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湖南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张国刚同志的《唐代藩镇研究》一书。杨志玫教授评论说:“该书提出许多独立新颖的见解,读后令人耳目一新。”现摘录书中“引言”的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藩镇,在一般读者眠里几乎成了分裂割据的代名词,这实际上是不合历史事实的。唐代藩镇近五十个,被列入《新唐书·藩镇传》的不过七、八个,是不能代表整个藩镇的情况的。藩镇又称藩岳、藩翰、藩垣、藩侯、在古代不是一个贬词,是形容地方机构能够屏藩王室,镇守一方的美称。从历史上看,藩镇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唐代藩镇(道)与唐王朝究竟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呢?可以分成如下四种类型:一是割据型,主要集中在河朔,大多是安史旧部归降者,其代表是魏、镇、幽三镇;二是防遏型,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带,多是战争期间临时设置军镇分合变化而来,虽然时或不听指遣,却仍不失为朝延制遏骄叛的屏障,并非割据藩镇;三是  相似文献   

2.
成德镇除具有割据型藩镇所具有的特点之外 ,还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割剧时间最长 (共 16 0年 ) ,军乱较少 ,成功地实行了“家镇”的管理模式。它的“家镇”管理模式即是它的一个割据特点 ,也是它割剧时间最长 ,军乱较少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出身自中古名门吴郡陆氏的陆逵,其墓志系"逆修",即为提前撰写。陆逵一生任官较多,最后官至德州刺史,但史籍无考。从其墓志可知,其事迹颇为传奇且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他见证并制止了不见载于传统史籍中的发生在邠宁镇与天平镇的两次变乱。尤其是天平镇的变乱——节度使乌重胤死后原郓州牙兵和支郡兵的变乱,实际上是原淄青系藩镇去河朔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果,可以视为原淄青系藩镇对去河朔化成为中央顺地的反抗。  相似文献   

4.
关于唐代藩镇割据,史学界已多有论述,但对唐中期的元和中兴,则论述甚少,而对唐宪宗削平藩镇的策略方针更几乎没人涉及,本文试对此问题加以探讨,浅陈管见。 1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它直接促使了唐代藩镇割据的出现。由于“自安史以后迄于贞元,朝廷多务优容,每闻擅袭,因而授之”,①以致在肃宗时形成了割据局面,到代宗时这一局面就完全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魏博、成德、卢龙、溜青、淮西等藩镇,其中以河朔三镇最为拔扈。这些藩镇在自己的区域内“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隋末河西陇右薛举、李轨两股割据势力为主要内容,阐述了这两大割据势力崛起的背景以及唐平定其的经过,文章最后分析了薛举、李轨割据势力败亡的原因,一期读者对这段历史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隋末河西陇右薛举、李轨两股割据势力为主要内容,阐述了这两大割据势力崛起的背景以及唐平定其的经过,文章最后分析了薛举、李轨割据势力败亡的原因,一期读者对这段历史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弘祺 《历史学习》2009,(12):8-8
提起唐代藩镇,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割据动乱的代名词,确实,唐代藩镇有其权重难制的一面,但另一方面藩镇的存在也不是偶然的,它是适应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而出现的,它的产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裴度集团",是指唐宪宗元和年间以裴度为首,马总为副,韩愈第三,以平定、征讨淮蔡、镇冀、淄青等反叛藩镇为目的之军事行动集团。军事行动集团即为彰义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裴度之幕僚群体,在平淮蔡、征镇冀、讨淄青前后,形成一个政治利益集团兼文学创作集团。平淮西是唐代继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又一次军国大事,与征镇冀王承宗、讨淄青李师道,时间上交叉平行,前后4年。"裴度集团"形成在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裴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节度使,仍充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期间,韩愈《平淮西碑》被推倒磨毁,段文昌重撰、建立《平淮西碑》。讫止年在元和十四年(819年)四月:裴度罢相,失去中枢权力,"裴度集团"活动宣告中止。考订日期,尽可能准确至"日",采用唐代史书"日历"形式。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即今山西永济)人。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化名人,在文学、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等领域,都作出重要贡献,其学术思想和诗文作品,至今在国内外仍具有重大影响。柳宗元在学术思想方面取得这样的丰硕成果,是同他具有一个坚定的原则相联系着。他注重“生人之意”,反对“藩镇聚敛”。就是说,他反对藩镇拥兵割据,肆意剥刻百姓,这是一种维护中央集权的爱国思想。尽管这种思想具  相似文献   

10.
论韩信     
“汉承秦制”,刘邦基本上继承了秦始皇的政治路线和依靠他建立起来的物质基础,消灭了以项羽为代表的搞分裂、开倒车的复辟势力,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但是,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以韩信为代表的分裂割据势力跟以刘邦、吕后为代表的西汉王朝之间的生死搏斗,就是这场斗争的继续。不过,斗争的形势,已经由公开的两军对垒,转化为地主阶级政权内部的两条路线的斗争。代表分裂割据势力的头子就  相似文献   

