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预设:地理课堂教学生成的起点 1.预设教案 预设一个高质量的地理教案,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教师的地理教育教学智慧.新时期的教案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师生共享地理教学愉悦的预设,是一种内在地包含教学生成和教学创造的预设.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在微信圈里看到调侃教师的顺口溜,其中两句是:"抄写教案几乎崩溃,迎接检查比牛还累"。顺口溜虽然难免夸张,但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学校也好,教育行政部门也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检查考核,每次必然少不了查备课查教案,只要教师教案写得工工整整、结构完整,就可以了。至于这个教案到底是教师自己思考设计的,还是找参考教案照抄的,那就没人深究,无所谓了。其实,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极富创造  相似文献   

3.
谢玲 《教书育人》2008,(8):42-42
教案,是学校对教学进行管理的唯一法宝.在不少学校管理者眼中,没有教案的检查,就没有了管理. 有的学校还规定了处罚办法来逼迫教师"自觉".检查和评选教案是很多学校的通行做法.通常的查教案,主要看教师是否有教案,是否及时写了教案,是否有足数的教案,而那些格式规范、内容详细、字迹清楚的教案,自然就会被评为"优秀教案"了,大会小会表扬,甚至还是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一些教师为了教案能被评上"优秀",不吝辛苦,一笔一画地抄写教案,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样造就的仅仅是"教书匠"或者是"熟练的誊抄工".  相似文献   

4.
陈炜 《江苏教育》2012,(27):55-57
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教案检查是学校教学常规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老师们会通过课前认真备课并编写教案,对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主要内容、教学步骤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但部分教师对于"课后反思"疏于认真对待,有的教师一学期课程结束了,教案中"课后反思"项目是一片空白,有的教师草草数语以应付学校检查。作为已从教十多年的教师,在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的过程中,本人深刻地认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更有助于教师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积累  相似文献   

5.
一场场成功的舞台艺术表演,离不开故事情节生动、波澜起伏的剧本,也离不开导演的精心策划和组织,更离不开演员高超的表演技巧。"讲台"犹如"舞台",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其作用如何发挥?其角色如何分配?谁是编剧,谁是导演,谁是演员?无疑,由教师"主持"的每一堂课,其实就是一场场"演出"的舞台。这个教学的"舞台",同样离不开教案的整体设计者、教学现场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融入者。而设计教案、组织教学、融入教学,就需要教师集编剧、导演、演员能力于一身,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深化课堂。  相似文献   

6.
“教案”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所用的脚本已让人非常熟悉它的内涵。教案,顾名思义,指的是教学所采用的方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已经设计好该教什么,该怎样教。不可否认,教案在指导教师教学实践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表明教师课前曾经做了某些准备。然而,若认真反思,我们就会发现“教案”一词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种含义,即教师编制教案时往往只注重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认识,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管理论上有“备课也要备学生”的说法,但实践中很少有人去实施,教案中也没有体现,更不用说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了。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活…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项内容,学校领导查阅教师"教案"是常有的事,但在许多情况下是查"教案",不问教学效果,往往重在检查课时是否漏写、环节是否完整,甚至书写是否工整等"形式"上的东西,并记录在案,作为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至于这个"教案"突破重点、难点的教学设计、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则常常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8.
已有的"教案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方案,它是教师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单方面为自己怎么上课进行的设计。它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而且容易使教师养成教学过程死守教案的习惯,只要把教案上设计的程序演练完毕,课堂就算完成任务。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手写教案",认为"手写"能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提高备课的灵活度;"手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个别教师抄袭教案或打印以前的教案充当实时教案的现象;而且,在信息化和多媒体发达的今天,敲击键盘已是常态,"手写"则难能可贵、更见功底,对青年教师特别是一种锻炼。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  相似文献   

