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来也挺孤陋寡闻的,我刚刚接触档案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兰台”是什么,只是在有关的档案报刊上看到过这两个字眼,感觉这应该和档案有关吧。后来搜索网络,才弄明白“兰台”是我国汉代修建的专门收藏朝廷中央档案典籍的处所,并设有兰台令史主管兰台的档案工作。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兰台”一词已成为用来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人员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也就自称为“兰台人”。这样看起来,自己也可算是个“兰台人”了。而今,自己和兰台相依相伴也快有十年了。  相似文献   

2.
<正>档案,我该怎么描摹你呢?你具象也抽象、单纯也复杂,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你,我们很难找到人生的来处与归途。你还有个清新雅韵的别称叫兰台,档案工作者随之被称为兰台人。由于工作需要,我与兰台接触密切,我对兰台认知加深,故事多多,收获满满。难忘的初遇我与兰台初遇,源于家中的“人情簿”。我出生时患有脑瘫,  相似文献   

3.
“兰台是什么?”朋友问我。“好象是古代典藏档案之处。”我回答。“那现代的档案馆、档案工作者为何还要称兰台、兰台人?”朋友疑惑不解。其实,这也是我从档二十年来一直萦回脑际的疑惑。最早听到“兰台”一词,是在刚进档案局馆后的一次业务培训班上。当时感觉这词挺幽雅。后来,“兰台”频频亮相于档案报刊上,“兰台人”、“兰台精神”、“兰台风采”时常跃入眼帘,总感到有那么一种别扭。现在,“兰台”又闯入互联网上驰骋傲游。在搜索网上键入“兰台”两字,查询结果竞有7450项。以“兰台”为名的网站就有不少,如“兰台导航”、“兰…  相似文献   

4.
胡剑 《中国档案》2007,(6):60-61
兰台,最初是指宫廷里面存放档案的地方。汉代将管理档案的官员叫兰台令史。如今,“兰台”成了档案或档案部门的雅号。我这里所谓的“归隐”,不是指金盆洗手、退隐田园,或遁入空门、逃避现实。我借用“归隐”一词,是想说明自己近年来的一段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我的笔墨缘     
记得22年前,从学校分配到江西省一个边远的小县城农业局上班,工作两年多的我,还是个懵懂小伙,环境还没完全适应就被调到档案局这个全新的工作岗位。刚来时,对档案局这个陌生的环境很茫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档案的概念非常模糊,以为档案就是指人事档案,保管好就行了,还以为档案部门是个非常清闲的地方。当我翻开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目录的档案资料时,门类繁多的档案里面包含了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里面还有那么多学问,档案在那时就深深吸引了我。现在我在兰台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一待就是23个年头,看到许多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同学纷纷调动工作或升任职务的同时,我却一直坚守在这里,并在档案事业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支点,找到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习钢 《四川档案》2010,(1):64-65
今年是祖国60周年华诞,欣闻省局开展“情系兰台”征文活动后,我心潮起伏,想到自己参加工作34年来,在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时代却与档案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1997年5月,我调到德阳市档案局工作,从此我的兰台情结为我的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光阴似箭,时间如梭。入行12年来,我感受到了档案工作的艰辛与清苦,更享受到了事业成功的快乐与自豪!  相似文献   

7.
退休以后     
长期做档案工作的人,可能都对自己的兰台岁月难以忘怀。就象我,在档案部门工作了38年,虽然没有攀登高峰的辉煌,也没有创造奇迹的欢乐,但是退休以后,也常常打开记忆的心扉,回味与咀嚼那兰台岁月的忧欢苦乐。这可能就是我的档案情结吧。我退休以后,多次回到单位,到我工作过的地方寻觅我几十年兰台耕耘的足迹。我30年前收集整理归档的案卷依然排在架上,只是因为岁月的流逝,卷皮纸都已泛黄;卡片柜里,当年我编的那些卡片,也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边角已经起毛。主任的桌上,摆着一本我5年前编写的《大事记》,她告诉我,已完成…  相似文献   

8.
<正>时光的脚步从未停留,掐指算来,我已在兰台工作了近十年。十年的光阴对于老档案工作者来说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它却承载了我事业的全部。十年前,我正风华正茂,从未想过这辈子会和档案结缘,也就在临近毕业时的一念之间,我人生的轨迹就发生了改变。从此,档案局(馆)成为我心中依恋的家园,兰台成为我梦想起航的地方。踏入兰台的第一天,我翻阅史料了解究竟什么是档案。"档案"一词从起源到今天,  相似文献   

9.
在邮电企业30多年,有20多个春秋是在“兰台”岗位上渡过的。在这惜别岗位的日子里,我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虽然头上没有光环,胸前没有职位符号。但是正是这个极普通的岗位造就了我、锤炼了我,给了我知识的源泉。在这个岗位上,我从一个普通的企业员工,成长为一名新世纪的知识女性,从一个一窍不通档案专业知识的生手,成为一名实实在在的档案馆员,我从内心感谢“兰台”。20多年前,我是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女工,组织上把我从生产一线调到档案岗位,从此与档案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当时正值“文革”后期,全国…  相似文献   