11.
中唐以后的二百多年,经历了从藩镇分立到五代十国,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的割据混战,严重地分散了封建地主进行阶级统治的力量.统治阶级由于力量的分散,不仅当黄巢大起义急风骤雨般地冲击着地主阶级及其政权的时候,立刻陷入混战之中,而且从五代以来对北方契丹贵族统治者的步步进逼,也显得无能为力.北宋政权的建立,官僚地主阶层代替了过去门阀士族地主垄断了政权.这个阶层占据了社会的上层统治地位,迫切要求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为广泛地接受和容纳全国各地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集中地主阶级的统治力量,极大地加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专政.五代时,后周王朝已经开始压抑武装割据势力,北宋统一王朝建立之后,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更加突出;因此,宋初在消灭分裂割据势力,加强统一的战争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集权于中央的措施,逐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宋太祖赵匡胤代周建立宋王朝,采纳了赵普的建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将政权、财权和军权一齐收归中央.1.军权的集中(即“收其精兵”).国家机器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军队.唐末五代以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节选自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附近)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李愬雪夜入蔡州》记载了唐宪宗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的一段史实。这场战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之争,但从唐王朝来说是为了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这对人民是有利的。因此,在李愬袭取蔡州的  相似文献   

13.
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不少专著或文章,在论述唐王朝灭亡的原因时,一般都归咎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没有深刻揭示唐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引起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长期的权力之争,导致国力的衰竭,丧失了抵御地方割据势力的能力,这是唐王朝衰亡的内在因素。而黄巢起义打破安史乱后一百多年来各类藩镇之间互相制约的格局,使地方割剧势力威胁中央政权,这是唐王朝灭亡的外在因素。当内外因素结合起来时,唐王朝也就灭亡了。  相似文献   

14.
幽州镇是河朔三镇之一,是唐后期典型的割据型藩镇,在地理上自成一独立单元。从高僧游历和房山石经题记巡礼碑等反映的宗教活动来看,幽州镇境内的高僧进出是很经常、频繁的。涿州范阳县石经山造经活动很兴盛,在以石经山为中心的地区存在着定期性的人口流动,他们虽然以幽州镇和河朔居多,但也有相当数量来自全国其他地区。因此,幽州镇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仍很紧密,并未因为政治原因而中断。这就启示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藩镇特别是割据型藩镇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唐末五代以来,各地藩镇的财政收入多自己留亢军费,很少上交朝廷。宋建国后,为根除方镇割据,巩固统一政权,对地方财政等实行着严密的监督。设置了转运司,提举常平司、提点刑狱司等,称为“监司”。下面仅就转运司的职能等情况,简单地谈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以能够战胜并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割据势力,继之大举北伐,与他本人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是分不开的。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不断整饬军队,严明军纪;其次,知人善任,广纳人才,并形成广泛的农民、地主和知识分子三方面的密切合作;再者,寓兵于农,发展生产,朱元璋坚持以农为本,力主“且耕且战”,还多次减免农民的租税,从而才能“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致最后达成“兼并群雄,统一天下”之大业。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八十一年(汉昭帝始元六年),西汉政府召开了一次盐铁会议。会上,以政府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同来自各地的六十多名儒生,即“贤良”、“文学”,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这场儒法大论战,围绕汉武帝的政治路线及其理论基础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汉武帝的政治路线,是秦始皇以来的政治路线的继续和发展。这条路线,是打击奴隶主残余势力和地方诸侯王割据势力,巩固封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路线。这条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法家学派的学说;而奴隶主残余势力和地方诸侯王割据势力的倒退、复辟的政治路线,则是以儒  相似文献   

18.
杨文春 《天中学刊》2012,27(3):127-130
作为淮西核心割据势力的河北利益集团在李忠臣节度期间已经形成。淮西正式走上割据之路后,一直处于"国家州县"的包围之中。由于李希烈逆乱的失败,淮西割据势力遭受重创。为解决割据势力即将中断的危机,在四周处于朝廷包围的形势之下,以吴少诚等为首的新时期河北利益集团不得不对自身进行由河北平卢化向淮西本地化的转变。而转变的成功与否则将直接影响到淮西割据事业的成败,这一点在元和淮西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历史地图     
唐代自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始设节度使,至玄宗时,在沿边各地设置了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安史之乱后,唐朝廷承认河北地区名义上降唐的安史旧将为节度使,这些人依恃强大的兵力、财力与唐王朝分庭抗札,甚而起兵反叛.其中,河北三镇即驻幽州(今北京西南)的卢龙镇、驻恒州(今河北正定)的成德镇和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的魏博镇,是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三镇节度使往往父  相似文献   

20.
桂管是唐王朝在岭南地区设置的一个边疆型藩镇,它自设立之初就长期处在唐中央的管控之下,其府帅由唐中央任命,其军队数量、管州范围、势力强弱皆受唐中央的制约。在桂管与唐中央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其独立性逐渐增强,其地位、级别也不断变化,至唐末,桂管升为静江军节度使。随着唐王朝的日益衰败,桂管走上地方割据的道路,并最终并入马楚政权。桂管在唐中后期的岭南地区始终发挥着稳定与巩固统治的作用,其发展嬗变亦对当时政治形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