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活跃于近代诗坛的湖湘诗派一直颇受论者之注意。但人们对于湖湘诗派的成员构成,都有着不同意见,或者只提到王闿运,或是在王之外略及数人。实则湖湘诗派作为影响及于全国的诗歌流派,成员是比较多的。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将他们分为领袖人物、重要成员、馀波流响三部分,有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湖湘诗派。  相似文献   

2.
“近代湖湘诗派之魁首”王闿运,为文倡汉魏,论诗宗法八代兼采四唐,于晚清诗坛中别树一帜。学界多论其汉魏六朝诗学理论,尚未涉及唐诗研究。本文系统考察王闿运研究唐诗的缘由、具体内容及其唐诗学批评方法论,以作开拓性尝试。  相似文献   

3.
关于近代宋诗派领袖人物陈三立早年的文学活动,大部分研究著述语焉不详。本文首次详细考论了陈三立早年在湖湘参与碧湖诗社与碧湖雅集的情况,陈三立与郭嵩焘、王闿运、释敬安等结碧湖诗社相唱和,诗社同人多为陈三立一生挚友。从这个时期陈三立的创作来看,他早期诗风亦受汉魏六朝诗派的影响,后来陈三立才逐渐摆脱湖湘诗风影响,成为宋诗派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4.
王闿运入蜀主掌尊经书院,不仅是王、廖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也是近代湘学和蜀学的风云际会。王闿运对廖平的影响是在开拓视野、学术转型和治学方法上,而廖平对王闿运虽然不无影响,却是很微弱的。廖平虽然受王闿运影响较大,但从深层学术思想上看,是和王闿运大异其趣的。这是容易为人忽略的地方,明此方可公允地看待这一段湘蜀学术佳话,也能因此更好地了解廖平学术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约翰·济慈的《秋颂》和清朝晚期王闿运的《秋晓风日偶忆淇上》都可谓是十九世纪咏秋的名作代表之一。诗中无不包含着对秋天的赞美与歌颂,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传统、诗学理论以及个人性格等,虽同样是咏秋,却在情感、创作手法等方面有所不同。济慈的诗注重"自我"的隐蔽,是对"客观感受力"诗学主张的诠释,而王闿运的诗则重在"自我"的张扬;其次,济慈的诗中包含着无限的希望,更为乐观,而王闿运的诗的基调则为悲观;再者,济慈的诗包含着神话的典故,而王闿运的秋诗多为白描。  相似文献   

6.
湖湘文化研究堪称近年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典范.在湖湘文化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研究湖湘哲学与历史的学术著作不断涌现,近代湖湘文学研究则相对薄弱.孙海洋<湖南近代文学史>是湖南近代文学研究开创性的论著,刘再华<近代经学与文学>对湖南文学的论述亦颇多新见.但对于湖南近代诗歌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则当以萧晓阳<湖湘诗派研究>为胜.  相似文献   

7.
王闿运开蜀学学风,以其独立性闻名于世;廖平在学术上孜孜以求,因笃信孔子,立说不免局限,但特立独行则是举世公认;吴虞叛逆而大胆,虽受业于廖氏,然其论学,疑六经,非孔子,非孝非礼,在思想上与其祖师王闿运标异.吴虞文章以俪为体,依仿《文选》,兼拾周秦,诋韩愈之抒意立言为不足法,而主李兆洛《骈体文钞》之说,其实亦衍王闿运《八代文粹》之余论.王闿运、廖平与吴虞一脉相承,呈现出学术与学风的地缘性影响,尽管后者在思想上对以往传统一概抹杀,显出自己超拔前人之气概,但学风之影响则实难抹灭.  相似文献   

8.
晚清湖南名士王闿运曾纂《东安县志》,当今学者多认为其书已遭毁版或者佚失.论文通过考察现存《(光绪东安县志》版本、内容特征和相关文献,考证此志即王闿运所纂.  相似文献   

9.
王闿运(1933-1916)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教育家。王闿运幼年随祖母习书识字,7岁时从善化李鼎臣学习五经。初学时不慧,日诵不尽百言,又不能尽解,为同垫者所嗤。王闿运益加刻苦,所习不诵即不食。9岁时,毕诵五经。后因家贫不能延师,随家人读经史词章,早晚不辍。15岁时,已明训诂。后又从私垫。塾师不喜杂学,而玉闿运不喜科举之业,常读《楚辞》等未见之杂书,塾师常从后掣其卷而藏之。王闿运益愤,愈发博览群书。17岁时应童子试,18岁时问学城南书院长陈尧农、长沙熊雨胪,被先生称为奇才。19岁时补诸生。王闿运此时曾有用世之志,习书非仅训诂词章,意欲通经致用。21岁后,王闿运开始外游,曾到江西、武昌等地。26岁至省城入试,中第5名举人。28岁时入京应礼部试。户部尚书肃顺  相似文献   

