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现代以来,中国学者在运用西方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存在着对西方理论的生硬套用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兴起的文化批评也存在此问题,即难以实现西方理论的中国语境化。文章试从文化批评现状、人文知识分子精神、历史借鉴和文化利用等方面来论述文化批评的中国语境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星星 《文教资料》2006,(8):116-117
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当代理论界面对西方文化批评的兴起引发的困境与反思,本文试从文化批评与中国传统批评话语的整合;批评主体的定位以及国内批评话语的具体操作实践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文化批评的中国语境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新青年》杂志为研究对象,揭示“五四”现代性建构的复杂的文化危机语境和西方思想资源,其具体表现为批评理论的非中国化、文学译介对西方的移植、语言的欧化、文化思想的西方化。从中可反思其背后隐藏的西方中心论以及东方主义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西方语言学批评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逐渐突破纯形式分析的弊端,把文本形式分析与审美文化分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品格的中国语言学批评。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论以及当前文化研究的影响,加之语言学理论及其具体批评实践的不足,中国语言学批评又存在着难以掩饰的缺陷,并渐成衰微之势。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有其特指性和时代性。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是一个高度语境化命题 ,移用西方理论必须要经历本土化洗礼。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话语的错位 ,反映在对西方批判理论的机械套用和对“中国已经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轻率判断。这是文化自觉与理论创新意识缺乏的表征  相似文献   

6.
大众化是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有其特指性和时代性。大众化理论研究是一个高度语境化命题,移用西方理论必须要经历本土化洗礼。当代中国大众化批评话语的错位,反映在对西方批判理论的机械套用和对“中国已经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轻率判断。这是化自觉与理论创新意识缺乏的表征。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语境下国家理论面临着来自对理性主义国家观念的各种批评。而各种形形色色的批评也都基于后现代理论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建构。现代性理性国家理论所声称的国家观念在面临个人观念、弱势群体、地方性文化、具体差别等同题时,往往显出无奈与慌恐,国家理论的种种危机造成了人的道德被公共化、地方性差异被抹杀、不平等对待等一系列后现代语境下的后果。从当代国家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出发,浅析现代性国家理论与当下后现代国家理论的冲突与对接。从而解析后现代语境中国家理论的出路与解脱。  相似文献   

8.
“詹姆逊在中国”显示了语境对接受的影响。詹姆逊不是后现代理论的原创者,但“新马克思主义”身份使他的后现代理论在中国有众多的读者。90年代兴起的商业文化为中国接受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提供了现实语境,中国接受者却悬置了他的批判立场。詹姆逊对现代性的批判、对多样现代性的质疑是基于西方知识分子的反思,却与中国对现代性追求的特殊语境存在落差。  相似文献   

9.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但不加辨析地搬用西方批评资源无疑是对当前中国本土语境的漠视进而造成批评的错位和残缺。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有效性思考分析,探讨大众文化批评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英美文论界的新兴批评理论,新历史主义是在当代语境下对历史文本重新进行文化阐释和政治解读的阅读诗学。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也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本文以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为研究个案,在回顾新历史批评发展历程的同时,总体把握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现状,重新把握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1.
当下中国文学批评深陷模仿和阐释他人的旧语境中;全媒体时代及"编辑文学"、多模态文学等现实存在,浅批评风行;缺乏问题意识和清醒判断力,无法克服刻板印象;精神低迷,状态不佳。而同样在中国文化沃土里成长起来的"笔耕组"却很好地规避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各种不足,坚持中国特色批评路线,得到了作家的认可和社会的肯定,成为中国文学批评领域有意味的品牌之一,为中国当下文学批评提供了思路,作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12.
言语行为的发生是一种个体行为,但任何个体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独立存在,它必须受到特定文化规约的制约。批评言语行为也不例外。那么,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对批评言语行为的发生有何制约作用?这种文化的影响又是如何体现在批评言语行为中的?文章从行为发生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人批评言语行为模式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突破传统文学批评的边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视觉。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的文化视觉是跨学科的开放性视觉,游弋于文本内外的内外兼修的视觉,具有实践性、政治性、批判性的参与性视觉。这一视觉的意义在于为文学批评开启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李长之的传记批评法独具特色,其中既有远承古典传统的象喻式批评法,又有西方理论影响下的文本细读、心理分析和社会历史批评法。在由作品分析而深入到作者及其时代考察的过程中,李长之始终强调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这也是其研究方法能够成功融合中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北大的特殊文化环境,西方批判、反省现代化的思潮,父亲之死给梁漱溟带来的心理动力和毅力,是梁漱溟实现由佛返儒的文化心路的原因.梁漱溟提出的力图解决文化与现实社会存弊相连问题的文化模式有独创性,它为新儒学在当今的活跃开了一代风气,并赋予了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文学大师。他用文化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城市生态,在揭示、批判传统文化糟粕和市民自身弱质的同时,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有力地控诉和批判。正是这种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双重批判的独特性构建起他特有的批判意识,体现了老舍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文论"失语"的无奈与历史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传统论的“失语”,是中国论在20世纪世界化大背景下的必由之路。它既是中国论痛苦而无奈的抉择,又是中国论为追求科学精神和恢复学尊严而作的努力,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只有对此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使我们的论建设免于无谓的争论,脚踏实地地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