇夫事》(附件)、同治五年(1866)《晓谕奖励李鸿章等人事》、同治七年(1868)《奏为赴扬州与李鸿章晤商并察看丹徒等地荒田等事》。这  相似文献   

9.
一2006年11月7日,是晚清著名政治家李鸿章(1823.2.15—1901.11.7)逝世105周年纪念日。时间倒退到整整110年前的1896年。8月28日至9月5日,李鸿章以“大清帝国特命全权公使”的身份,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访美利坚合众国。在此之前,李鸿章先后访问了俄、德、荷(兰)、比(利时)、法、英6国。这时的李鸿章已经73岁高龄。当时,中国正加速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就在李鸿章此行出访一年多前,先是他苦心经营了近20年的北洋海军被日军覆灭,继而又代表清政府在日本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也因此被革…  相似文献   

10.
谭文凤 《历史档案》1999,(4):119-122,127
《中俄密约》是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甫、财政大臣维特于1896年6月3日在莫斯科签订的,又称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沙俄通过该条约掠取了中国东北的路权,加重了中华民族危机。笔者认为李鸿章作为中俄谈判的全权代表、条约的签订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在探讨李鸿章对条约应负的责任及外交失败的个人原因时,有的文章和论著或把李鸿章写成签订《中俄密约》的主谋,或认为李鸿章是“受贿签约”,从而把《中俄密约》对中国造成的一切后果让李鸿章负全责,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现提出个人不成熟看法,以请教同行。一…  相似文献   

11.
夏建圩 《兰台世界》2017,(9):116-117
安徽宁国县《中州周氏宗谱》中有李鸿章撰写的一篇宗谱序言,经过考订分析,新编《李鸿章全集》并没有收录,现附如下,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2.
6月15日清廷命李鸿章"迅速来京",两广总督著广东巡抚德寿兼署.18日李鸿章接到"电传谕旨"后,"宣布立刻遵旨北上".但是,事实上李鸿章并没有"立刻"动身,他公然置朝命于不顾,徘徊观望,整整拖了一个月才启程北上.  相似文献   

13.
冯异 《出版视野》2004,(3):36-36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清末稗史丛书》收入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等,这对我们后人研究清史提供了一份重要史料。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尚未播完,观众就对剧中的李鸿章形象表示不满。这是可以理解的。过去无论历史著作还是小说、戏剧、李鸿章都是以一个卖国者的形象出现的,《辞海》上就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少泉,1823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李家世代耕读,高祖勤俭持家,方有田二顷。1838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中进士,家族才逐渐显赫。李鸿章生逢‘数千年未有之变厨’,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他在清末政坛纵横捭阖40年,几乎每件大事都与他有关。身前身后,他都是最富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于孝东 《兰台世界》2020,(4):119-121,133
1881年底,李鸿章亲临旅顺勘察后,确定以旅顺为北洋水师的大型基地,继而大力兴办旅顺海防工程。这引起了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非但洋务派官僚,英、法、德、日等国的海军人士也纷纷前往观瞻。在旅顺现场勘察的基础上,出于认识与目的的不同,中外人士广泛非议旅顺的价值,批评旅顺基地的选址不当,进而引发了旅顺与威海卫、旅顺与胶州湾的选址之争。李鸿章在幕僚意见的影响下,基于他的布防思想并北洋海防筹办经费拮据的实际,力排众议,最终坚持以旅顺为“北洋第一重捍卫”,为“北洋水师总汇之区”。  相似文献   

16.
中法战争前夕,越南政府派出以范慎遹、阮述为代表的使团来华,以备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谈判时咨询及与清朝议决越事。然而,李鸿章并未抓住中越联合抗击法国的良机,导致越南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相似文献   

17.
<正>李鸿章,原名李章桐,安徽合肥人,出生于一个旧官僚家庭,24岁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李鸿章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成就了其一生政治事业的巅峰,甲午海战的失败,让他跌进政治生涯的深渊,背负千古骂名。在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京师同文馆、天津电报局、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  相似文献   

18.
邹洁 《大观周刊》2011,(31):25-25,33
身处大变革时代的李鸿章活跃晚清政坛40年,对当时中国的内政、外交影响极大。海内外学者对他的评价也是分歧很大,褒贬不一。本文拟通过历史人物评价的普遍性法则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后,尤其是1896年的《中俄密约》的内容逐渐为世人所知以后,李鸿章在国内的名声日坏,其政治生涯也开始逆转,虽说此时他被调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但终究失去了实力地位。从此,李鸿章对时政较少高谈阔论,抛头露面的机会也不常有了。1898年戊戌维新,李鸿章差不多自始至终保持缄默。这样,后人(包括维新党人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与同文馆创办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盟 《兰台世界》2014,(5):36-37
李鸿章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其建议和推动下,同文馆得以建立、发展并最终转型,并入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李鸿章不但是同文馆建立的倡导者,更是参与到同文馆的各项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