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也是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儿童的生活是这门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也是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儿童的生活是这门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张玉喜 《农村教育》2007,(1):125-125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观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陆晔 《中小学德育》2012,(11):30-3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的要求为品德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等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可谓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也是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儿童的生活是这门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也是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儿童的生活是这门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指出,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是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课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方明莲 《福建教育》2007,(12):54-54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学习做人,使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与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千方百计创新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吴珍 《海南教育》2014,(9):37-38
品德教学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育人为本"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笔者在小学品德课堂上尝试进行"体验式"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自主参与的活动、操作、考察、调查、经历、体验、探究等主体活动,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自主探究的王国。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旨在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而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  相似文献   

14.
当一个个鲜活的情境再现时,学生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可以在讨论交流中得以培养。课标链接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提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教育是促进儿童发展的社会活动,而本课程是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重要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带领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追求。这使得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功名参与技能的培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胡碧莲 《考试周刊》2014,(77):117-11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联系的密切。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学不离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能力的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走进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懂得合作、善于交流是学生学习做人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走进社会的必要前提。要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要为培植学生这方面的愿望创设必要的情境。  相似文献   

19.
为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教师课前可以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引导其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感悟道理,升华情感;课堂上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课后要将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使课外实践活动成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20.
孙维平 《四川教育》2009,(12):46-4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综合素养的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始终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生活化的实践学习活动,在深度参与中探究、体验、自悟、共享和习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