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论黄庭坚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虽以诗名世,但他在北宋词坛上独标一格,称得上是一作手。不过时人与后世对他的词评价颇多分岐。晁补之谓“黄鲁直间为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好诗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陈师道则认为:“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  相似文献   

2.
论黄庭坚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虽以诗名世,但他在北宋词坛上独标一格,称得上是一作手。不过时人与后世对他的词评价颇多分歧。晁补之谓“黄鲁直间为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好诗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陈师道则认为:“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后山诗话》)将他与秦观相提并论,归入于本色当行的词家之列。其后李清照也将山谷列入能“知(词)别是一家”的词人之中。而清代的陈廷焯却以为“黄之视秦,奚啻之与美玉”,“黄九于词,直是门外汉…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主要就秦观与北宋柳永、苏东坡、黄山谷诸家词进行比较,以证明秦观在当日词坛的重要地位。 一、秦观与黄山谷词 陈师道在《后山集》云:“退之(韩愈)以文为诗,子瞻(苏东坡)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秦观)黄九(黄山谷)尔,唐  相似文献   

4.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后山诗话》: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氏这一见解,盖源于当时文坛流传的一种说法。《后山诗话》引“世语”云: 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 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王直方诗话》记有苏轼与晁补之、张文潜的类似谈话: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人皆对曰:‘少游诗似 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相似文献   

5.
对于黄庭坚的词,历代评价颇不一致,褒之者如陈师道云:“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后山诗话》又如李清照云:“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词论》)贬之者则如陈廷焯云:“黄九于词,直是门外汉,匪独不  相似文献   

6.
试论黄庭坚词的艺术个性缪向勇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以诗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为一代诗人,黄庭坚在中国诗史上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也留下了显赫的声名。他的词名亦自不小。与黄同时的诗人陈师道曾说过:“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①晁...  相似文献   

7.
最早提出苏轼词诗化倾向的是陈师道.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以后王灼《碧鸡漫志》、陈应修《于湖先生雅词序》等都有类似的看法.为什么说苏轼词具有诗化的倾向,又是什么促成了苏轼词的诗化倾向呢?比苏轼稍晚的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专著《词论》中说:“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  相似文献   

8.
由于东坡词失去了词的“本色”,故在宋代就受到批评和指责。“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首先发难,他毫不客气地说:“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也斥之为“句读不葺之诗”。这些批评真是一针见血,非常中肯。但由于东坡词一问世,就得到了“天时”之利。当时,封建理学甚嚣尘上,那些头脑中充斥着儒家诗教思想的封建士大夫正处于面对社会上流行的“柳七郎风味”而感到无能为力时,东坡词便成了他们的镇妖法宝,不遗余力予以抬高,企图以此来遏止“柳七郎风味”的扩展蔓  相似文献   

9.
苏轼以其飘逸俊爽、汪洋雄肆的瑰丽词章,在词坛独树一帜,开风气之先,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正如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对于苏轼的词,古往今来,人们往往喜欢用“以诗为词”一语予以评价。最早称苏轼“以诗为词”的是苏门弟子,苏门六君子之一陈师道曾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①。属于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张耒,也有类似的说…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东坡乐府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诗为词”论东坡乐府,向来是词学研究的热门.对它有褒有贬,自宋以后一直存在.当代的论者,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无不认为那是词史上的宝贵遗产,有极其丰富多采的艺术经验值得借鉴.其中,对“以诗为词”问题的探讨尤为热烈.在讨论中,也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为了弄清问题,追溯一下宋人“以诗为词”论的提出和评论,还是有好处的.众所周知,最先指出东坡乐府“以诗为词”的是陈师道.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这段话的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