10.
<正>多数教师并不是反对写教案,而是反对极端"异化"了的"格式化教案",反对在教案问题上强求一律的形式主义。如何走出"形式主义教案"的误区,真正发挥教案对课堂教学的导航作用,不妨听听广大教师的声音。"无规矩不成方圆。"撰写教案,是对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之一。特别是文科课程,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主要步骤与内容等均体现在教案中。没有教案、天马行空式的课堂教学暴露的是敬业精神的流失,是教师职业的倦怠。教师认真对待教案,是履行教书育  相似文献   

11.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从过去只有教师的"教案",到现在有了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的"学案",这是教学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但从"学案导学"的实施情况看,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一、学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说的"碎语",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闲言碎语",而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虽不完整却有价值的语言片段。我们听课,常发现有的课显得平板,有的课则情趣横溢。这除了教学内容本身的影响外,如何使用教学语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讲课,绝不会跟着教参转,跟着教案飘,他总是将教案上的书面语言变成听来自然、亲切的口头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根据学生  相似文献   

13.
逯慧 《课外阅读》2011,(7):275-276
写教案,对教师来说,天经地义。可在课堂上,很少有教师使用教案的,讲桌上的教案形同虚设,只是一件摆设。为了这件摆设,教师呕心沥血,结果写出来的文字产品基本无用。教案,固然重,但什么样的教案更切实际,这需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深入思考。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如何保障在充分阅读、充分思考的前提下,拿出快速便捷、形式多样的教案,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今日教育》2012,(12):58
年终岁末,各种"工作总结"又将纷至沓来。"教学反思"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教学反思,有两位学者的观点广为流传,一则是国内著名学者叶澜教授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另一则是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  相似文献   

15.
<正>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一个教师的备课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他的成长历程。回顾自己近30年的备课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的"抄"教案;二是接下来的闭门造车式的自主备课;三是后来(直至现在)的自主备课与学习借鉴相结合。我称之为备课的"三部曲"。1备课第一阶段——"抄"教案1983年我师专毕业后就走上了教学岗位。教学工作对于初为人师的我来说既充满着激动与向往,又  相似文献   

16.
许多专家指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关信息及教学资源 ,不少教师没能加以充分地利用 ,仍按原来的备课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 ,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机会。那么 ,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生成资源呢?这需要对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思考。一、审视“教案剧”教案剧”指的是那种传统的、静止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而设计的施教环节 ,并在课堂上一成不变 ,按部就班地实施。课堂是教师实施教案的舞台 ,学生是教师完成内容的配角。许多教案剧表演者 ,把教案当成施教的蓝图或模本。纵观这类课本…  相似文献   

17.
教案与学案的统一 与传统教学不同,现代教学创造了学案的理念。教案是教师从教学的视角形成的教学构想、设计、安排;学案是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形成的学习思想、方法、过程。构置教案与学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潜和积极性。教案包容学案,要突出学案的主题和份量,整合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机制、因素、资源、手段,落实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学案是教案的主体核心,要反映教案的主导思想和创意追求,呈示教案的精华和重点,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案中有学案,学案中有教案,教案就是学案,学案就是教案,两之间相互对应,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统一。为了实现教案学案的一体化和优化,应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在微信圈里看到调侃教师的顺口溜,其中两句是:"抄写教案几乎崩溃,迎接检查比牛还累。"顺口溜虽然难免夸张,但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学校也好,教育行政部门也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检查考核,每次必然少不了查备课查教案,只要教师教案写得工工整整,结构完整,就OK了。至于这个教案到底是教师自己思考设计的,还是照抄参考教案的,没人深究。其实,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极  相似文献   

19.
<正>期中,对教师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时,我检查了5位教师半学期以来的作业批改与编写教案的情况,边看边思,感慨不已,是备课重要还是编写教案重要?个人觉得:备课永远重于编写教案!因为备课是分析与思考的过程,是编写好教案的前提,备课要做到五备,即:一备"教材"——了解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二备"学生"——  相似文献   

20.
当前,众多学校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师的教案中增加“课后反思”(“教后记”或“教后感”)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教师在教学之后把有价值的东西记下来,让教师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然后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这给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但在实践中,“教后记”却并不被基层教师所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