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山流水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用琴声表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巍峨雄伟如同泰山!"伯牙用琴声表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浩荡澎湃如同长江黄河!"伯牙心中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领会无误。伯牙在泰山北麓游览,突然下起暴雨,便在山岩下避雨。他心中悲切,就拿起琴来弹奏:开始弹奏的曲调哀怨如大雨连绵,后来弹奏的声律如山崩地裂...  相似文献   

2.
林自萍 《考试周刊》2011,(72):226-227
中国古代"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是这样的: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音。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好啊!高大庄严地像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好啊浩浩荡荡地像江河!)"伯牙在弹琴时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领会到。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用为"知音"。一个人能听懂音乐那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传说春秋时期,有一位很有名气的琴师叫俞伯牙。一次他在荒山的一座茅屋里弹琴,有一位打柴的樵夫叫钟子期的从门前经过,居然能从琴声中听出“巍巍的高山,潺潺的流水”。俞伯牙与钟子期交谈后,十分惊讶地说: “你就是我寻觅多年的知音啊!”从此,两人便成为知己。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痛苦极了,扯断琴弦,摔坏琴身,自那时起直到死去,他再也没有弹过琴。后来人们便把此曲命名为“高  相似文献   

4.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林弹琴,樵夫钟子期能辨琴意。伯牙弹一曲,志在登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弹志在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相似文献   

5.
伯牙破琴     
伯牙①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②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③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④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选摘自《吕氏春秋》)【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钟子期为其知音。②志:志向。③少选:不一会儿。④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刚刚弹到意在高山的曲调,钟子期就说:“弹得好啊!就像巍峨…  相似文献   

6.
知音     
战国时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弹起琴来能让人听得如痴如醉。人们都夸奖他弹得好,他自己却总觉得没有谁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正是月圆之夜。伯牙泛舟江上,对月弹琴。您心里想的是雄伟的高山。他突然看见有个人在岸边站着,吓了一跳,停了下来。先生不必惊慌,我是个打柴人,听到您的琴声美妙,不由自主就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伯牙又弹了一曲。您的琴声像是无尽的流水。伯牙激动万分,因为这打柴人竟然说中了他心中之意。在下钟子期。打柴人微笑着回答他。他立刻询问打柴人的姓名。于是,伯牙将子期请上船来,二人于月下饮酒谈心。天亮了…  相似文献   

7.
<正>筝曲《高山流水》是一首婉转悠扬的曲子,前段巍巍如高山,后段绵绵如流水。伯牙弹琴,心中想到了挺拔的高山,琴声就像一座雄伟的山川竖立在耳旁。钟子期听后拍手赞叹道:"伯牙,你弹得真是太好了,就好像巍峨挺拔的高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犹如一条翻滚着的江水流进了心中。钟子期听后高兴地说道:"真是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面前流过。"他们俩相处默契,无需一言一语,即能心领神会。自此以后,我  相似文献   

8.
相传两千多年前,楚国有位娴于操琴的音乐大师俞伯牙,乘船顺着长江向下而行。途经汉阳江口,忽然遇到狂风暴雨,只好把船停在龟山脚下。不一会儿,天气放晴,伯牙弹琴消遣。隐士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却很会欣赏音乐。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在旁边称赞道:“美哉!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称赞道:“美哉!荡荡乎若江河。”伯牙遇到知音,十分高兴,马上与子期结为挚友。  相似文献   

9.
这里有一个流传至今、感人肺腑的故事。据《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春秋时期楚国著名音乐家俞伯牙在晋国做官,有一年,他因公务顺江而下来到龟山脚下的汉阳江口,因天色已晚,只好将船停在岸边。吃完晚饭后俞伯牙习惯性地从琴囊中拿出七弦琴,调好琴弦弹了起来。这时,周围万籁俱静,他弹奏的琴声传得很远。伯牙正如痴如醉地弹着,忽然听到岸边的树丛中有响动,马上派手下人去查明情况,原来是一位打柴的樵夫在偷听。伯牙好奇地问:“这么晚了,你为什么不回家,却躲在这里偷听我弹琴?”樵夫诚恳地说:“我打完柴回家路过此处,听到七弦琴声,不知不觉便顺着琴声来到这里。”  相似文献   

10.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①。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②!”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④,卒逢暴雨⑤,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⑥,更造崩山之音⑦。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⑧。伯牙乃合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相似文献   

11.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  相似文献   

12.
高山流水——《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高妙。  相似文献   

13.
音乐与成语     
高山流水——《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高妙。  相似文献   

14.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相似文献   

15.
我改用方智范教授的名言“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为“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作为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因为我认为这句话揭示了教师备课的真理。“知音”一词是有典故的:伯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的曲调时,在旁听琴的钟子期就说“:善哉峨峨若泰山”。弹到描写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见于《列子·汤问》)。后来用“知音”指特别理解、懂得欣赏自己的人。古今文人作文章时皆是有情而诉,有感而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更是“吟安一个…  相似文献   

16.
倾听是一种美德,倾听是一种修养,倾听是一种气度。因此,学会倾听,你会变得道德高尚;学会倾听,你会变得胸襟开阔;学会倾听,你会从中受益无穷。一句话,学会倾听,善莫大焉!伯牙弹琴,弹到描绘高山的曲调时,听琴的钟子期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弹到描绘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的音乐。因为懂得倾听,世上便有了这一段有关知音的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17.
典故两则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相似文献   

18.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āi),峨(é)峨兮(xī)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pǐ)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文本解读:本课虽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背后隐藏的含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就是向整个世界封闭心灵的大门。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不得不加倍承受失去的…  相似文献   

19.
人都有两只手,音乐教师也不例外。弹琴需要两只手,指挥需要两只手,就是唱歌,也得有两只手来协助传情达意。但我此时要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音乐教师要一只“手”伸向美术,一只“手”伸向文学。音乐是有形象的,不但演奏演唱者心中要有形象,就是听者,心中也必须有形象。当演奏演唱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和听者心中的艺术形象相契合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才能真正产生。《列子·汤问》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  相似文献   

20.
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含,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传颂千古的“高山流水”故事。小朋友在作文中可以用它来比喻喜得知音,心心相印。它对我们还有两方面的启迪:其一,知音可贵。据说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复弹琴,以表达对知音的永远纪念。所以我们要珍惜友谊,对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要真诚相待。其二,知音难觅。在茫茫人海,真正的知音常常是一二人而已,可遇而不可求。当年鲁迅先生就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