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在爱情描写方面都蕴含和表现了时代精神和作者的进步思想。由于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封建社会的不断走向没落,三部作品的主人公在对爱情的追求上一个比一个更为深刻、彻底,而结果却一个比一个更为凄惨。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人类爱情是一个在情理对立和斗争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连续过程。  相似文献   

2.
《另外那个女人》是莱辛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它主要揭示了现代大机器工业以及非理性的战争对人类的身心摧残。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通过运用房屋﹑车祸﹑战争的硝烟﹑人物形象等一系列意象来凸显主题。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研究,可以揭开作品蕴含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3.
《围城》在塑造鲍小姐的形象时延续的是传统男权文化既消费女性欲望又鄙视女性欲望的思路。在塑造苏文纨、孙柔嘉等形象时,隐含作者又放任笔下的人物,对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提出种种不公平的指控,并运用作者和叙述者的权威剥夺这些女性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围城》的男性偏见由于与作品的现代主义思想交织在一起,尤其富有遮蔽性。  相似文献   

4.
评论家们把《牛虻》定位为革命的浪漫主义,一是肯定作品思想的革命性,二是爱情的浪漫性。而小说《白鹿原》中,白灵和鹿兆海的情感历程显示出,在作者的引导下,小说成功地用"革命"话语置换了爱情话语,爱情被"革命"遮蔽。爱情的内容因而受到了改写:相爱不是因为两情相悦,却是来源于"志同道合"的"革命"需要。在两个爱情故事中,体现出爱情与革命间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5.
《娇红记》是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一部优秀剧作,这部爱情婚姻悲剧体现了晚明时期“言情”的文学思潮。文章将《娇红记》与它之前的经典言情戏曲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相对比,探究其言情特点,得出结论:《娇红记》的言情思想有一定的超越性,一方面,从作品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来分析,情的意蕴一步步深化;另一方面,从作者创作的主题思想来看,情的意蕴一步步扩大。  相似文献   

6.
浅谈《巴黎圣母院》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 《现代语文》2006,(1):75-75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诸方面都有重大建树。在文学领域,贡献最大的是小说创作,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捞工》等。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形象,歌颂了劳动者的光明磊落、诚实善良,谴责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教会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表现了仁慈与爱情创造人间奇迹的人道主义思想。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紧张非凡的故事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和无处不在的对比等浪漫主义表现方法。而其中,…  相似文献   

7.
《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同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不朽巨著,分别代表雨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巴黎圣母院》生动刻画了以爱丝梅拉达为首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宗教与王权统治下的法国黑暗社会及下层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并运用美丑对照原则揭示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本质,探求了爱丝梅拉达等人物命运的悲剧根源。《悲惨世界》中,作者为被压迫人民寻求解放途径,即奋起反抗,反对残酷压迫,并在宗教指引下,人性复归,在这部巨著中,作者对《巴黎圣母院》中的宗教、爱情、社会重新塑造,在悲惨的大世界中,铸造了一个爱情幸福、宗教博爱、社会和谐的理想堡垒,表达了作者对宗教、爱情、社会的美好期望及高尚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郑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103-104
在《聊斋志异》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中,蒲松龄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当时的婚姻制度,歌颂至真至纯的爱情。作者借助书生的爱情生活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而清另一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通过对书生涉及婚恋的描写也可看出那些书生们的爱情观。拟从至情与无情,婚恋的目的条件以及男权的社会这三方面来分析这两部书中的书生爱情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仅有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它的构思独特,思想深湛,在那一时代反映同类题材的众多作品中,《伤逝》是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篇。五十多年来,发表过许多研究《伤逝》的文章,但对作品所表现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何在以及如何看待作品所反映的个性解放思想等问题,至今还有不同看法。本文拟就此谈一谈个人的浅见,希望得到评论界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存在讽谕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双重主题说、隐事主题说等多种观点。本文先对目前最流行的几种观点进行陈述,然后侧重结合作者生平经历、自身对诗的评价以及作品内容来展开分析,论证《长恨歌》是作者借李、杨故事所写的一首爱情颂歌,赞颂坚贞专一的爱情,以及表达对美好爱情无法把握的遗憾这一爱情主题。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和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中国和美国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这两位20世纪著名的女性作家,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国度,但是她们通过艺术作品探寻人之生存状态和人之生存意义的信念,尤其是中西方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意义却是如出一辙。由于所处时代相当,在她们的作品中,除却孤独的主题,还有其他的方面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两位杰出的女性,在孤独中浅吟低唱,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为人类留下了永恒美丽的财富。对比张爱玲作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卡森·麦卡勒斯作品《金色眼睛的映像》中的艾莉森,觉得无论是曹七巧对他人的摧残还是艾莉森无法忍受生命之重对于自己的自残,都是女性在男权社会里被压抑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朱熹和黑格尔的哲学在东方与西方很具有代表性。他们对哲学的思考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哲学的本体探索来看,朱熹的理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都是世界的本源,但朱熹的理是先天完备无缺的精神,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一种不断自我完善着的精神;从哲学的逻辑构架来看,朱熹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逻辑构架都是圆圈式的,前者是从理到理,后者是从绝对理念到绝对理念;从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来看,朱熹和黑格尔哲学体系都存在着两种内在的矛盾,这是他们本人无法解决的。  相似文献   