10.
王闿运的"通经"观注重发挥《春秋》经义,讲求通经致用,经学自治依循修齐治平的传统思维。王闿运的"治事"观即领悟经典之道以外的实践能事。王闿运重视"通经",认为"治事"不如"通经",但在"通经"与"治事"中也十分注重作为桥梁作用的"为学"。  相似文献   

11.
唐宋转型理论是近年中国古代史学与诗学研究中一个流行的学术话语。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借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唐宋史学观,并整合传统诗学理论,经王水照等诸多学者推阐发扬,深化了唐宋诗歌转型问题的研究,开拓了唐宋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12.
王艮、王栋、王襞所写诗歌在宣传泰州学派思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三王”的生活环境、家教渊源、文学素养以及对诗歌作用的认识不同,其诗歌内容与诗歌风格也有差异。总体上看.王艮、王栋、王襞就诗歌创作水平来说,一个高于一个,而就诗歌创作理论而言,则各有千秋。王艮从轻重角度提出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原则,王栋则从缓急角度强调了王艮的观点,两人都把诗歌的道德性与教育性视为诗歌创作的首要要求。王襞的不少诗虽然也进行了理论的揭示,但他的诗以抒发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豪情壮志为主.因而在诗歌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方面与王艮、王栋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在处于明清转型期的文学思潮及诗学风尚的环境下,王夫之"以诗议政",痛斥建门庭,立宗派,画疆墨守,党同伐异的恶劣文风,对立门庭、讲死法、行复古都加以指摘品评,指出其短缺不足。他提倡追寻文学本质,发挥自由创作,其议论虽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处,但斥庸者,唤真才,振诗教,清算明代政治过失,对清初和后世的诗歌发展与政治反思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沧浪之水》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学史上的一个先做小人后做君子的全新形象——池大为。作家不仅同情、理解这个人物的人生选择,而且肯定和支持其所作所为。作家的态度源自面世、务实的湖湘化背景。但是即便湖湘化也不认可池大为最后烧书的举动。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文学批评领域大放异彩,意境说更是影响深远.然意境之说由来已久,前人早有论及.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王闿运的复古思想,多数时候是被视为逆潮流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他强调诗中所抒之情要摆脱儒家诗教的束缚,重视文之绮丽,不惟与同时的其他复古流派相比更能代表文学发展的方向,即与其后的新派诗相比,在对文学本质特征的认识上,也是大有过之的.王闿运对作为诗歌本质特征的抒情和审美要素的自觉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相对于六朝时期的文学自觉,明清人对六朝诗抒情和审美特征的再认识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学再自觉的过程,而它的终结点和最高点就是王闿运.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好作翻案诗,早期的翻案诗多在立意上翻新,包括转移视点执其一端立论和推陈出新两种主要方式。这一类翻案诗多为咏史诗,"有所为而为"的写作态度使之精深峭拔,最见荆公襟怀,必须结合王安石的政治关怀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来解读此类诗作,泥于字句很容易与原旨产生偏离。王安石晚期的翻案诗创作多为诗法翻新,主要包括反用前人诗意及典故、章法上的推倒扶起和句法上的前后反覆三个方面。此类诗为宋诗新变指出了一条新的门径,以往文学史研究多强调荆公体或半山体对唐诗的回归,对此多有忽略。  相似文献   

18.
汪世清辑成的《水香园觞咏集》和《阮溪诗征》,既有家族文献的性质,又有徽州文化的内涵;《王炜诗文集》也是一部值得整理和研究的徽州文献。这三者所收集的都是清代人的作品。《新都秀运集》则是明代徽州人所选明代徽州诗,是一份更加珍贵的徽州文学遗产,这次整理的是世清先生捐赠的抄本。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中期“纯诗”理论的提倡者们如穆木天、王独清都曾试图指出他们的“纯诗”主张与自“五四”以来的“国民文学”理念并无矛盾。他们的这种辩解固然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反映了他们跻身“新文学”主流、获得“合法性”的强烈愿望,但是,“纯诗”与“国民文学”在语言取向、审美取向、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都具有难以规避的深层张力与深层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