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眉山诗案     
所谓眉山诗案,是指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以苏轼作诗“谤讪新政”的罪名,把他逮捕入狱,最后贬官黄州一案。因苏轼是四川眉山人,所以这个案件被称为眉山诗案;又因御史台叫乌台,所以又被称为乌台诗案。这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本文想对这场文字狱的起因、经过和性质,略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
苏轼,号东坡。《宋史·苏东坡本传》记载:“(乌台诗案后)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几乎历代学者都认为这就是“东坡”名号的由来。中学语文课本、教参都持此种观点,即因地缘使然。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相似文献   

4.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苏东坡突围(节选)余秋雨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突围     
正苏东坡到黄州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相似文献   

6.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来到了黄州,带着满心的疲惫和创伤。刚刚经历的“乌台诗案”中,苏轼饱受了一番折磨和凌辱,现在他真的很需要休息。不过苏轼没有沉沦下去,而是从痛苦走向了旷达。从他的大量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转变过程。的确,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其中尤为突出者,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的结尾说:“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这是个充满诗意的句子。虽有…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佛道求超脱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带着130多天的牢狱重创,带着“乌台诗案”未定的惊魂,死里逃生,来到了偏远而贫瘠的汉口下游小镇———黄州。到黄州后,苏轼鉴于20余年仕途的经验教训,牢记子由的劝诫:少说话多思考。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个性,研究如何得到心灵的平安,而这求取平安之方,就是他的既佛又道。苏轼平时无事,往往以抄佛经、读佛书为营生。《夷坚志》载:“东坡先生居黄州时,手抄金刚经,最为得意。”此外,他经常到寺院坐禅以求“自省”。《黄州安国寺记》云:“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望,深自省察,则物我两忘,身心皆空。”事佛的同时…  相似文献   

8.
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首次遭遇到最严重的打击。初到黄州,自然悲凉,但自从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不仅他的人生态度变得更加坚毅沉稳、超然豪放,更让他的文艺创作达到了新的巅峰。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州,但黄州让苏轼浴火重生为苏东坡,黄州才是苏东坡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9.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 (苏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何正言(臣),摭其表语,并谋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这段不足八十字的正史,记叙的是距今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朝,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坐作诗讪谤罪”,被御史台关进监狱,酿成我国历史上闻名千古的文字狱“乌台诗案”[1],只是,记叙太简单了.乌台诗案的档案材料,南宋蜀人朋九万手录付刻,成《东坡乌台诗案》,其他还有周紫芝的《诗谳》,清人张秋水编纂的《眉山诗案广证》,今人陶道恕著的《乌台诗案新勘》等书,才使乌台诗案的真象,得以大白于天下,流传至今. 起因:新旧党争,种下祸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文学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较稳健的政治革新家.正因为如此,他的政敌才从他的文字入手,有意陷害他.乌台诗案的起因是较复杂的.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国君.熙宁二年(1069年)他任命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苏轼早在宋仁宗时,就曾上书言事,提出改革吏治的主张,但他与王安石的新法主张有所不同.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神宗针对新法,提出不同政见,王安石非常不满,支派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从此,苏轼与变法派结下不解之怨,受到变法派的排斥.由于在朝中十分孤立,苏轼请求外放,先后出知杭州、密州和徐州.在这段时期,他长期亲民,深知民间疾苦,在执行新法时,“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政绩斐然.同时,他对于新法的弊端,又寄物托讽于诗文,“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于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宋神宗由变法转为改制.但是,混入新党的一批奸佞小人,仍然窃据要津,他们把变法改制蜕变成专门打击陷害异己的政治角逐,对政绩昭著的苏轼,唯恐其还朝受重用;对苏轼嘲讽新政的诗文,更是恨之入骨,因此,这批奸佞小人,常思伺机报复,置苏轼于死地.应该说,政治上苏轼为政敌所不容,文字上又授人以把柄,这便是乌台诗案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如梦人生,人生如梦,这是苏东坡对人生哲理的界定,也是苏东坡黄州时期人生哲理的核心。乌台诗案后,死里逃生的苏轼,惊魂悄定,被贬谪黄州,有如经历了一场恶梦。因此,他在黄州期间感叹“人生如梦”的诗词特别多。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是苏词中传达的独特的人生态度。苏轼黄州五年诗词中屡次写到梦的意象,可谓佛儒思想在他的精神领域相互碰撞而构成的复杂世界。  相似文献   