13.
越南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两国交往密切,文化异中有同。越南与中国文艺之间在"互识"中有共鸣,在"互证"中有共识,在"互补"中有利于共进。《西游记》等电视剧在越南的热播、追看和翻拍就是一个证明。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model that integrates the traditionally conflicting objectivist and constructivist approaches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I argue that these two approaches are complementary rather than oppositional. I present and analyze two learning programs in order to show how learning events can contain both objectivist and constructivist elements. By plotting the two approaches at right angles to one another, I produce four quadrants which I then discuss and explain. What fallows after that is a discussion of comments that were received from members of a prominent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mailing list about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Finally I present two case studies. The first describes a two-day workshop that was designed to be high on both axes, while the second shows how the model could be used as a decision-making tool. Initi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it is both feasible and useful to plot objectivism and constructivism at right angles to one another rather than at opposite ends of a continuum.  相似文献   

15.
《The Educational forum》2012,76(4):418-4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both traditional literacy (reading and writing print) and new digital literacies (for example, playing video games) come in two grades or forms, one of which can lead to success in the modern world and one of which is less likely to do so. In both cases, the role of “academic” or “specialist” language is crucial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two grades  相似文献   

16.
存在句是英汉两种语言共有的特殊句型,在两种语言中均有其他句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主要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探讨英汉存在句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进行两种存在句型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借代和借喻是英汉语中两种重要的修辞格,由于二均涉及词义的转化,因此两种辞格容易混淆。本指出了借代和借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阐述了借代和借喻的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本从两所构成的客观基础,两中本体和借体,喻体的关系,两的转换方法和表达效果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理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基础。它好比种子,是存在的本体。它具体为性。万物不仅出生于理,而且来源于气。气是万物的具体的、形式的存在,是现象。尽管理气似乎都是万物的发源地,但是朱熹认为,从逻辑上来说,理先于气,因此,只有理才是万物的真正发源地。气是万物的现实形式。尽管这种现实的存在者,在朱熹看来,有善有恶,但是,朱熹并未因此而否定了它的存在合法性。理气合成便是道。道是体用的综合。体表现在道有理、性。用表现在道是物、气。作为本体的理、性和作为现象的气、物合作构成道。性来源于心。心包含着两个内涵,即性和知(意等)。这两个内涵使心具有了双重性:性的内涵使心是善的,知(意等)的内涵使心有恶。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性与现代性是民族教育的两个属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因。科学合理地认识和运用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对民族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又是国民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校园文化建设是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的培育、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的培育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