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保健康复专业方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保健康复专业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 ,结合我校体育系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论述 将传统的体育保健进行扩展 ,对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进行整合 ,提出了“整体保健康复模式” ;在课程设置中加大选修课的比例 ,从而使本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更强的社会竞争能力 ,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保健康复专业方向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保健康复专业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我校体育系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论述.将传统的体育保健进行扩展,对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进行整合,提出了“整体保健康复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从而使本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更强的社会竞争能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实施创新教育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认为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创新人才,应创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改革课程体系,增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挥“体医融合”优势,以体育健康服务产业链为对接点,解决体育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急需的运动康复、健身指导类等专业人才需求。通过构建“体康融合,岗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水平教学资源库;大力推进教材与教法改革;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升实训基地功能,打造技术技能平台;校企协同,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措施,引领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专业群建设,支撑大湾区健康服务业产业链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及调查访问的方法,对影响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结构、更新内容、构建体现专业特色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教材体系是确保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形成学生———学校———社会———用人单位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是其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历史,分析该专业的发展现状,指出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解决办法。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必须处理好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对民族地区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体育保健与康复的专业特色和民族院校的地域特色提出了该专业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胡承志,男,满族,生于1963年。中共党员。1987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通化师范学院体育系工作。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在扬州大学体育学院全国体育保健助教进修班学习研究生主干课程,成绩优异。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2008年晋升为教授。现任通化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学术兼职有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专业委员会理事、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通化市武术协会副主席、通化市长白山文化研究会理事。在教学方面,先后主讲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学校健康教育学、康复医学、速度滑冰、网球、大学生健康原理与方法、大学体育、选修篮球、排球、游泳等课程,其中“网球”课程被评为本校优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尽量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曾多次获教学优秀奖。在科研方面,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保健康复。主编《体育与健康》一部、参编“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结构式体育与健康教程》、《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二部;参加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研究一项、主持省级和院级科研项目各两项、主持...  相似文献   

9.
分析在信息化、知识经济、全球化冲击下,体育保健康复专业面临的挑战.认为,要促使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可持续发展,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融学生、教师、课程三者发展为一体.改革课程体系,体现专业特色;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改变学习方式;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现状及社会体育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认为社会体育工作急需健身咨询指导、休闲体育经营开发、体育康复保健等职业化较高的人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据学校及社会实际情况定位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多层次课程体系,加强就业指导,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黎天源 《职业技术》2012,(4):139-141
通过了解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健康体适能状况及其差异,探讨运动对女大学生心肺适能的影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体育与非体育专业的男生中分别各抽取16人,使用台阶试验和肺功能测试仪分别对他们进行心肺适能的有关指标,按要求进行一一测试,并采用检验对其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女生台阶指数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女生(P<0.01);体育专业女生台阶负荷后心率变化幅度相对于非体育女生比较小、恢复较快,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在肺功能测试中,体育专业女生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均高于非体育专业女生,其中在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的比较中(P<0.0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比较中(P<0.05),与非体育女生比较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得出结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心肺适能,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适能。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体育态度、体育基本功、开展斑级体育活动能力、体育特长等方面对高师四年龄学生及中学教师进行抽样调查,指出高师公体教学效应存在的不足,强调教学改革应围绕教学交应这个中心环节展开。  相似文献   

13.
在体育专业术科教学与训练中,学生运动损伤较多.统计结果表明:最易受伤的是篮球、足球、田径、体操等课程.而田径课中最易受伤的是标枪、跨栏、跳高、跳远等项目.受伤的原因主要是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准备活动过量、时间较长;教学内容、组织教法安排不合理;学生素质差,技术掌握不好等因素.本文提出了具体解决的办法,仅供术科教学的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分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开设现状,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开设体育专业、增设体育相关课程、提高现有课程质量、大力开展体育竞赛、加强领导重视力度和加大资金投入等发展思路,力争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通过阅读文献,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水平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对策,使学生提高对于篮球裁判的理解认识,从而提高篮球裁判能力,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在我院开设的体育课男生试点选项班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组织模式相比,选项课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我院师资、器材、场地等条件的不足,是制约选项课开设的主要因素;选项课的开设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专长,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研室的设置及其有关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着不足,难以很好地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高校的自身建设.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应以课程群作为分类依据,在课程群基础上设置教研室,使课程教学管理机构布局更为合理,实现教研室课程管理、科研、教学育人三位一体的功能,同时在课程教学制度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应率先实现由“学年学分制”向“完全的学分制”的过渡,真正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提升高师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观念滞后,忽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应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教师结构、学生体育基础、运动技能、运动特长和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有机地将体育课程合理设置,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9.
发展安徽经济、改善民生需要振兴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发展离不开体育专业教育资源供给,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更需要体育产业合作。我省高校体育专业须顺应时代发展,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形势下,体育专业教育必须与体育市场或体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作与援助,追求共同协调发展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繁荣,人民群众的综合收入越来越高,使得现代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到注重身心健康的社会大众的欢迎和青睐。然而,社会体育消费欲望的旺盛与社会体育建设现状存在体育配套和体育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此,高校体育应该发挥自身的体育资源优势,为推动国民体育意识的树立,增强全面身体素质发挥自己更佳的作用。通过对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指出了高校体育对社会体育存在的客观问题能够进行有效的弥补,从而全面分析了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结合的辩证关系,指出了两者结合的发展方向,并对推动两者更好地结合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