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一生都与美术有着无法割舍的艺术情缘,他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民族艺术思想情怀。鲁迅先生对美术之爱是广博的爱,是大爱,是对民族之爱,对国家之爱,对人民之爱。  相似文献   

2.
研究鲁迅的《鸭的喜剧》必须同研究爱罗先珂的《小鸡的悲剧》一并进行。爱氏的“小鸡的悲剧”在于它“无所不爱”,而鲁迅的“鸭的喜剧”则在于“无所不爱”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因此,“鸭的喜剧”实是爱氏的悲剧,无疑是对爱氏“无所不爱”主张的讥讽。现实生活——包括爱氏自身遭遇证明,“无所不爱”就必定会“不得所爱”。两文不仅仅在题目上对应,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有联系、对比、承接与歧异。刻有爱氏生活与思想印记的作品的主角,被鲁迅小说中与之对应的生活与主角所得到的评价所评价,而其中恰好表现了鲁迅同爱氏的“共鸣”或意见不同。当然,鲁迅对爱氏的感情是同情、关心与怀念。  相似文献   

3.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是其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文本,它不仅记载了鲁迅的探索足迹,而且记述了鲁迅复杂的心态与幽深的情感历程。这部文集凝聚着鲁迅深沉的爱,是鲁迅“爱”的心灵史上的路碑。《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无常》、《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等篇目都是鲁迅情与爱的记录。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离婚》是一支女性悲歌。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表现了主人公爱姑的人生悲剧,并且深刻地揭示出了她思想意识中的"奴性"和"愚弱",体现出他"国民性批判"的启蒙主义思想。同时,通过爱姑这个女性形象的命运,鲁迅对中国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异乎寻常的理性思考:中国的妇女并没有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铸剑》和《奔月》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都是作家生命意识的一种外化,是鲁迅对自我灵魂进行的无情的解剖和展示,是他信念迷失和精神痛苦、矛盾、彷徨所产生的灵魂深处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后羿"和"黑衣人"正是鲁迅内心世界分裂的人格矛盾的体现,二者分别象征着鲁迅思想对立的两极。"后羿"的形象中蕴涵着鲁迅灵魂深处的一种浓厚的虚无感和自卑感,而"黑衣人"则代表着他决绝地向黑暗势力复仇的坚强意志。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把师爱与母爱相提并论,看做人类社会中中最最伟伟大大的的永永恒恒之之爱爱。我我认认为为,爱爱与与罚罚的的关关系系是是::爱爱,爱爱在骨子里,是发自教师骨子里的真爱和大爱,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长久之爱;罚,是建立在对违纪学生真爱与理性之爱基础上的不伤害学生身心的罚,是耐心等待和说服教育之后既对事又对人的在行为上的罚。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诗集,诗集里透发了鲁迅对“爱”的理解和独特阐释。通过分析鲁迅对孩子、青年、老者等三个群体的不同态度,可以窥测先生深藏不漏、面貌各异的“爱”的哲学,展现鲁迅鲜为人知的较为亲切、慈爱、温柔的一面,从而更新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向小读者推荐叶金慧小朋友的《爱就在你身边》,主要的原因是这篇作文存在一个很普遍而又值得注意的问题:优点和不足同样鲜明。总结一下它的写作经验,对大家的作文有启迪意义。"爱就在你身边",这个题目就取得很好。我们现在说得最多的是"大爱"这个词,但大爱要用大事来衬托。比如对祖国的爱,使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为之献身;又比如不久前的"5·12"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创造了  相似文献   

