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书寄托着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同时又往往以朴素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眼中的历史。下面这段材料引自20世纪30年代一位江西籍红军战士写给家乡亲人的一封家书:  相似文献   

2.
“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地给。希望你也能多告诉我们。你的忧,你的乐,就是我们的,让我们永远连结在一起。”这是国际知名的中国钢琴家傅聪的母亲朱梅馥女士,在写给他的家书中一段情深意切的话语。真是一语说中了父母的心事。傅聪在1955年到1966年离开家乡的期间,一共收到母亲朱梅馥与父亲傅雷(著名翻译家)寄给他的信件一百多封。傅雷夫妇不但把思念写入信中,更借着家书,一再提供自己的人生智慧,激发、勉励着儿子,希望他在做人、生活细节、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3.
家书     
<正>千百年来,家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也担当着家庭教育的重任。家书不仅蕴含着亲情温暖,而且闪耀着哲理的光辉。还记得著名的《傅雷家书》吗?这本特殊的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96年5月期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的家信。这本家书表达了父母对儿子的苦心孤诣,体现了浓浓亲情。父母对子  相似文献   

4.
其实     
父母思念远方的儿女,可除了偶尔接到一两次电话,几乎成年收不到家书,老人心目中的“信息时代”,其实等于“息信时代”。一只从弄堂口滚到绿茵场不久的  相似文献   

5.
《板桥家书》是郑板桥写给亲人、朋友的一封封书信的合集,情真意切,内容丰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家书不仅包括板桥的治家思想、读书与教育后代的思想,而且包含着板桥的政治思想。板桥用简短的文字,在"家书"这一特定的文体中表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意义深远。当今,通读《板桥家书》,他的爱人重农思想、治家教育思想、读书思想等,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6.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写给亲人的家书中的一句话。正是因为张英的宽容,才使"六尺巷"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7.
请看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诗词鉴赏题. (详见本刊今年第9期第53页左栏) 本题考查点是学生对细节描写在诗词中作用的理解.全诗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就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开封"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正是"临发又开封"这一富有包孕性、耐人咀嚼的动作,使得这句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这一处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却韵味犹浓.  相似文献   

8.
亲人的目光     
亲人是发光发热的哟!从亲人的暖意灼灼的目光里,我坚信了这一点.亲人的血脉是相连的,所以,亲人的目光也便相互沟通着,如树的根与根相连着,如河的水与水相连着。亲人的目光维系并滋润着缠绵的亲情。在父母的目光里成长;长大了,父母又在自己的目光里渐渐老去.兄弟姐妹默默地用目光相互搀扶相互关照,儿女又在自己的目光里茁  相似文献   

9.
<正>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独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通篇不见"思"字,却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呢?这应是我们教学这首诗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书信集。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本文尝试剖析《傅雷家书》中的教育思想,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自己的儿女等亲人已经移民新西兰,或者自己的儿女、配偶等亲人在新西兰留学之际,我们对于亲人的牵肠挂肚总是在所难免的,不免想去新西兰看望自己的亲人,以解思念之苦。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怎样才能顺利去新西兰探望亲人。为此,本刊记者进行了专门的采访调查。  相似文献   

12.
辽宁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人家书经典》是一部传承家书文化的立意高远、感情真挚的好书.书中收入的有: 《人生处处有真情:陶行知家书》 《道是无情却有情:曾国藩家书》 《一山一水总关情:左宗棠家书》 《说不尽的是苦情:郁达夫家书》 《红尘万丈不了情:徐志摩家书》 《生生不息着亲情:闻一多家书》 《大浪过后见纯情:鲁迅家书》 《生斯世何必无情:严复家书》 可以看出,家书贯穿一个"情"字:真情、亲情、纯情.千言万语总是情,情义无价.家书中包含着浓浓的真情,同时也凝聚了做人、处事的智慧.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家书这种亲人之间沟通的形式,现在似乎离我们很远了.这是进步,也是退步.  相似文献   

13.
我爱你们     
张倩倩 《新读写》2011,(3):26-27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初中时读过的《傅雷家书》,只是变成了一个女儿写给自己父母的一封家书。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句,抒发了作者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也让读者对其家庭的团结和睦心生羡慕。  相似文献   

14.
李剑 《语文天地》2011,(23):63-64
一、杜甫的望月愁叹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包含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作中,也有思念故土亲人的思乡情感。"月是故乡明"一句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此句千古流传,成为思念故土亲人,忧国忧民的佳句。"月是故乡明"作为苏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创新导练第三专题,体现着这一单元的整体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5.
张岳 《小学生导读》2010,(10):11-13
“把所有的思念,装进自己的书包;把所有的幼稚,写进自己的日记。太阳升起的时候,少了一份叮嘱;夕阳西下的时候,多了一份惆怅。在漫漫人生的路上,我收获串串成熟,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我早已不再用眼泪说话…”5月28日,在界首市回民小学举办的留守孩子诗歌朗诵会上,郭尚书声情并茂地朗诵着写给远方亲人的诗。晶莹的眼珠,从台下小听众的脸颊无声地滑过。  相似文献   

16.
李娟 《班主任》2015,(2):56
学完习作"怎样写书信"后,我让每个学生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第二天收上来后,我认真阅读着一封封书写工整、语言流畅、感情真挚的信件。读着读着,忽然看到一封写给我的信:老师:您好!今天,您让我们写信,我很高兴,但父母不知在何地打工,家中的奶奶又不识字,我想来想去不知写给谁,只好写给您了。  相似文献   

17.
月已圆,花也开,人将团圆,虽然乜有几分伤感,因为总有那么一些儿女在奔波,在忙碌,还有一些父母在遭受着寂寞与孤独。在外上学的学子们对着月亮,即使月光再完美,再好看,父母亲人的脸仍然映满整个夜空。风筝和线是  相似文献   

18.
"柏杨家书"这个名字,使我感到阵阵苍凉,因为在写这些家书的时候,我已经没有家了,我身陷监狱。儿女群中,佳佳是唯一能和我通信、在狱中登记有案的家人。我对我所有的儿女都抱着深深的内疚,深深的自责。在他们孩提时代,我却离开了他们,在他们最需要父亲的时候,我这个父亲却  相似文献   

19.
“妈妈———”“澳门———”这一声长唤,这一个拥抱,我们等了将近450年!有什么痛苦比得过骨肉分离,亲人离散?有什么忧伤比得过母亲对失去的儿女的思念?450年啊,16万个日日夜夜!儿女等白了头发,母亲望穿了双眼。终于,在这一天———1999年12月20日,母亲唤回了失散的儿女,儿女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澳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它记录着我们民族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所蒙受的耻辱,也寄托着炎黄子孙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国之梦。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南,古称“濠镜”,因盛产(牡蛎)和海湾波平如镜而得名;…  相似文献   

20.
王宝琪 《下一代》2012,(8):35-36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因为这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