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往往热情很高,经常写稿,稿一脱手就往新闻单位发。可发出去的稿件却如同泥牛入海,一篇也没有在报刊上“露面”。原因何在呢?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它的时候,便带有盲目性。新闻写作也不例外,只有懂得了新闻写作的规律,摸到采写门道,写起新闻稿来才会得心应手,刊用率自然也就高了。那么初学者怎样才能缩短“入门”过程,尽快写出好的新闻报道呢?据我多年的写作实践,需要牢牢把住“六个一点”——问题准一点,角度新一点,口子小一点,挖掘深一点,材料实一点,写得活一点。“问题准”,就是你的报道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合当前形势,反映和回答广大群众最关心、实际工作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写的报道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这就需要作者纵观全局,  相似文献   

2.
那是去年冬天在北京军区战友报社学习的时候,刚刚从事新闻报道不久的我写了一篇反映新兵班长问题的稿件,寄到解放军报社发表后,几位与我在一块学习的战友首先发现了。他们跑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你是不是上不了稿急昏了头啊,反映问题的稿子也敢写!”“写文章要多吹捧领导,少反映问题,不然干不下去。”“干不下去还是好的,没准得受处分。”我听了后心里直发毛,没想到我反映的问题给我们单位抹了黑,自己心里感到惭愧,非常害怕领导以后不让我再写稿子了。当时,我的心里很乱,想到我所在的北京军区某集团军政治部的刘福连主任非…  相似文献   

3.
唐葵阳 《记者摇篮》2009,(11):40-40
曾有人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针对眼下纸质媒体新闻信息“爆炸”的现状,如何诱使读者阅读你的报道,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要擅长写具有“新、快、短、活、强”特点的现场短新闻——那么,最赚读者眼球的现场短新闻应是“格式塔”形式。  相似文献   

4.
李才琼 《大观周刊》2011,(52):174-174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所以.我们推行合作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5.
“三贴近”原则是我党当前提出的思想工作的原则和要求,也是新闻宣传和报道的原则和要求。“三贴近”既是我党工作路线和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体现,也是我党新闻观的反映,具有新闻理论意义和价值。“三贴近”对新闻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三贴近”的内涵和意义李长春说,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观…  相似文献   

6.
“你是0201-376433《战友报》‘基层之友’吗?我是XX部队战士XX,有个问题向你反映一下!”  相似文献   

7.
怎样写先进人物的思想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黄同志: 你要我谈谈先进人物的报道问题,这个问题我也谈不好。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吧。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报道先进人物,借用这句话来说:事例不在多,有“神”则灵。这里说的“神”,指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先进思想。我的体会,先进思想是先进人物报道的灵魂。先进思想刻划得好,先进人物的报道才能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怎样刻划先进人物的思想呢?这里谈谈自己比较深的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8.
谢顾问:我是一名驻守在渤海前哨小岛上的报道员,脾气特别,平时不爱和人开玩笑,也不爱发脾气,甚至说话也低声细语的,战友们都喊我“男小姐”。自调到报道组后,我已有105篇稿子泥牛入海无消息。有经验的报道员说:“这与你的性格有关.没有阳刚2气的人写不出好稿子。”访问:写稿子真的与人的性格有关吗?55055部队郭宝富郭宝富同志:要弄清这个问题,应人人两方面看。一方面应看到,稿子是人写的,人的思想品质、性格等必然也要通过稿子反映出来,正所谓“文如其人”。比如,一个思想活泼、性格开朗的人,写出的稿子往往新、鲜、奇、…  相似文献   

9.
网络这东西     
我是个实在人,挺怕什幺“时空隧道”和“虚拟人生”,觉得那是大话.最起码不可思议,然而,随着一张张大网铺天盖地向你套来,你也就老老实实被人网络住了,怕也是他,不怕也是他,你是无法离开“时空隧道”与“虚拟社会”了,网络世界是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现在好多号称“新新人类”的人,竟然天天活在“隧道”或“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据说还有滋有味,面对这些人和由这些人想成的“新型”社会,  相似文献   

10.
你好,你怎么了,你认为呢……只要每天开口说话,只要和人交流,“你”这个字是必不可少要用到的。在一次饭局上,有人号召玩了这么一个游戏:谈话时不许带“你”字,违规者每次罚款5元,大家都积极响应,自觉得这是小菜一碟,有人还夸下海口:“我就不信离开‘你’我还不能活了。”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五年,我共向各新闻单位投稿二百三十多篇,被市以上报刊、电台(站)刊用一百八十一篇,其中有不少是篇幅很短的“小不点”新闻。我体会到,一滴水能见太阳。短新闻也能反映大问题。真正写好短新闻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深入实际,抓住活“鱼”。短新闻的一个特点就是“快”,所以要抓新鲜的东西。去年,中央针对部分农民弃田经商的问题,号召和鼓励农民种好责任田。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便深入采访,发现我们乡采取了一些鼓励  相似文献   

12.
李文同志:   来信说,你近来在报上发表了几篇报道,领导对其中有些稿件持不同看法,找你个别谈话,你思想上有压力。怎样“既使领导满意,又适应宣传媒体的要求”,这是你目前感到苦恼的问题。这封信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   你现在的苦恼,过去我也曾有过。记得 1984年我在四川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报道,反映个体运销户贩运的小麦种子被有关部门查封,种子烂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县上的领导和农业部门对此很有意见。事隔不久,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国家出台了《种子法》,规定“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  相似文献   

