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健全发达的公民社会是实现善治的现实基础,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即政府始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公民社会对中国实现善治目标有很大影响。当前政府在公民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应该扮演一种“工程师”的角色,一方面要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应采取各种手段培育公民社会的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治理理论的兴起,反映了当代世界民主政治与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现代意义上的“治理”是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之上的,是以政府为主导,打破单一权利中心,实现政府、市场、NGO三方面互动与合作的管理。以治理及善治核心理念为突破口,在推动中国治理模式创新上认为应从提高政府自身执政能力及培育公民社会、发展第三部门两方面入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3.
健全发达的公民社会是实现善治的现实基础.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即政府始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当前政府在公民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应该扮演一种"工程师"角色,一方面要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应采取各种手段培育公民社会的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治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社会政治理论,它强调政府与公民合作管理。善治是治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良好的治理。善治理念主张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者之问的平衡发展,强调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阶段,需要面对政府、市场以及公民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这离善治的实现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因此,要用善治理念来指导和推动我国政府管理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从"善治"到"善治生态"是一种学术努力,更是一种社会追求,是时代觉悟之生态觉悟之体现。"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生态"是社会管理过程中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各种文明因子互动形成的一种治理态势,是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的新颖关系,并由"政府-社会"生态、"伦理-法律"生态、"伦理-政治"生态三维生态互动形成的治理体系。通过深挖中西文明资源,建构起我国"善治生态",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由于政府管理主体的单一性以及教育管理市场化取向的弊端与无能,教育治理应运而生,概括地说,治理是基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重失灵"的前提下提出的,治理的主体仍然是政府,同时还有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等为共同的目标处理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善治是治理的直接目标,善治就是良好的治理,是政府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关系,其管理过程目标就是使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本文认为,要实现教育善治,就要从政府、社会、学校三个方面考虑,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与之对应的措施来促使教育善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内涵决定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离不开公民参与。公民政治参与增强了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是服务型政府发展民主的核心内容,与服务型政府的治理模式相契合。针对现实实践中公民政治参与的困境,树立民本执政理念,塑造理性的政治参与公民,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制度,支持引导公民社会良性发展,是今后服务型政府加快自身建设、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加快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必须推进法治国家建设,推动宪法政治发展。加快法治国家建设、推进宪法政治发展进程,需要通过政党制度的完善形成执政型政党,通过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权威型人大,通过法治政府建设造就善治型政府,通过司法体制改革成就适度型司法,法治国家和宪法政治还需要相对自由型媒体和日渐成熟的公民型社会。毫无疑问,这将逐渐改善中国政治生态,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制度体系,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础上实践中国特色的分权原则,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的全面关系,确立和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权威,并将司法权威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权威关联起来,在政法职能定位的基础上理解和实践中国话语式的司法独立,以重构中国司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就是要发扬民主,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途径亦日益明确。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公民社会逐步兴起。在此背景下,公民社会的核心问题即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越显紧迫和重要。以公民社会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公民社会内涵和特征及其与民主政治之间关系的分析,探究培育中国公民社会的路径,对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内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一、公民社会的成长;二、网络政治的兴起;三、党的自身状况的变化。而党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效率能否得到提高。提高执政效率的途径有:一、按照公民社会的要求,理顺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二、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实现由"统治"向"善治"的转变;三、充分利用网络;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1.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步发展。我校围绕创建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进行了师资队伍整体建设,特别是在造就中青年优秀人才方面采取了选留、引进、使用、培养和提高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政党政治中,执政信用始终是政党执政的生命所在。政党的持续执政既依赖良好的执政品性,更依靠良好的执政能力。执政品性与执政能力的有机统一构成执政信用。以穗治党是培植良好执政品性的必然选择,依法治党是增强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只有将以德治党与依法治党结合起来。才能培植和增强执政党的执政信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民主政治的实践表明,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提升过程,实际上是执政党对其所掌控的执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巩固其执政的合法性、强化其执政的有效性的过程。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进程中,必须以树立和落实现代执政理念、创新执政方式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着力点,对党的执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保证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更好地抓住执政兴国这个第一要务,更加娴熟地勃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动力,更加有效地搞好建设政治文明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该文根据加强党的建设总体目标.提出我们在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同时,不可忽视或代替加强民主能力建设的问题。只有深入研究、全面理解党中央提出的这一战略性课题,才能实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5.
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笔者认为,依法执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党必须开拓多种路径选择实现依法执政:坚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执政;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制定完备的法治运行机制;确立法律至上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是一个考试频仍的社会。在考试社会中,国家治理需要考试,考试也能促进国家治理。考试对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方建敏 《培训与研究》2008,25(11):60-64
执政理念随着执政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对执政理念的思考。此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执政理念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使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成熟,日趋完善。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十六大以后,随着执政党意识的觉醒,顺应执政合法性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最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进一步说明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还要坚持以德治国。在治国的各种方法、手段中,法治与德治是最基本的两种,它们各有其重要性。文章在论述两者含义和重要性时,从法理和历史的角度,得出法治与德治需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还要以德治国,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共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事业。  相似文献   

19.
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具有扎实的人民基础、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思想文化基础。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党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20.
锦言妙语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