9.
朱慧 《考试周刊》2013,(44):19-20
《致爱米丽》与《孔乙己》是二十世纪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与中国作家鲁迅所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本文通过对这两篇小说的分析,从其表面的不同揭示了两篇文章所蕴含的相同的主旨——对封建制度、守旧思想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将鲁迅《小约翰》置于其整个童话译介脉络中,发现《小约翰》译本是鲁迅翻译实践与其儿童观日益紧密结合过程中的重要作品,其裂隙的产生与弥合都根源于"儿童本位"在翻译中如何实现这一命题。鲁迅独到的"儿童本位"观使他必然"追求超越儿童的思想"。译《小约翰》时,鲁迅想兼顾"儿童的语言"与"超越儿童的思想",翻译追求出现裂隙,思想陷入困境。"成人童话"的确立使鲁迅翻译思想得以厘清,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1.
谈《琐忆》     
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战斗性的一面 ,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 ,但是关于他对同志 ,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对敌人恨 ,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 ,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 ,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 ,因此 ,想从后面多说一些 ,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196 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 80周年纪念 ,我从上海…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一九二四年所作的小说《祝福》,其前因可上溯至一九○三年他所译的雨果的随感录《哀尘》。从《哀尘》到《悲惨世界》与《祝福》,在主题、人物等方面存在种种相似之处,这是雨果与鲁迅作品之间具有影响关系的佐证。当然,鲁迅的创作是植根于中国现实的创造性作品,《祝福》着重强调的是人物深刻的精神悲剧。与上述看法相联系,根据《哀尘》及鲁迅手书《附记》提供的线索,我们有理由认为,至迟在一九○三年(而不是一般所说的一九○四年),鲁迅思想已经发生了从科学救国到文艺救国的重要变化。通过“精神革命”来拯救祖国的看法,已经在他的世界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其创作生涯中与老庄学说有不解之缘,其观点散见于一系列文章中,从最初的《摩罗诗力说》,到20世纪20年代的《汉文学史纲要?老庄》再到1935年创作的《故事新编》中的《出关》与《起死》,几乎贯穿了鲁迅文艺活动的始终.肯定积极进取、努力改造社会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这正合于鲁迅一生力主战斗、顽强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鲁迅和爱罗先珂私交甚笃,《鸭的喜剧》即是受爱罗先珂《小鸡的悲剧》启发而写成的。在该小说中鲁迅对爱罗氏的思想作了善意的批评,并抒发了一贯的"呐喊"情绪。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往往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其文辞兼美、内涵丰富,"恨"的是其不知道从哪里下口讲给学生听。本文选取了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分析文中的儿童视角和"大词小用"手段的运用以及文中核心事件长妈妈与《山海经》等重要情节透视了作者对于长妈妈的深厚情感,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6.
《西湖的雪景》话语的涩,趣,叙述的随便与叙述者的优越感,既是传统文化的"遗传密码"的 显示,又有时代的投影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更代表了一种不同于鲁迅的大憎大爱,而是趋向于平和、中府的知 识分子对生活与世界的立场位置与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7.
可以说鲁迅和托尔斯泰都是农民的代言人,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曾经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他“真实、热烈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鲁迅和托翁的小说中都充满了对底层社会人民的同情和爱。本文将对《祥林嫂》和《穷人》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和杰符什金·瓦尔瓦拉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并在主人公形象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小说集《呐喊》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回忆的精神丝缕,其中《故乡》《社戏》《鸭的喜剧》三篇较有代表性,体现了他的回忆冲动。透过这三篇回忆性小说来观照鲁迅的现实世界及精神世界,就不难理解其回忆的原由、回忆中的情感倾向及心理状态。《故乡》中的"怨乡"逃避,《社戏》中的温馨与人性的美好,《鸭的喜剧》中鲁迅与爱罗先珂的深厚友谊,都是鲁迅精神丝缕中重要的情感凝结。鲁迅以一种独特的回忆方式展现其心理的渐变历程。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往往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其文辞兼美、内涵丰富,"恨"的是其不知道从哪里下口讲给学生听。本文选取了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分析文中的儿童视角和"大词小用"手段的运用以及文中核心事件长妈妈与《山海经》等重要情节透视了作者对于长妈妈的深厚情感,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最丰富最难以言说的存在,他的作品总能使人常读常新,尤其是像《过客》这样的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对于《过客》,大大小小的论著和文章已谈论得很多,文字上也没有多少难懂之处,但为什么每次重谈,都有一种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呢?因为每读一遍《过客》都仿佛在面对着一个活生生的鲁迅,他的丰富、博大、深刻、敏感、痛苦、矛盾、绝望、孤独、坚韧、清醒、大爱大憎与大悲大喜等等一切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思想与情感,似乎都在这篇短短的散文诗中浓缩、喷发、凝聚与升华。说《过客》是体现鲁迅思想、哲学、人格、情感、心理、个性的潜心之作,是一点不过分的。下面是我重读《过客》的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