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孟明 《语文知识》2003,(11):11-11
诗要写得有韵味,必须做到“深藏而又浅露”。例如: 自闭长门经几秋,罗衣湿尽泪还流。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唐·裴交泰《长门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唐·王昌龄《长信怨》这两首诗的主题都是一个“怨”字,写的都是失宠的宫妃。前一首含蓄程度浅,同皇甫  相似文献   

2.
《长门》、《自悼》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顾炎武、何焯认为《长门赋》非司马相如所作,但仅就《长门赋》序文之纰谬而言之。从赋作正文加以考察,亦可发现《长门赋》乃托名司马相如而作。《长门赋》是后世宫怨文学的发端,而《自悼赋》却正是宫怨体的滥觞,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兴杜荀鹤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孤寂无奈的情绪,你认为如何?请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门怨李白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古人评此诗:“通首不言怨,怨在言外”,你是否同意此说法?请结合全诗简述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4.
唐诗《长门怨》的主题体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不仅是时代氛围的作用,也与创作主体的生平经历相关,中晚唐一部分幕府文士借《长门怨》所包含的君臣关系寄寓了自己的君臣遇合之感,从中不难窥探其深微隐曲的政治心理之变化。  相似文献   

5.
怀疑《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之理由主要有二:一、陆厥已说“《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二、司马相如先于汉武帝死,而赋序开篇即说“孝武皇帝”。不过,据陆厥原文分析,“殆非”所说,本意为一家两赋,风格大异,几乎看不出原为同出;而对《文选》所录作品序文的情况进行研究,知《长门赋序》非司马相如作。结论:《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本无所疑。  相似文献   

6.
【闺怨诗简介】闺怨诗是以抒写女子的悲怨愁情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包括两大类:一是专写帝王宫中失宠宫妃孤寂生活和悲怨心情的宫怨诗;二是写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别离苦情的闺怨诗。宫怨诗在历代都有佳作,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宫怨诗。班婕妤的《怨歌行》、  相似文献   

7.
怀疑《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之理由主要有二:一、陆厥已说“《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二、司马相如先于汉武帝死,而赋序开篇即说“孝武皇帝”。不过,据陆厥原文分析,“殆非”所说,本意为一家两赋,风格大异,几乎看不出为同出;而对《文选》所录作品序文的情况进行研究。如《长门赋序》非司马相如作。结论:《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本无所疑。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独领30年代咏秋散文的风骚。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郁达夫是颂秋,这其中的“秋”味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和班婕妤的《怨歌行》是宫怨诗赋的滥觞之作,汉魏的宫怨文学作品大都延续他们的传统.但到了左棻却为宫怨文学增添了新的内涵,本文细致分析了左棻宫怨诗赋与前代的不同之处,从内容题材、思想价值和艺术追求人手进行剖析;并探究了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即其悲剧的生平经历、个性的人格追求和独特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0.
释义三札     
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1981年修订本。下同。)注:“愠,怒。” 按:何晏《论语集解》注日:“愠,怒也”。朱熹《论语集注》注曰:“愠,怨也”。王力取何说,我们认为,当取朱说为是。 把“愠”解为“怒”或者“怨”,粗略地说都能成立,因为“怒”和“怨”浑言可通。《说文·心部》“恚”、“怨”、“怒”、“憝”、“愠”相次而列,且交互为训:“恚,怒也”;“怨,恚也”;“怒,恚也”:“憝,怨也”;“愠,怒也” (注:大徐本作“愠,怒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改订为“愠,怨也”)。然而,诸词互训并不意  相似文献   

11.
端淑卿,约公元1531年在世,当涂(今安徽当涂)人,是明代著名女才子。《名媛诗归》曰:“淑卿诗词,大类唐人。”著有《绿窗诗稿》。其《陌柳》诗曰: 炀帝宫中柳,雕零几度秋。 蝉声悲故国,莺语怨荒丘。  相似文献   

12.
水的趣用     
1.点点滴滴——时钟水在古代,人们白天用日晷测时,就是在阳光中立杆,观察它在水平面上的影子位置的变化来测时.但是到了晚上或阴天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研制出铜壶滴漏计时器,即水钟,又叫滴漏或刻漏.相传在黄帝时期就有了滴漏,《初学记》中记载:“漏刻之作,肇于黄帝之日,宣乎夏商之代.”在汉朝,汉官仪上也记载:“宫中夜漏未明,三刻鸡鸣,卫士候于朱雀门外,著绛绩专传鸡唱.”唐代诗人李益在《宫怨》一诗中写道: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怨”列为诗歌的四大作用之一。《诗序》说,“乱世之音怨以怒”,指出了“怨”诗是对乱世而发。《诗序》的首句可信者较多,其中指明风雅为怨刺诗者凡一百二十四篇。这说明《诗序》的作者很重视怨刺诗的作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所说的圣贤发愤之作,显然是指《诗经》中的怨刺诗。  相似文献   

14.
例题长门怨刘皂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问:这首诗第一句中的滴字可否换成落字或其他字眼?请简述理由。  相似文献   

15.
古诗鉴赏题在高考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指导学生准确地鉴赏古诗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解读题目,明确重点作品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起了统率作品指向的作用。特别是诗词曲的题目,有的点明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山居秋暝》(王维)、《临安春雨初霁》(陆游)、《夜雨寄北》(李商隐)中的“秋”“春”“夜”等;有的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题或重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有的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基调,如《闺怨》(沈如筠)、《恨别》(杜甫)中的“怨”“恨”等。如果把握了题目,进…  相似文献   

16.
说“鼓”     
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对于“鼓”字,一般认为是与“钟”并列的一种乐器,即把此句中的“钟鼓”视同《庄暴见孟子》中“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的“钟鼓”。一、先看这句中的“噌吰”一词。《辞海》注:“象声。多以形容钟声。”并举司马相如《长门赋》为例:  相似文献   

17.
有唐一代,以“长门怨”为题的诗共四十首。诗人们在多重意象的创造和幽怨意境的构建中,塑造了一显一隐双重人物形象。其中,显而易见的是历史长河中阿娇的痴怨形象,较为隐秘的是现实世界里诗人的忠君形象。通过对两种不同人物形象的解读,可发掘荡漾在诗情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论语·阳货》记载;“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可以说是孔子对诗歌特性的简明概括.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诗》理解为广义的艺  相似文献   

19.
唐诗<长门怨>的主题体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不仅是时代氛围的作用,也与创作主体的生平经历相关,中晚唐一部分幕府文士借<长门怨>所包含的君臣关系寄寓了自己的君臣遇合之感,从中不难窥探其深微隐曲的政治心理之变化.  相似文献   

20.
温庭筠词的基本题材内容,正如刘熙载《艺概》卷四所言:“类不出乎绮怨。”所谓“绮怨”,大约指的是儿女恋情、离愁相思之类。《旧唐书》本传亦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最早见于赵崇祚辑《花间集》的温词《梦江南二首》,亦是如此,《草堂诗余别集》王其词调之下,就标有“闺怨”的词题。但是其艺术风格,则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所指出的:“温词大抵绮丽浓郁,而此两首则空灵疏荡,别具丰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