10.
张方高  黄鹰 《档案时空》2003,(12):18-19
曾是“商海”领潮人——株洲市工商局局长的郭子光,2001年担任株洲市档案局局长。从喧闹的商海来到平静的兰台,他很快完成了角色的转变。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在他的率领下,株洲市的档案工作热火朝天。用领导和群众的话来说:“老郭来后硬是把档案局的干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局领导班子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了,三改举措给全市档案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郭子光能把这样一个清贫的档案部门搞得这么红火,确实不简单!”昔日商海的领潮人成为今日兰台的弄潮人。迈步从头越档案部门对郭子光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他没有拿自己在党政机关工…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从事档案工作不久的兰台新人,我可能讲不出睿智深邃的档案学术思想,也道不出"屋外蝉声剌耳,屋内汗水浃背"的档案故事,更谈不上为档案工作坚守一生的奉献与执著。但作为后来者,我想讲讲我对档案事业忠诚、担当的态度,传承档案情,助力中国梦。当初选择档案工作,我却不懂档案。等待入职的日子里,父亲问过我:"档案是什么?"那时我的意识是狭窄  相似文献   

12.
“有钱多办事,无钱想法也要办好事。组织上把我放在这个位置,我只有尽职尽责地把工作做好,才无愧于党和组织对我的关心和培养。”这是资源县档案局局长李秀兰同志的座右铭。步入不惑之年的她,在兰台这方热土上,已工作了20余个春秋。20多年来。她从一个普通的档案管理员一步步地走上了领导岗位,这其间有成功和喜悦,也有艰难和眼泪。  相似文献   

13.
<正>百年风雨兼程,百年砥砺奋进。在党百岁生日之际,我有幸通过遴选成为一名兰台新兵。初见时,兰台对于我而言是水中月、镜中花;久处后,我发现兰台是一方静土、是一座万千声像的宝库、更是一部部历史的真实记录。我被这静谧的兰台所吸引、所震撼,开启了自己与兰台的亲密接触之旅。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兰台工作的这些日子里,我见到了见证成都解放的特殊红旗、《四川通讯》第一期(1927年)、四川第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人声》报等一系列红色珍贵档案。通过这些红色档案,  相似文献   

14.
《浙江档案》2003,(8):35-35
7月21日开始,到杭州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就要开始办理报到手续了。很多没有找到工作或是尚未打算找工作的同学,却是两手一拍,自己走了,也不管人事档案在哪里,更不会关心以后档案该怎么转。档案可有可无?“现在都是聘用制了,反正也没有什么用处。”不少毕业生对人事档案的问题并不是十分清楚。两年前毕业的小马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还不到一年,就萌生去意,打算“跳槽”。但他考虑到当初和单位签订了3年的工作合同,如果按正规手续办理辞职,拿回档案,就必须赔偿单位4000元违约金,最后他招呼也没跟原单位打就“跳”走了。他不无得意地认为:“如果我一…  相似文献   

15.
看起来她们很普通,做的工作也很平凡,可就是她们———仪征市档案局的6位女同志,在清苦的档案工作岗位上,用一颗颗无私的赤诚之心,用一件件感人的实际行动,唱响了奉献“兰台”的敬业之歌。她们当中从事档案工作时间最短的已9年,最长的在档案部门工作了23年。人生有几个9年?人生有几个23年?不知不觉中青年变成了中年,中年步入了老年,细嫩的脸庞出现了细纹,乌黑的发丝渐渐花白。翟祥云、唐玉华、徐正琴、陈丽莉、李红和李翠莲这一支“娘子军”,是她们,自从和“兰台”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无愧于自己的选择,从不叫苦,更不叫累;是她们,舍“小家”,…  相似文献   

16.
李正茂 《档案时空》2015,(12):42-43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从事档案工作21个春秋.21年中,我经历了与兰台的偶然相遇,从陌生到熟悉;因误解而离开;权衡后再返回三个阶段,结下兰台真情缘. 偶然中结缘兰台.1994年末,一纸调令,我从湖南永兴县樟树镇的一名年轻小伙变身为兰台人.记得开启我的档案人生之旅,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一个收获季节的晚上,我带着对乡镇工作散漫、自由、无规律的不满和不适来到县城李某某局长家找其帮忙:只要调我进县城机关有规律地生活工作就好.  相似文献   

17.
刚才,于在海副局长关于2008年《兰台世界》杂志改版暨发行工作的讲话是代表省档案局提出的要求,我完全同意和赞成。下面,我借召开《兰台世界》改版暨发行工作会议,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档案工作讲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从省档案学校毕业分配到井研县档案局工作,如愿成为档案战线的一名新兵以来,就和兰台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离不弃携手共进走过了二十多年。刚跨进档案局的时候,我满怀激情和希望,准备在档案工作中奉献我的一生。在新的工作中,虽然学校里学到的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和档案实际工作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档案整理归档和业务指导上缩手缩脚,但由于自己年轻、好学、好问,在老同志的关心和指导下,很快成为了单位的一把好手,业务指导和馆务工作得心应手。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与同事一道将井研  相似文献   

19.
父亲从事档案工作近四十年.日复一日的整理、誊写、编研把父亲从一名兰台新兵锤炼成一名有权威的老档案,年复一年的修复、熏蒸花白了父亲的乌发,各级组织的荣誉,填满了父亲个人的档案.  相似文献   

20.
兰台,一个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一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伟大事业,一个档案工作者魂牵梦萦的地方。在萍乡市档案局,人们总会看到一个身体消瘦的女士,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她就是市档案局业务指导科科长张欲萍。她1987年开始从事档案工作,已在档案战线默默无闻地耕耘了20个春秋,为萍乡市档案事业的发展无私地奉献出真情和汗水,展示了一个兰台巾帼的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