1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的《题西林壁》诗。要正确地理解这首诗,首先了解一下苏东坡游庐山赋诗的始末,是很有必要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锒铛入狱,经朝中友人多方营救,方得从宽发落,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到任。后于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被贬黄州虽然只有四年零三个月,但他所创作的词却突破100首,占了他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还强。东坡黄州编年词为何能突破100首?学术界一般认为:“乌台诗案”后,东坡心存余悸,不敢写诗;词属游戏文字,作“小词不碍”。更重要的是,东坡依然坚持儒家的仕宦文化观,不改政始初衷,以词言志。还有,独特的黄州历史地理环境对东坡词创作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北宋中后期,苏东坡一生的行踪横贯东西、纵连南北,不仅给后世留下了灿烂的文学艺术财富,更是被当代网民称作“行走的《舌尖上的中国》”,他那双“唯一放不下的筷子”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美食文化宝藏。现代东坡美食的研究者更是从苏东坡的故事和诗文中得到启发,研发出各具特色的东坡宴。本文以东坡宴及其内涵为研究基础,阐述黄州东坡宴的研发与推广路径,为黄冈市打造东坡美食名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就其命运而言是悲惨的.但对于中国文坛而言却又是幸运的。在黄州。作为闲者苏轼去江边游黄冈赤壁,去城郊访故友.去承天寺赏月……留下了能炫耀古代文坛的许多诗文;《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相似文献   

15.
黄州是苏东坡重要的人生驿站,苏东坡是北宋文艺黄州高峰的首席攀登者。黄州神奇的“山水风月、农耕劳作、文化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首次铸就了东坡及其多元文化,因而黄州就成为东坡多元文化的发祥地。黄州,这座早被东坡认作是新生地的小山城,也就成了他人生历程中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6.
朱诵玉 《学语文》2008,(1):37-37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几经沉浮。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次磨难几乎要了他的性命,劫后余生的东坡对仕途早已厌倦,对人生更是大彻大悟了。  相似文献   

17.
苏轼自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在湖州任上被捕解京入狱算起,到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得旨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为止,足足坐了五个月的冤狱——“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奇耻大辱,对苏轼的思想、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对于这样一件在北宋历史上罕见的文字狱,历来说法却并不一致.总起来说有两种互相对立的说法:一是说苏轼讥讽朝政、谤汕中外臣僚,罪有应得.神宗朝的御史台作如是观;后世研究王安石者,在肯定王安石新法、批判保守派时,也往往作如是观.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乌台诗案”是一个大冤案.苏轼的弟弟苏辙最早提出这一看法.他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苏轼“徙知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挺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①在这里,由于当时的现实环境,子由不可能说得更加彻底,只能这样吞吞吐吐,略而不  相似文献   

18.
更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祜年间进士,一生仕途坎坷蹭蹬。在王安石执政期间,他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曾以“作诗毁谤朝廷罪”被远谪到黄州团练副使的任上。当时苏轼年届四十五岁,由于黄州的生活又十分艰难,国家的一点薪俸对这位失意的京官来言,无疑是杯水车薪。所幸的是,他在那儿结下了一个名叫马正卿的朋友,朋友豪爽慷慨,解囊相助,  相似文献   

19.
轻舟犯雾下黄州,五十年前几度游。只为东坡赋赤壁,欲傍北郭起江楼。眼前风月留声色,梦里神仙狎鹭鸥。江上景光仍昔美,劳人欣赏倍增优。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同志,解放后几度遨游黄州赤壁,留下了这首优美动人的诗篇,盛赞赤壁的美丽景色。“只为东坡赋赤壁,欲傍北郭起江楼。”赤壁名传遐迩,除了本身的自然美之外,恐怕还要归功于苏轼的词赋吧!北宋杰出的作家苏轼,于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来,任黄州团练副使。  相似文献   

20.
苏轼贬官黄州时期创作的诗文是其灿若星河的华章中耀眼的明星,将统编教材八年级选编的苏轼这一时期的两篇诗文进行联读,可作为中学阶段苏轼诗文群文阅读的切入点。在“月下突围”主题的统摄之下,教师精心设计议题,通过对比鉴赏、整合异同、多元解读,丰富了学生对苏轼作品文体特点及精神意蕴的认识,从而达成了对黄州时期东坡精神变化轨迹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