13.
经济报道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搞活,这话我们讲了好几年。但是,怎样做才算“搞活”了? 如何才能“搞活”? 这问题又似乎没得到满意的解答。多年来,我们往往把“活”仅限在形式的范畴内,诸如报道形式的变革、报道体裁的创新、写作技巧的变化等等。因为把“活”限在形式范畴内,延伸下来的误会是:“活”的东西就深不了;甚至认为,“活”的东西就是那些“花里胡梢”没有份量的东西。这便把“活”与“深”对立起来,影响了人们对“活”和“深”的科学探讨和实践。其实,把“活”仅限在形式范畴内,本身是认识上的片面性,是不科学的。形式上的“活”,是“活”;但“活”,不光是形式问题,首先应是内容范畴内的问题。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死”东西,形式再“活”,其“活”也徒劳,不可能有可读性,因而也算不得“搞活”了。而内容有活力,形式又活泼,这才是“活”内容与“活”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才是“活”的科学含义,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把经济新闻“搞活”了。这样的“活”就同时可能“深”,“搞活”与“加深”在此也可以得到有机的统一。至此,经济报道“数量不少、报道不活、质量不高、力作不多”的现状就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活”怎样才能实现呢? 笔者认为,主要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综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拓宽报道领域;畅所欲言;物中见人;形式多姿。这应视为“活”的几个基本要领。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怎样说,我们就怎样办》的专栏,是我们宣传财贸部门职工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一个尝试。这个专栏受到了财贸职工的欢迎。为什么受到欢迎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这个专栏集中反映了群众在“用”字上的成果。专栏的文章,都是财贸职工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写的。写他们如何碰到问题就想起毛主席的教导,毛主席怎样说就怎样办。避免了空泛的讲道理,着重联系思想实际谈认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反映出工农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特点:空道理不多,但解决问题,没有那种“读书千万遍,思想不沾边”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同时,文章又不同于一般的表扬好人好事,它所谈的是在“用”字上下功夫的成果,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威力,说明了毛泽东思想用到哪里哪里灵。这样,便把“学”和“用”紧密结合起来,给群众提供了活教材。  相似文献   

15.
我虽年近“花甲”,但头发乌黑,精神十足。一些多年不见的老友,见面往往总爱惊奇地发问:“你这动脑子、‘爬格子’之人,怎么越活越年轻了?!”在他们眼里,似乎“爬格子”之人易衰老。然而其实不然,适当动动脑子,写写稿子,恰恰有益于身心健康。39年的爬格子经历,使我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爬格子”能充分调动大脑的思维能力。一般来说,人进入老年,尤其是退休之后,学习工作的担子陡减,思想往往会慢慢地由“空乏”变迟钝。俗话说:“脑子一笨三分痴。”而我至今不仅思想没有一点“空乏”、脑子没有一点“迟钝”的感觉,相反…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曾经教导我们:“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过程中,也要善于把握重点。也就是说,要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下功夫,不可平均使用力量。这不仅是反映一个记者的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反映一个记者的思想认识问题。看待事物,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切忌片面性,“绝对化”。新闻采访也是一样,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要善于从不同的侧面,找出其中的侧重点。我就以下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我觉得你年轻时候拍的照片比后来要好……”这是在“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开幕那天,杨绍明对我说的.其实,这个问题我自己也知道.原因是什么?我想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就像共和国成立后所走过的艰巨历程一样,新闻摄影自身也经历了一段坎坷的道路.新闻摄影的根本任务是拍摄新闻,记录历史,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作为一个摄影记者,他所拍的新闻照片,能不能真实地反映现  相似文献   

18.
我从去年初开始学写新闻稿以来,已经在各级报刊发表二十七篇“读者来信”。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抓住社会上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做到一事一稿,力求使“来信”稿内容有针对性,这样的稿件,群众喜欢读,而且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去年初,我厂不少工人不愿签订承包合同,原因是前年签订承包合同时,领导把上交利润指标规定好,工人在承包合同上签上名,厂领导就甩手不管了,让工人自己找活干,工人们普遍意见很大。我就写了《工人要求企业领导找活干》的读者来信,投寄给《塔城报》。这篇稿件发表了后,厂里很多工人都争着看,不少工人同志说:你这篇稿件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我读到这样一段话:“成为执政党特别是长期执政以后,我们遇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始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我的理解,这对思想战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示。因为,“利益观”实际是人生观的枢纽和核心,它主导着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牢牢把握这一点,强调确立社会主义义利观,也就把握了解决各种思想问题的关键和钥匙。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入WTO,脚已经踏进“门”里。将来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迅速与WTO“接轨”,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主动,化弊为利。从WTO谈到给《中国军校》“校园话题”写稿,首先也要解决一个写稿与用稿“接轨”的问题。打个比方,你写的话题需要卖,我需要买,这就构成了买方与卖方市场。如果你的话题适合我的口味,我当然要买,而且急着想买;如果根本就不合我的口味,那我肯定不买,你写的话题也只是废纸一张。作者与编者之间解决好了“接轨”的问题,你的话题就有了“销路”,这岂不是两全齐美之事。?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